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6期

視覺文化視域下網絡自制綜藝的理性回歸

冷冰瀅
2017年07月07日10:1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近幾年,網絡自制綜藝以爆發式的增長速度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隨著網絡自制綜藝的蓬勃發展,問題也隨之而來,“泛娛樂化”現象日益加劇,威脅著大眾和社會的生存狀態。文章剖析了網絡自制綜藝傳播中存在的媚俗、背離現實、感性和理性失衡等問題並提出重視內容生產、還原真實語境等相應對策,為網絡自制綜藝的理性回歸提供一個良性的空間。

關鍵詞:網絡自制綜藝﹔視覺文化﹔傳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普及,網絡逐漸成為視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作為視覺文化表征之一的視頻,以其獨有的視、聽結合的傳播方式受到大眾青睞,自制綜藝更是以爆發式的增長速度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愛奇藝、騰訊、優酷等視頻網站在2016年推出的自制綜藝多達111檔,而2017年預計將有108檔自制綜藝上線,行業呈現出白熱化的競爭狀態。《拜托了冰箱》 《火星情報局》 《明星大偵探》等熱門網綜的超高點擊量和影響力已可以與傳統的電視綜藝相匹敵,其中,《奇葩說》更是憑著高品質的內容和精良的制作以13億的播放總量一躍成為網綜中的標杆。但在網絡自制綜藝蓬勃發展之際,“泛娛樂化”現象也逐漸出現並有加劇的趨勢,一些粗制濫造、品質低劣,一味追求“注意力經濟”的節目也搭乘上網綜這艘經濟快艇。因此,網絡自制綜藝的理性回歸已經成為視覺文化研究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網絡自制綜藝傳播的優勢

有別於傳統的電視綜藝,網絡自制綜藝擁有“網絡”這一特殊的環境因素,其生產、傳播和觀看都是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的,因此,較電視綜藝而言,網絡自制綜藝無論從傳播內容、傳播渠道還是受眾特性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優勢,同時各要素間的相互協調配合,也為網綜的發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一)主掌IP權,差異化競爭優勢明顯

縱觀國內電視綜藝的發展,多以引進海外節目模式為主。“拿來主義”的結果是親子類、競技類、旅行類等節目扎堆,同質化現象嚴重,受眾由此產生的審美疲勞和心理抗拒也會造成節目“壽命”的縮短。在這種情況下,一大批網絡自制綜藝出現,憑借對IP權的完全掌控,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敏銳捕捉社會熱點、精准把握受眾偏好的基礎上進行內容原創,實現了差異化競爭,逐步擺脫綜藝節目同質化帶來的困境。現已播出到第四季的《奇葩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將辯論與娛樂的形式相結合,打造出一檔全新的辯論脫口秀節目,並憑借這一優勢在綜藝野蠻生長的大環境中脫穎而出。

(二)傳播環境包容性強,節目創作靈活

網絡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特點決定了網絡自制綜藝存在於一個推崇個性,信息多元化的傳播環境中。相對於電視媒體對內容的層層監管以及“限娛令”的控制,網絡傳播渠道給予了自制綜藝更加自由的空間,在內容的選擇和創作上更具靈活性。《奇葩說》中部分話題是關於當下社會的敏感問題,如“整容會幫你成為人生贏家嗎” “你會接受開放式婚姻嗎” “為了成功潛規則該不該用”等,這類話題正是“注意力經濟”需要的,也是觀眾想了解的,但由於問題的敏感性,傳統的傳播渠道會受到限制,而網絡傳播的限制較少,其中“你會接受開放式婚姻嗎”的單期點擊量已超過5000萬次。網絡傳播環境的包容性使節目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減少傳播隔閡,這是電視綜藝所望塵莫及的。

(三)受眾群體年輕化,傳播渠道暢通

綜藝節目的受眾以年輕人群為主,《奇葩說》中“40歲以上人群請在90后陪同下觀看”就充分體現其受眾年輕化的特點。這類群體每天接觸網絡的時間遠遠多於電視媒體。相對於日本學者林雄二郎在70年代提出的“電視人”概念,現代人尤其是90后、00后的年輕人是伴隨網絡的普及而誕生和成長的一代,他們受網絡的影響更深,更適應網絡傳播的特性,因而逐漸成為“網絡人”。因此,以網絡作為傳播媒介的自制綜藝擁有更暢通的渠道,它克服了電視媒體與年輕受眾間的傳播障礙,使節目得到更有效的傳播。

二、網絡自制綜藝傳播存在的問題

網絡自制綜藝的傳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因此收視率成為眾多傳媒機構的唯一追求,“傳播的社會效果和提升受眾經驗被擺在次要位置”[1]。縱觀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的網綜節目,不乏媚俗、背離現實、感性與理性失衡的內容混入其中,它通過娛樂的形式在“潤物細無聲”中傳達給受眾,即使人們本能地對這一切保持清醒和距離,也不可避免地被烙上印記。

(一)媚俗影像橫生,享樂欲望膨脹

傳媒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必須廣泛地吸引潛在受眾,這就需要提供滿足受眾超越性別、年齡、職業等社會屬性的“原始需求”的信息,說到底無非是與暴力、沖突、獵奇等有關的信息,這導致許多媚俗、低級趣味的網絡自制綜藝大行其道。傳媒提供的“低趣味景象”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不斷刺激受眾的視覺和聽覺神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受眾的思維,節目的價值主張和判斷在不知不覺中代替了個人追求,個人主義的享樂與“充欲”價值在強烈的視覺刺激中不斷膨脹,出現了“他律性欲望主義”[2]的現象。傳媒引發的欲望主義會在全社會范圍內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觀,一旦媒介提示的價值標准與受眾既有立場和態度存在無法協調的沖突或矛盾時,整個社會價值判斷體系就會處於失控狀態,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都無從判斷,甚至會出現是非、善惡、美丑兩極合二為一的趨勢。

(二)現實虛擬界限模糊,環境認知偏離

在媒介社會,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媒介提示的“信息環境”。而媒介所提示的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隨著“信息環境的環境化”趨勢愈演愈烈,人們已經很難在二者之間作出明確的區分。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媒體人為了吸引更多受眾,獲得更大利潤,變本加厲的營造了一個背離現實的擬態環境。大量復制人類表層認知或偏離事實的節目內容將受眾的視覺經驗壓縮在一個由“拷貝支配”的淺薄、狹隘的信息空間,傳播媒介在這個“拷貝”空間內對受眾的現實觀和社會觀進行長期的培養和教化,致使人們對現實環境的認知產生偏離。當人們已經習慣生活在網絡視覺文化構造的“擬態環境”時,面對現實世界的景象反而不再適應,真實的環境反而顯得虛假。

(三)感性和理性失衡,思考能力降低

視覺文化的蓬勃發展與消費社會的背景密切相關。消費文化是一種快感文化,大眾對快感體驗的追求已成為社會的主流現象,而視覺愉悅也是一種快感體驗,因此,專注提供感性的愉悅,拋棄相對沉重的理性訴求成為網絡自制綜藝的普遍追求。感性與理性失衡造成的直接結果是人們迷失在新奇刺激的視覺快感中,成為“思想懶漢”,懶得去判斷是非、辨別真偽。因此,受眾在與網絡自制綜藝的長期接觸中常常會被缺乏理性思維的內容“牽著鼻子走”。特別是人們在觀看綜藝節目時是處於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這個時候獨立思考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人的主體性也逐漸被消解和遺忘。而一個不善於思考的民族或社會在發展前進的道路上是缺少源動力的,大眾思考能力的降低甚至會導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破壞。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