專訪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
新聞傳播理論在傳媒教育中的實踐
編者按:作為一個研究學者,對學術研究的熱愛和奉獻精神是推動其學術進步和創新的前提條件。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滿懷著對學術研究的熱愛和執著,20多年來以自己敏銳的學術眼光和學術洞察力及超強的問題意識,不斷深化理論研究和實証研究,推動學科建設和學術理論不斷創新發展。在當今傳媒環境復雜的形勢下,他堅定學術信念,不斷攻克學術難題,引領著學術不斷大踏步向前發展。在學術研究方面,他高瞻遠矚,以獨到的見解和前沿的思想,不斷突破學術難題,營造了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在培養學生方面,不斷教給學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踐行著一個研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推動著我國傳媒教育和學術研究不斷向前。前不久,本欄目記者有幸採訪了喻國明教授。
喻國明,男,1957年9月出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國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會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委員會副會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咨詢專家組成員、《中國傳媒發展指數(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藍皮書)》主編等。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理論、輿論調查原理與方法、傳媒經濟與社會發展、傳播學研究方法。截至2016年,獨著、合著出版的學術專著、教材、藍皮書共26本,其中學術著作有《解析傳媒變局:來自中國傳媒業第一現場的報告》(2002)、《傳媒影響力:傳媒產業的本質與競爭策略》(2003)、《喻國明自選集》(2004)、《變革傳媒》(2005)、《傳媒競爭力》(2005)、《照片輿論學:原理、方法與應用》(2005)、《“拐點”中的傳媒抉擇》(2007)、《傳媒的“語法革命”》(2007)、《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2008)、《中國傳媒軟實力發展報告》(2009)、《傳媒新視界》(2010)、《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2011)、《中國人的媒介接觸:時間維度與空間界面——基於“時間-空間”多維研究范式的定量考察》(2012)、《植入式廣告:操作路線圖——理論、實務、規制與效果測定》(2012)等。另有400余篇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2013年7月聘請為中華傳媒智庫專家名家。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喻教授,您好,非常歡迎您來我刊訪談欄目做客!自2016年3月您在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以來,學院各個方面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請您談談都有哪些變化呢?其中對學院的改革及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喻國明:您好!很高興接受採訪。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學院,也是有相當一段歷史的,1993年的時候就開始創立編輯出版專業。當時在國內出版這個專業做的比較一流,成立學院是2014年11月。是由北師大跟光明日報共建,然后成立了這個新聞傳播學院。學院雖然年輕,但是一個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活力很強,隊伍相對比較年輕精干,現在整個的教師隊伍加上教輔人員有二十四個人,教學科研現在是十五六個人,因此整體上說科研水平應該是相當高的,目前擁有國內引用率最高的作者,這在新聞傳播領域意味著是最高的作者。國際發表方面,在SCI和CSSCI兩個引文的發表當中,我們應該可以在國內排到前四位。所以這個隊伍的基本素養和活力應該還是很強的。
我到學院主持工作之后,主要做了這些工作:
第一,對於學院整個發展基本路徑做了大的設計和調整。因為在我看來,整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和研究的發展應該有幾個重要特征:第一個特征是今天的主流媒介是互聯網,所以誰對互聯網有更權威、更深入、更加有成效的研究和解釋,誰就能夠佔據新聞傳播學科領域的制高點,誰就是這個領域的帶頭者,所以互聯網研究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和基本方向。
第二,對互聯網的研究或者說對傳播現象的研究越來越倚靠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是形成多學科交叉實驗室研究傳播現象的一個基本特點。因此,我們現在學科研究方面之所以出現一些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與傳播發展的現狀與傳播現象研究所要求的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距離,因此拓展、擴張自己的研究范式就成為今天決定我們研究室研究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我在加盟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之后,我強調,要在方法論、研究范式方面做重點突破,所以我們著重於進行學科交叉的研究,這是用建立實驗室的方式來進行。比如我們成立了新媒體傳播實驗室,主要是用大數據的手段來進行相應的新聞傳播現象研究。大數據是互聯網和數字化的產物,這對描述今天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最寶貴的有效資源,但是對於大數據這種數據來源的把握以及對於大數據的數據模型的開發和構建應該說現在整個學術界是缺少這方面實踐的。首先就是數據源不太好,在今天,有一部分數據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還有很多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一些大企業手中,像百度、騰訊、淘寶、新浪、中國移動等。實際上你是沒有能力把握這些數據的。而你有沒有能力把這些數據編織到自己的實際應用當中,與其接軌的路徑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我自己在這個領域研究多年,與阿裡、新浪這種大公司合作比較多,所以還是有一些條件引入一些頂級的數據資源。我之前就跟新浪微博團隊、百度團隊有很多有成效的合作,我加入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之后,我又開發了搜狗輸入法團隊。輸入法本身是一個特別優質的數據資源。另外就是跟微信團隊合作,對微信的數據進行相應的開發。
數據源本身能保証我們能夠拿到最優質、最權威的數據,這是我們做科研組的基礎,另外就是我們在復雜系統開發方面,注意引進中科院的院士來進行這種復雜系統數據的建模和價值挖掘。學科交叉方面另外一個舉動就是對於認識神經科學並將之引入,建立了學校級認知神經科學傳播實驗室,這就是把傳播學與認知神經學的研究結合在一起。認知神經傳播學研究工具及研究手段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后發展起來的,經過二三十年的成長已經有了飛速發展,它可以對人腦對於外界信息刺激的最初五百微秒,也就是在0.5秒時間之內對這種認知反映情況進行非常准確地測量和定義,那麼這對於我們了解傳播退出一剎那的生理性的反應特別重要。我把它稱作瞬間效果,這對於傳播學上所說的短期效果和中長期效果的研究其實是他的方法論和理論研究的基礎部分。
這部分的研究如果能出大批量成果的話,其實是對於傳播學的理論框架進行實質性的重構和改寫的一個最重要的研究。它是決定著整個傳播學的理論框架建構的基礎性部分,所以要想在傳播學構建此方面成就,那做這方面的研究就是非常重要的。北師大心理學和腦科院都是中國一流的研究院,所以跟他們來進行這方面的合作,應該說資源是得天獨厚的,這也保証了我們在這方面可以在一個一流的水平上展開自己的研究事業。
第三個方面就是我覺得目前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的學科框架相對來說是構建在傳統媒介的運作認知把握規律的基礎之上,新聞傳播學的學科方向我覺得發展無論是在整個的業務流程打造以及它的整個的運算邏輯方面,一定是建立在技術革命所構造起來的人工智能、新媒體等一些基礎之上的東西,所以用過去的學科的發展關系,去推演未來的學科需求發展重點實際上是不可靠的。那麼我就提出了一個構建我們學科的一個基本方向的思路。這個思路就是我們要用對未來新聞傳播學研究來反推今天我們的學科建設、學科重點發展有哪些基本的可以看得清楚的路徑,然后去著力進行相應的嘗試和改進。換句話說要基於對未來可能的媒體形態、媒體發展的這種預測反推我們今天應該做什麼、在哪裡做等這樣的一些學科建設的關鍵問題。因此我們對於大數據的研究,對於VR、AR虛擬現實增強技術的研究,對無人機的這樣工具性的一種研究,以及對於機器寫作人工智能、對於傳媒業和傳媒形態的改變都進行了大量的知識研究。目前已經產出了一批關於VR對於新聞業影響的論文應該說質量目前還是不錯的,那麼另外我們也跟相關的實體公司,比如說VR上市公司暴風影音合作,雙方共同在這方面做一些前沿性的實踐探索,且我們也在2017年上半年主辦了三期全國高校VR創作工作坊,培訓學員來自全國幾十所學校、一百多名高校教師,他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的工作。
隻要在學科建設方面,能以科研來帶動我們的教學是目前研究方向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換句話說,在我看來沒有好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整個教學實踐水准也上不去,所以我們沒有像其他院校一樣成立很多的系部,我們是利用和認識傳播學實驗室用戶、大數據實驗室等實驗室合作的方式來強化我們的方向性研究,並把這些方面心理研究的成果反應到我們的教學實踐和課程的內容當中去。
我們一直在這種科研的基礎之上對整個學科的教學培養、功能特點做了一些整合,所以在教學環節培養方面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和有針對性的功能性構建,要讓每個培養環節、每個本科教學、研究生教育均在每一個特定的學年裡面都要有特定的功能性的訴求,要有關鍵詞比如本科教學第一年就是要認識和尊重我們的新聞傳播業,通過給他們展示一些新聞傳播業在社會歷史發展當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一些杰出人物,並且帶他們親身去參觀和聽講,聽一些杰出傳媒人士的現身說法,讓他們建立起對於新聞工作和傳播工作本身的一種敬畏和熱愛。然后第二年進入一種學習的進階階段,要讓他們能夠動手去採寫。第三年是培養如何來提升等。那麼每個年級都有功能性的要求,這樣就建立起一種有針對性的學科培養方案,使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一種精氣神,這可能也是我們在這種構建當中的一種必須,跟著相配合的就是我們要讓學生有更多的主動精神和開拓精神。
因此我們對本科和研究生培養基本都是導師制,雖然本科導師制是一種相對的,不像研究生那種導師制,但是也讓我的本科學生在一進校的時候就能聯系到專業導師在專業方向、學習和實踐方面的責任人,這樣就可以使他們不至於在黑暗當中自己摸索。我們也致力於建立一些案例庫,可以讓整個教學團隊共享一些資源,這樣就可以使每一個學生、老師都有更多的自由發揮、展開自己研究實際的支撐的一些科研資源。
記者: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確對各行各行都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請您談談互聯網對新聞傳播教育最直接的影響是什麼?目前我國新聞傳播教育對互聯網應用的程度及效果怎麼樣?
喻國明:應該說毫無疑問,現在互聯網是整個社會傳播當中最主流的、影響力最大的媒體,因此成為它自身影響力最大,而且是包括它的運動邏輯、構造等,都改造著整個新聞傳播學的整個宏觀格局和微觀的業務流程。這是一個深刻的、革命性的改變。那麼整個新聞教育所面臨的這樣一種轉型,這種壓力應該說是空前的。
去年在開始編纂中國大百科新聞學卷和傳播學卷的時候,很多國內的學者都已經認識到傳統的新聞傳播學范疇理論、范式以及相應的一些核心概念在內涵的解釋方面已經對現實的把握力、解釋力、分析力都已經有很大的降解,甚至有些概念可能已經退出歷史舞台,有一些新的、有影響力的概念也要繼續補充進來。但問題在於整個互聯網對於現實的這種傳播和社會的改變、重構,還在迅猛的進行當中,所以有很多東西,目前處在看不清、看不准的一種程度上。對於做傳播學研究的這些人來說真是一個革命性的改變,但是一些研究者對於這樣的一種歷史的改變,本身還缺乏足夠的認識,缺乏足夠的學術擔當,表現在一點就是今天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傳播學的研究當中,各個學科所援引的這樣一些成果70%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來自於我們傳統的傳播學研究,這些學者更大程度上是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這些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
這說明我們這些做傳播學研究的學者,目前之所以跨學科和對於整個社會科學研究缺少作為帶頭學科所具有的那種影響力,因為做一個帶頭學科你應該來為整個的社會科學的研究來規定它在基本邏輯、基本版圖這樣一個主攻的重點方向,而這些是應該有帶頭學科的學者和學術成果表現出來,但是我們今天傳播學學者們顯然還沒有擔當起這樣的責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傳統,而這種傳統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不足以擔當這樣一種責任。
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方面的這種變革,基本的思維邏輯和思維方法方面就成了今天做新聞傳播學研究合作新聞傳播教學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因此在這樣的一個轉型、改變甚至羽化成蝶的這種涅盤,都是我們這些做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初步研究的學者和研究者的特別重要的一項任務,也是躲不開的一種歷練。沒有這種精神,沒有這樣的一種脫胎換骨的改變,我們就很難擔當起這樣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