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淺析韓國綜藝節目對我國的借鑒作用

——以《Running Man》為例

宋付力
2017年04月06日16: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觀眾對綜藝娛樂類節目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韓國各種電視節目在我國各大網站的點擊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通過對韓國的戶外真人秀電視綜藝節目《Running Man》進行多角度的剖析,發掘其閃光之處,從而為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導向作用。

關鍵詞:韓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性﹔《Running Man》

一、韓國綜藝節目的發展

韓國的電視制作主要由KBS、MBC、SBS三家電視台所壟斷,其他電視台隻佔據很小份額。其中,KBS電視台由政府支持﹔MBC電視台是半官方性質﹔而SBS的電視台則是完全私有化的。因為三家電視台之間不斷競爭,所以產生了大量的優秀電視綜藝節目,推動了韓國電視節目文化的發展。

在2006年之前,韓國的電視綜藝節目與中國的電視綜藝節目相差無幾。但是隨著一系列韓劇的熱播如《看了又看》《人魚小姐》《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等家庭劇和《藍色生死戀》《星夢情緣》等偶像劇的熱播,誕生了一大批觀眾喜愛的明星,觀眾們也隨之喜歡上了有這些明星出現的綜藝節目。在這一時期,明星對節目的影響力遠遠大於節目本身[1]。

在發展初期,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主要靠明星來帶動。這種用明星效應來吸引觀眾的手法至今仍在廣泛應用,但這種傳播模式也存在弊端,一個明星可能會上很多個綜藝節目,而綜藝節目的類型卻大同小異,因而很難有自身特點,難以持續吸引受眾。因此,韓國電視節目制作者開始在節目形式本身尋找突破,從“節目圍繞明星”的形式向“根據節目的定位來邀請明星”的模式轉變。根據節目定位來請相應的明星,在節目中可以邀請不同類型的明星,來吸引不同年齡層的受眾群觀看。當有新歌發布、新劇上映的明星時可以借助此平台此進行宣傳、增加人氣。在這種形式下,節目結構本身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在過去,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好壞往往依賴於節目是否能夠請到大牌明星、制造話題點,而現在,優秀的電視綜藝節目和藝人之間是一種互相扶持的共生關系[2]。節目借助藝人提高收視率,藝人通過節目提升自身的演藝形象,增加曝光率。像《我是歌手》這樣的電視綜藝節目,不僅可以使不出名的明星火上一把,甚至可以讓過氣的老音樂人重新煥發事業第二春。

二、以韓國《Running Man》為例對韓國綜藝節目進行分析

2010年7月,SBS電視台推出了《Running Man》節目,作為娛樂欄目《星期天真好》下屬的一個版塊,節目採用真人秀形式在韓國。這檔戶外綜藝節目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泛歡迎。面對電視上大量的完美明星形象,觀眾顯然已經產生厭倦,而戶外項目所體現的輕鬆、動感、自然等特質,深深地吸引了觀眾。

(一)內容定位

《Running Man》在內容定位上採用了故事化的敘事手法來增強表現力。真人秀雖然是以紀實手法拍攝的以體現參與嘉賓的個人特色,但是“秀”依然是重點,通過“秀”,來制造矛盾沖突、展示嘉賓的個人魅力,以增加節目的吸引力[3]。節目通過鏡頭切換、細節捕捉、搞笑字幕、適當的音效烘托,給節目增加了許多笑料和看點。

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向受眾展示具有韓國地域特色的建筑、美食、文化習俗等等,使得節目在娛樂的同時,也進行著韓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二)主持人和嘉賓主持各具特色

《Running Man》的主持是由劉在石、池石鎮、金鐘國、GARY、宋智孝、哈哈和李光洙主持組成的。這七人在節目中的互相配合,制造笑點調動節目的娛樂氣氛,劉在石作為團隊中的核心主持掌控節目的進程,池石鎮是隊伍中弱者形象的擔當給觀眾帶來歡樂,金鐘國作為能力者使節目更刺激,哈哈是背叛者的代表增強了節目的笑點,李光洙高大的形象卻總被其他隊員欺負的命運也為節目增添了不少笑料,宋智孝作為唯一的女主持,實力不亞於其他男明星,姜熙建偶爾的能力者和宋智孝成為“周一”情侶憑借深情,贏得了許多女性的喜愛。團隊中每位成員的形象定位不同其分工也不同,滿足了不同的需求的受眾。為了提升節目的看點,會每隔幾期就會邀請一些嘉賓主持如李國主、曹世稿等專門的搞笑演員來加強氣氛,或是顏值爆表的金宇彬,李鐘碩等明星,在節目中,不管是歌手還是演員,每個嘉賓都有自己鮮明的角色定位,嘉賓的類型涵蓋了60后、70后、80后以保証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人選,讓整期節目全方位的吸引受眾,同時保障了節目的收視率。

(三)節目制作

《Running Man》節目制作過程中的投入可謂大手筆。節目採用多機位、多角度的移動拍攝,每個嘉賓都配有獨立的攝影師負責跟拍,全程記錄行蹤,保証了攝影風格的連續性,畫面表現力更好。使用蒙太奇把圖像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連接,將各種的配圖擴充成多種表現形式,經過后期的制作和加工,用多種方式向受眾展示不同的內容和場景。將原來的喜感擴大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此外,搞笑的字幕解說和背景音樂的使用也為節目增色不少,它們有效地彌補了節目的缺陷,使得節目內容更加真實流暢。不少字幕解說甚至成為這段時期的網絡流行語。

三、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經驗借鑒的啟示

(一)構建合適的敘事框架

敘事結構決定節目的走向。敘事框架的選擇一定要適合節目本身的特點[4]。在敘事框架的基礎上,適當插入一些故事、懸念、劇情反轉等。例如《爸爸去哪兒》採用直線型敘事結構,選定某一地點進行兩天一夜的戶外旅行,活動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在其中穿插了尋找住宿的房子、烹飪食物、游戲比賽等。結合不同的敘事要素、敘事手法、敘事技巧,使得節目的內容更加豐滿,更具有自身的特色。

(二)融入我國的文化內涵

尼古拉斯·阿伯克隆曾近在《電視與社會》中提到“電視主要是一種娛樂媒體,在電視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娛樂性”[5]。如今綜藝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嚴重,往往是因為它們沒有注重文化的滲透[6]。選擇嘉賓,游戲方式等都只是為了節目的本身效果,但沒有去考慮節目對受眾產生的影響。娛樂性不等於低俗。當前,不少電視綜藝節目曲解了“娛樂性”,把娛樂性當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這些節目過分追求娛樂性,甚至為達到娛樂的目的使得節目變得低俗化,卻忽視了真正獲得廣泛好評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恰恰是那些能夠堅守底線、不因為娛樂性而降低自身品質的綜藝節目。一個節目是否能經久不衰,就看它是否能帶來強大的正能量。既要能保証節目的播出效益,又能保持節目本身的具體內涵。我們要借鑒韓國綜藝節目對韓國本土文化的傳播,所帶起的韓流熱。在我國的綜藝節目中總會時不時穿插多個與節目無關的廣告,這樣既削弱了受眾的集中力,同時也降低了節目的品質。我國的綜藝節目不能僅靠廣告的植入來擠出商業價值,需要通過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標識,來吸引受眾的眼球,讓未來綜藝節目的發展之路能作為中國的名片,把中國文化、中國潮流推向世界,來帶動一系列產業。

(三)加入創新的多樣化

韓國的綜藝節目非常具有創新性。創新是節目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在韓國,也存在類似於中國《非常勿擾》的相親類節目《情書》,類似於《魯豫有約》的談話類節目《來玩吧》等等,起初這些節目形式比較傳統,但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一直在不斷創新與變革,將節目的內容、風格統一多樣化,加入豐富游戲、在線觀眾、聯網投票等新穎方式來突破節目的單一化,使節目效果更鮮明趣味。而我國各大電視台的電視綜藝節目處於跟風狀態,一種類型的節目火起來之后,其他電視台就會紛紛效仿,推出類似節目。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對知識產權的不尊重,也會使得這種節目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急劇降低,受眾很快就會厭倦。雖然,創新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甚至更高的代價[7]。但隻有不斷創新,節目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節目可以根據自身的經費和實際情況來確定創新的幅度和創新的方向。如同2011年湖南衛視引進了韓國音樂比賽類節目《I AM A SINGER》這樣一種新的音樂節目形式。首先,邀請實力派歌手參加節目,利用實力唱將本身具有的影響力和擁有自己強大的粉絲群,因而節目的收視率具有了堅實的保障,而人們在心理上也更願意看成名歌手之間進行的強者競技﹔其次,節目懸念設置新穎,總能吊起觀眾的胃口,每宣布一次晉級的歌手觀眾氛圍也隨即調動起來,總能保持新鮮感來抓住觀眾的熱情度﹔最后,節目的現場環境以及收視環境效果強烈,不管是音響還是燈光,聽覺還是視覺,總能夠震撼到觀眾的內心。在當時各種草根選手競演節目泛濫的情形下,將選手換成了已成名歌手,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內容創新。這種創新是在保留原有節目制作團隊和流程沒有大的變動的情況下進行的,風險和成本也相對較低。而《Running Man》這種戶外綜藝節目則是一種全新的綜藝節目類型,是一次徹底的創新,當然成本和風險會更大一些,但是效果也是極為顯著的。可見,隻有不斷重復“創新——發展——自我推翻——再創新”[8]這樣的過程,才能帶動電視綜藝節目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言爽.淺析韓國綜藝節目中明星制的運作[J].中國科技博覽,2010(13).

[2] 劉京林.電視對象性節目與觀眾心理需要的應對性研究[J].現代傳播, 2005(4).

[3] 鐘大年,雷建軍.紀錄片:影像意義與系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 (美)華萊士·馬丁.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尼古拉斯·阿伯克隆.張永喜,鮑貴,陳光明譯.電視與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 孫雪岩.“韓流”探源—解讀韓國融合文化[J].聊城大學學報,2009.

[7] 蘇靜.論我國電視娛樂節目創新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J].今傳媒,2011(3).

[8] 趙希芮.淺析韓國綜藝節目及其借鑒價值[J].新聞世界,2012(1).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