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5期

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新聞直播

——以央視新聞微博直播為例

何欣欣,王  翔
2017年06月05日07:5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移動互聯網4G、5G、VR等技術也在飛速得到普及和發展,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也在不斷進步和壯大。傳媒產業作為我國一項以信息服務為主體的產業,在全球化、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更應走在時代前列、科技前沿。如今“直播”手段被廣泛應用於新聞信息傳播當中。多年來,隨著傳媒產業的迅猛發展新聞直播樣態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現僅以央視新聞微博直播為例,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新聞直播,以供研究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直播﹔央視新聞﹔微博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021-03

剛剛過去的2016年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也是新媒體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年。在這一年當中,映客、花椒、易直播等網絡視頻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APP也是層出不窮,但視頻直播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2005年,9158以陌生人視頻社交的形式最早進入市場,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移動直播領域。隨后,從2008年至今,中央電視台的新聞頻道也正式實施了新聞直播策略,且頗具成效,以新鮮、及時、真切的傳播特點贏得了廣泛的受眾。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直播已不再僅限於初期的電視新聞直播,在新媒體時代到來的大背景下,新聞直播已經擴展到了互聯網平台,發展為網絡新聞直播,以更加便捷、自主的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

一、傳統媒體時代常態化新聞直播

電視新聞直播是指利用微波及衛星信號傳輸系統,將設置在現場的多個拍攝角度不同的拍攝機位攝錄到的畫面、音響、綜合背景資料,通過現場記者與演播室主持人的採訪、串聯與評述,現場切換、剪輯,實時播出爭取在第一時間傳達給觀眾,是一種新聞報道形式[1]。我國的電視界早在80年代就已經開始嘗試現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90年代趨於成熟,1997年被稱為我國的“電視直播年”。從1997年至今,歷經二十年的時間,電視直播也已經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活躍期。

“新聞”具有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等特點,所以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時間就是新聞的生命。傳統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直播最能體現新聞傳播的優勢,這一形式也被多次應用於對重、特大以及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信息傳播作用。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現場直播報道、2013年“神舟十號”和“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特別報道、2015年的“十一”國慶閱兵、2017年的直播兩會等都體現出了電視直播的突出地位,逐漸使電視直播也豐富了新聞報道的信息傳播形式。

但一直以來在我國電視傳媒界,由於受到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因素的制約,直播的內容和質量都受到了一定得影響[1]。且常態化的新聞直播模式依然僅限於演播室模式,簡單的線性傳播、單向傳播,互動性差、缺乏用戶體驗,隻能達到從傳者到受者簡單的信息輸出而缺乏受者的及時反饋,無法實現雙向交流,所以這也成為了傳統媒體新聞直播發展的又一瓶頸。

二、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直播

近年來,大數據、VR(虛擬現實)等技術逐漸成熟,並且開始進入新聞傳播領域,網絡新聞直播便成為了新媒體時代技術進步的產物。各大新聞媒體也紛紛借助新媒體平台傳遞新聞信息,擴大自身影響力。早在2012年11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在新浪網正式上線,利用自身強大的新聞採集力和影響力報道熱點新聞事件、發表深度時事評論,並借助投票調查、網絡征集、視頻直播等活動增強互動,拉近與網民的距離[6]。

網絡新聞直播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傳播形式已經日漸深入人心,央視新聞新媒體新聞部主任楊繼紅就提出“得媒體者得天下”將傳統媒體比作“鷹”,將新興媒體比作“鴿”,“鷹”的時代或許已經一去不復返,一家媒體、傳統媒體雄踞一片高地的絕對優勢正在喪失,而如今是“鴿”的時代,新媒體的出現、活躍和發展完善了傳媒生態。2017年是視頻、微視頻廣泛發布的時代,媒體通過互聯網平台向受眾傳遞碎片化簡單的圖文,受眾借助留言向媒體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新聞事件的觀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溝通交流機制。

1.從TV端、PC端到移動終端

2016年1月22日,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的上網工具不斷向手機終端靠攏。截至2015年12月,據統計我國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2億,也就意味著我國90.1%的網民用手機上網。由此也產生了中央電視台由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直播向網絡新聞直播轉型的情況。同時,網絡移動終端可以不受空間的的局限隨處觀看新聞,更符合當前接收的接受信息需求,也使央視新聞贏得了更多的受眾群體。

除此之外,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收方式也由傳統媒體時代的“媒體說受眾聽”變為如今受眾按需獲取新聞資訊,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選擇,更具自主性。根據受眾自身的興趣、需求選擇時政、軍事、體育、人文等新聞直播視頻,注重用戶體驗。如今“微博+直播”的產品組合正在成為媒體報道的新趨勢。從直播兩會到裡約奧運會,從英國脫歐到美國大選,再到G20杭州峰會,可以說網絡視頻直播不斷與媒體報道深度融合,直播范圍遍及全球。有數據顯示,G20杭州峰會期間央視新聞微博48小時不間斷視頻直播,觀看人數達到2139萬人次,同時八家央媒和浙江本地媒體共計直播45場,網絡新聞直播的影響力和受眾普及范圍可見一斑。

2.持續性、即時性

直播新聞往往是重、特大或突發性的新聞事件,需要為受眾提供實時、准確、完整的新聞直播,但是傳統媒體也許隻能保証新聞直播的一般時效性。由於受到播出時間、電視欄目安排的限制,無法做完整的實時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現場報道的新聞傳播效果,也僅能使受眾在較短時間內簡單了解新聞現場的部分情況,而不能做全面、深入報道,所以這也就成為傳統媒體新聞直播的缺陷之一。但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直播,正因為有播出時長不受限的特點[3],利用自身優勢彌補了傳統媒體新聞直播的不足,增強了新聞傳播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以2017年兩會直播為例,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直播將欄目的有限時間全部投入於對“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的新聞直播中,而央視新聞的移動視頻直播客戶端則對兩會的台前和幕后做了全方位的直播、採訪和解讀,甚至對近幾年央視直播工具的更新向受眾做了展示,筆者認為從整體的直播內容上來看更有新鮮感,更接地氣,遠比傳統的新聞直播更具吸引力,觀看人數也一度飆升至千萬。

3.互動性和參與感

電視的單向傳播模式決定了觀眾的參與度弱互動性差,受眾隻能被動的接受信息,無法真正參與到新聞討論,新聞直播活動的過程中[2]。50年代美國的傳播學者施拉姆就曾提出了著名的施拉姆模式,強調傳播是一個由訊息和訊息反饋組成的雙向循環的過程。而網絡新聞直播正是符合了施拉姆的傳播學理論,使受眾在觀看新聞的同時發表自己的評論、個人觀點實時互動,有著極強的參與性,打破了傳統電視新聞直播較為被動、封閉的狀態。

這種直播方式可以滿足傳者與受者之間雙向的信息交流反饋,網絡直播的彈幕和留言功能也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實的體現著受眾對於新聞信息的態度,從而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感,有效避免了單向傳播的輿論失衡。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