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6期

公共事件中的網絡評論分析與闡述【2】

孔  婧
2017年07月06日16:5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公共事件中網絡評論的實例分析

(一)動車事故中網絡評論倒逼傳統媒體反思

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后,引發了全民的廣泛關注。與傳統媒體的報道不及時和遮遮掩掩相比,網絡在具體傳播中做到了快速、及時、全方位報道,同時網上涌現的眾多評論也反映出民眾的真正意向,針對事故進展和怎樣妥善處理民眾層層跟進。事件引發了民眾的廣泛關注,除了事故本事很嚴重外主因還是其涉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能引發出一股輿論浪潮。在實際中發生的公共事件經常會延伸到網絡中來,一些網民在虛擬中表達自身的想法,但是更多意願是想將自身的想法轉化為實際的現實力量,進而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對參與公共事務,對政府決策起到影響作用。在實際監管部門中,在網絡評論中應該進行全方位的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給公眾一些正能量。

(二)網絡評論隨著事件的發酵不斷翻轉

2016年發生在南京的“雞腿媽媽”事件,從被爆出到短時間內迅速發酵,很快形成了持續數天的輿論熱點,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其間,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和自媒體各自輪番發力,充分展示了當下互聯網傳播最活躍的主體和新興輿論場。同時,各方媒體所代表的觀點也發生了多次的短兵相接,呈現出不同的影響力。其間,新聞從“偷竊”到被同情,到“慣偷”,再被“辟謠”,反轉再反轉,令圍觀者和評論者都始料未及,直到事情水落石出。此外,2015年發生在成都的“路怒症”事件,最初網絡輿論一邊倒地批判打人男子,但在行車記錄儀視頻曝光之后,被打的女子卻又成為眾矢之的,被網友使勁“踩”。因此,新聞事件的塵埃落定並非意味著輿論的平息,反而有可能恰恰是新高潮的掀起。

四、網絡評論的傳播面臨的問題

對於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來說,網絡評論員隊伍較為缺乏,應該從評論作者角度出發,更好地壯大網絡評論員的隊伍建設﹔在網絡時代,又很難要求所有評論者都進行慎重的考慮。網絡評論既需要具備微博、微信等傳播媒介的一些特點,同時還是要堅持理性表達和專業視角,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全媒體時代來臨,人們仍然需要有人為他們篩選和推薦有價值的信息,仍然需要理性的聲音和專業的分析。這也是網絡評論的立身之本。

在目前較為喧囂的網絡環境下,對於公眾來說有理性的評論家進行指導是必要的,這樣才能更好幫助人們認識事實的真相,同時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對於啟迪人們的心智,在一定意義上來講不應局限於傳統媒體中,作為網絡媒體應該培養自身的優秀評論員,這樣才能憑借較為豐富的知識表達自身的客觀評論,做好時代的評論者,更好地為大眾服務。同時,也避免網絡輿情給人造成負面情緒的影響,還得讓人們看到美好,並去追求美好。

網絡評論不同於傳統媒體的評論格局,如果說網絡新聞打破了傳統與受眾之間的界限,而在實際公共事件的強烈需求下,網絡評論也正無可阻擋的蓬勃發展。實際上,以公共事件為起點所匯聚起來的民意,進而發展成為影響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使網民參與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進而促進公民對公共事件的參與。同時,公民自身也有參與公共事務的現實需要,契合了公民實踐話語權的基點。因為在對網絡公共事件的參與中,公民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其中的權利義務、分辨利害沖突、了解相關背景知識,進而更好地對未來預測。這樣的過程中,公民的各方面素質也都得到了提升。在這樣的期待下,使網絡評論得到較好的發展,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薛子文,唐璇玉.網絡公共事件與公民意識的發展[J].聲屏世界,2014(6).

[2] 楊少英.現代性視域中的公民意識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7).

[3] 胡波.新聞時評要瞄准新聞的“三個落點”[J].傳媒觀察,2016(8).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