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6期

綜藝節目《非凡匠心》的獨特魅力【2】

——以《兩代大師施展雕刻絕技》為例

陰  強
2017年07月07日10:0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從“演播室”到“民間”

《非凡匠心》這期綜藝節目,不再停留於演播室中傳播傳統技藝,而是走向民間。明星與普通“匠人”同吃同住,帶領觀眾走進匠人的生活,一改以往在演播室中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那種“傾聽”關系,(所謂傾聽“基本上是一種單向度的、灌輸型的,因而也帶有某種程度上的被動性和強制性的接受狀態”)[2]。這種獨特的節目形式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這檔節目中,雖然有明星嘉賓作為引領人,但是明星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眾星捧月,而是親自動手,在匠人面前以一種低姿態的“學徒”身份去向普通“匠人”學習他們身上的獨特技藝。從鋦瓷到旗袍,從琉璃到木雕••••••都是一個外行人去學習一門新本領,會被錘子砸到,會被針扎到,會因為做得不好被“老師”批評,在徽州木雕這期中,黃國倫做得不好就會被老藝術家明確指出,而張國立會因為老師的一句表揚,高興地如同兒時被表揚一般。在節目中明星已不再是明星,他和大眾一樣,是抱著一種學習的姿態,接觸各個匠人,學習各種技藝,會為了贊揚而高興,也會為了批評而沮喪。明星的低姿態不僅使節目更加親民和大眾化,也縮小了普通大眾和明星的距離。

第二,節目在傳播傳統“匠心精神”的時候“不忘本心”,牢記作為娛樂節目的趣味性和娛樂功能:“使人們通過藝術欣賞得到積極的休息,從而以新的經歷去投入新的工作。[1]”娛樂不等同於低俗,可以讓人們感到心神愉悅獲得休息便可以說是一種娛樂。不否認,在這個電子科技極度發達的今天,一些綜藝節目過於娛樂化,“浮躁”“油滑”“庸俗”為娛樂而娛樂,就喪失了綜藝節目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舒心享受。《非凡匠心》這檔節目是俗文化與雅文化的結合,明星的插科打諢,剪輯字幕的趣味性和傳統文化相融合,是一檔大眾性的節目。在徽州木雕這一期中,一邊是張國立跟著老師父認真學藝的場景,一邊是黃國倫拿著喇叭“尋找”張國立的喊話過程,這兩段平行剪輯,交叉進行,觀眾在感受嚴肅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會被黃國倫的“搞笑”所逗樂,跟著畫面徘徊於雅與俗之間,使身心得到放鬆與滿足。不僅增加了趣味性,也提高了觀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觀賞興趣。

《非凡匠心》用這些獨特的藝術手法,一反明星的常態,將節目的主角變成普通的“匠人”,地點轉向“民間”,不再給觀眾一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讓觀眾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也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和風土人情。

在這個利益驅使的社會中,收視率成為了各大電視台所追求的重要因素,綜藝節目的大量引進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和創新,一味地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隻會讓節目的質量越來越低。綜藝節目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節目的質量低下,觀眾的欣賞水平越來越低,將會落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之中。綜藝節目失去了本應有的社會功能。在《電視藝術學》中,高鑫特意強調了在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中要關注“觀眾意識”,“應力求健康、朴實、高雅、精萃。[3]”《非凡匠心》另辟蹊徑,匠人所創造的作品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還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更是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作為承載這些經典工藝的綜藝節目需要觀眾細細品味,理解節目所帶來的深刻意義,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提升觀眾的內在素養。《非凡匠心》這檔節目在傳承兩代匠人精神同時,感悟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也是讓制作者和觀眾反思,在眾多綜藝節目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創作更具中國特色的綜藝節目,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使得綜藝節目的社會功能得以發揮出來,觀眾在欣賞和娛樂的同時得到心靈的淨化。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張鳳鑄,胡妙德,關玲.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文藝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3] 高鑫.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