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黨報的經濟報道如何更接地氣

李  芳
2017年07月11日14:53 |
小字號

黨報的經濟報道作為重要報道類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黨報在經濟報道中如何更接地氣,增強吸引力、親和力,提高報道質量和效果,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一、“視角向下”——樹立經濟報道“接地氣”的思維定式

市場經濟時代,普通民眾對經濟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經濟信息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黨報經濟報道和其他媒體一樣,由於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和各種因素的制約,存在著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的問題﹔存在著照搬統計數據,圖解經濟政策,羅列發展成績,牽強附會、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語言晦澀難懂,思想深度不夠,淺表化現象等不接地氣的問題,以致經濟報道枯燥乏味,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黨報的經濟報道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樹立“接地氣”的思維定式。“視角向下”,把報道的焦點對准普通群眾,以受眾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來報道經濟新聞,用平實的手法,群眾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報道經濟現象、經濟政策、經濟信息等社會經濟生活。這既是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市場化環境下媒體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創新理念,凸顯“民生視角”。要善於從民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多在普通群眾的住房、交通、就學、就醫、就業及柴米油鹽醬醋茶問題上做文章。經濟生活、經濟信息和經濟現象等都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生活中的人。黨報的經濟報道要把人的生活、人的活動、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與經濟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成為經濟報道的內容和載體,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樣不僅可以更全面、准確地反映經濟社會生活,而且能給經濟報道注入活力,增添人文色彩。這樣也才能既貼近生活又有人情味,才能為嚴肅的經濟報道增添輕快的色彩,為艱澀難懂的報道內容提供形象的解讀。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轉變觀念,樹立受眾本位意識。經濟報道不能太“高大上”,這樣容易脫離群眾、脫離生活,很難引起讀者共鳴。隻有強化民本價值取向,融入人文關懷,積極回應民眾關切,才會得到讀者喜愛。要多報道發生在普通群眾生活中的平凡事、稀奇事,將經濟活動與讀者聯系起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多走進群眾生活,尋找新聞線索,深挖新鮮素材。而要讓“民生視角”真正落到實處,黨報在經濟報道中隻有增強平民意識,重視普通人的感受,讓報道的視角向下,更多關注經濟社會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以鮮活的“人”和“事”為載體,通過對普通群眾的經濟活動進行掃描,才能讓經濟報道“有血有肉”,才能使枯燥的經濟報道“活蹦亂跳”起來。這就要求黨報在經濟報道中要做到“三貼近”,把視角下移,把焦點投向豐富的經濟社會生活,傾聽和反映群眾的呼聲,這樣的經濟報道才能贏得群眾的歡迎。如河南省柘城縣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時,利用本地優勢發展辣椒這個支柱產業,2016年9月13日,《河南日報》《柘城小辣椒火紅大產業》在報道這一經濟現象時,用生活化的新聞切入點,生動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故事化的新聞表達方式呈現給讀者,把枯燥乏味的經濟報道變得像講故事一樣生動形象,既容易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也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黨報的經濟報道隻有走出固有模式,把報道的視角放得低些再低些,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氣”,才能真正“活”起來。

二、“社會化”——經濟報道“接地氣”的基本方法

經濟問題直接關系著百姓生存、生活和生計。經濟報道反映的是社會經濟活動、經濟信息、經濟事件、經濟現象、經濟問題等。現實生活中,群眾關注的經濟問題,往往有著豐富的社會內涵,要使黨報的經濟報道“接地氣”,必須注意基本方法。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善於從社會新聞的角度去把握。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容易產生很多的看點,更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球。經濟報道要“接地氣”,就必須活一些,要有現場感、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這樣才會增強經濟報道的可讀性,才能拉近經濟報道和社會大眾的距離,才能讓群眾喜聞樂見。要講好老百姓經濟生活中的故事,像社會新聞那樣,隻有講好經濟生活、經濟事件、經濟問題中的故事,注意把復雜的經濟問題變成簡單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鹽”,才能做好經濟報道這篇大文章,改善黨報經濟報道形態、提升報道質量。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力求化“硬”為“軟”。經濟報道要“接地氣”,就必須克服以往工作性經濟報道多,枯燥無味的數字多,呆板冗長的政策圖解多等新聞比較硬的問題,化硬為軟,對經濟這個“硬”主題、“硬”題材,進行必要的“軟”處理,增強經濟報道的可讀性。讓經濟報道“軟一些”,就是多從生活的角度、關切群眾切身利益的角度來報道經濟問題、經濟現象。經濟報道還要避免專業術語過多、程序化明顯、數據圖表羅列的現象,讓抽象的經濟問題具象化。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選好角度。黨報的經濟報道既要選擇體現報道主題,能引起黨和政府關注的角度,也要選擇最能激發讀者興奮點的角度,有意識地調整報道思路和寫作方式。要嘗試以微觀的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反映一個宏偉主題,或者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對一個新聞主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解釋,挖掘出更加豐富更有感染力的內容,使本來生硬難懂的經濟報道軟著陸。《河南日報》獲2014年度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作品《火車站見証蘭考經濟變遷》,就是經濟報道一個成功的范例,作者選擇一個很小的角度,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巨大變化,非常有新意。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增強服務功能。為群眾服務是黨報的宗旨,在進行經濟報道的過程中,黨報要為讀者進行生產、流通、投資、消費、購物、求職等經營活動或其他經濟活動提供市場行情、經濟信息、市場走向等方面的服務。黨報經濟報道的權威性,是人們了解市場、認識市場、做出判斷和選擇的重要依據。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等新媒體的出現,給市場帶來某些負面影響,一些關於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等的報道,往往讓人真假難辨、無所適從。因此,黨報的經濟報道要發揮自身優勢,注重調查研究,反映真實情況又注意提醒、敲警鐘、打清醒劑,在經濟現象中抓取最全面、最深入、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為讀者提供真實可靠的經濟信息和多方面的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黨報經濟報道的服務功能。

三、“念真經”——經濟報道“接地氣”的關鍵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黨報追求的目標。經濟報道的真實性要求,需黨報在經濟報道中要“念真經”。對每一個經濟數據、每一條經濟政策、每一則經濟故事都要合乎客觀實際,真實准確。“新常態下的發展必須是符合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符合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符合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種新的發展觀為做好新形勢下的黨報經濟報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標尺。”[1]黨報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在進行經濟報道時,要想把經濟報道做得鮮活,最關鍵的是要把握經濟報道的真實性,提高經濟報道的權威性。

經濟報道的真實性要求黨報的經濟報道要深入實際。黨報工作者要深入生產現場、消費現場、工作現場,把最真實的經濟活動寫出來,把最有價值的經濟信息傳達給讀者。對經濟活動現場的場景、氣氛的報道,要寫出經濟活動發生時的特定環境,增強經濟報道的感染力和親和力。經濟活動說到底是人的活動,通過對經濟活動中有趣的故事情節和細節的報道,在傳達經濟信息的同時,增強經濟報道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報道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以此來增強經濟新聞的真實性。

經濟報道的真實性要求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做到“三貼近”。黨報工作者要把新聞工作的坐標定在基層,採寫真實可信的新聞,捕捉“新聞背后的新聞”,報道那些群眾關注的有生活細節的看點,有故事情節的線索。黨報的經濟報道要“接地氣”,就是要廣泛接觸實際生活、接觸普通群眾,反映普通民眾的願望和訴求。黨報的經濟報道接地氣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求黨報工作者走基層、開闊視野提升高度,增強跟廣大群眾的親近感,以普通的群眾身份,深入現場。隻有進行細致入微的採訪,掌握大量的鮮活內容,才能跳出空洞的窠臼,寫出有深度、有分量、有價值的經濟新聞,才能改變“外行看不懂、內行不想看”的被動局面。隻有深入一線,俯下身、彎下腰,同群眾打成一片,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經濟報道才能有底蘊、有風採、有看頭﹔隻有站在群眾的立場上,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經濟報道才能有價值、有內容、有分量﹔隻有用群眾的語言,說群眾想說的話,講群眾能懂的道理,經濟報道才會有特色、有個性,為群眾喜聞樂見,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四、“鋪熱點”——讓經濟報道“接地氣”有溫度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關注熱點問題。經濟報道要善於抓住群眾最關心的經濟問題進行熱點追蹤報道,沉到市場抓活魚,對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經濟社會矛盾,及時跟進,回應群眾的關切。要正確把握和認識經濟生活,緊盯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跟蹤進行宣傳報道,如2016年,溫州房屋20年土地使用權到期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為了回應社會關切,《河南日報》在4月20日及時刊登了《住房土地使用權到期了怎麼辦》的文章,進行釋疑解惑,使經濟新聞成為社會經濟新聞,讓讀者在讀經濟報道時,看到的不再是單純的數字和圖表,而是豐富的經濟信息和鮮活實用的政策解讀,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關注重點問題。黨報關注的經濟工作重點,常常是和群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房地產調控、收入分配、養老保險、就業問題、戶籍改革等既是與民生有關的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公共議題,直接影響著群眾的經濟活動。黨報經濟報道要把這些重點作為報道的著力點,時刻關注這些重大經濟問題、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而在報道的過程中要做到“接地氣”,就要避免陷入數字堆砌、政策圖解、會議報告的怪圈,不能隻見數字不見行為﹔不能隻見結果,不見過程﹔不能隻有大道理,沒有信息含量﹔不能隻側重企業興衰和產品的價格、市場,就事論事,見物不見人,為經濟報道而報道。“能夠產生良好效果的新聞輿論引導……應當是引導者和被引導者之間存在真誠的精神交往和順暢的心靈溝通的輿論引導。”[2]2016年一段時間,城市房價大幅度上揚,2016年9月,《河南日報》及時刊發了《鄭州出台房地產新政》,對有效抑制房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無論是報道的內容還是報道的方法、手段,都要發揮好黨報的導向作用,使黨報的觀察思考給讀者以啟迪,使他們從黨報鮮活的典型報道中獲得生活的經驗。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關注難點問題。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許多難點問題,諸如經濟領域中存在的群體性訴訟、涉及面較廣的經濟糾紛等,一些重大經濟問題、重要經濟現象、重點經濟人物及一些難點問題往往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黨報要“接地氣”,就要把這些難點問題作為經濟報道的重要方面,反映群眾的願望和訴求,報道經濟生活動態或趨向,為群眾的經濟活動提供指導和參考﹔揭露、批評不正常的經濟現象,提出經濟問題並進行思考和探索,為群眾的經濟活動提供借鑒﹔關注經濟事件,報道經濟人物,為群眾生活提供幫助,為群眾樹立榜樣和典范。經濟報道既要反映經濟領域內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認識、消費觀念,又要引導人們正確從事經濟活動、合理消費﹔既要關注群眾最關心的油鹽醬醋茶、“米袋子”“菜籃子”等,又要反映和抨擊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亂提價、假冒偽劣產(商)品等﹔既要大力宣傳經濟生活中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弘揚正氣,又要敢於揭露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違法行為和不良現象,弘揚社會正氣。黨報通過對經濟問題、經濟現象、經濟政策、經濟活動進行解讀和闡釋,能夠加深群眾對這些經濟現象、經濟問題的理解和把握,激發群眾參與經濟活動的熱情。如農村扶貧易地搬遷是農民群眾非常關注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2017年1月16日,《河南日報》以“易地扶貧搬遷邁向小康第一步”為題刊發專版,對解決這一和老百姓密切相關的難題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工作思路、推進措施和落實手段,為讀者提供了准確、必要而生動的解讀,受到群眾的歡迎。

五、“多呈現”——要讓經濟報道動起來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做到接地氣,就要增強報道的可讀性。要善於用群眾的語言進行經濟報道,語言要鮮活、生動,不能使人讀起來味同嚼蠟,要把抽象的經濟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增強經濟報道的可讀性,做到詳略得當,長話短說。前兩年市場上出現了一些非理性的經濟現象,各級黨報都及時進行了報道和引導,特別是像一些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幽默語言如“蒜你狠”“豆你玩”“貴羊羊”等新鮮詞匯的運用,增強了報道的效果。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有可視性。黨報雖然沒有電視及網絡媒體那樣具有可視性,但也要注意圖文並茂,增強直觀性。要善於使用數字、圖片、表格、漫畫等表現形式,把枯燥的數字、生僻的專業術語寫得讓普通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如環境治理是一篇大文章,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許多專業知識對普通讀者來說確實晦澀難懂,2017年1月9日,《河南日報》刊發特刊,通過數字、圖表、照片等方式對環境治理方案進行全方位解讀,非常直觀,使讀者一目了然。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有故事性。相對於社會新聞來說,經濟報道不像社會新聞那樣具有故事性、可讀性,大多是干巴巴的數字和冷冰冰的圖表。但也應該看到,經濟活動也是人的活動,經濟報道要想吸引讀者,必須注重特性,選好切入點,以經濟生活中鮮活的“人”或“事”為載體來表述,數字對於經濟報道是重要的,但數字后面的故事更吸引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和生動鮮活的表現形式演繹經濟事件,使抽象的經濟事件具象化,才會使枯燥的數字靈動起來。增強經濟報道的故事性要注意抓准形象,寫富有特色的細節,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地氣是大地的力量,大地的氣息。“接地氣”就是要接地中之氣,就是要適應特定的環境,廣泛接觸實際、接觸老百姓,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眾的願望、訴求。繽紛多姿的市場經濟像千萬根彩色的絲線,黨報工作者隻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放低姿態、放下架子、腳踏實地,跟廣大群眾緊密聯系起來,採寫真實可信的新聞,捕捉“新聞背后的新聞”,尋找那些更需要關注、更有看點的細節和線索,才能編織出精美的圖案。走進基層“接地氣”,能夠延伸新聞觸角,讓採訪對象、普通百姓與你沒有距離感,把你當成自家人,跟你說心裡話。黨報工作者隻有不辭辛勞沉下去、耐得住清苦寂寞,通過基層的艱苦歷練,才能培養善於發現和捕捉新聞線索的本領。隻有來自基層、來自一線、來自實踐、接地氣的經濟報道,才能血肉豐滿、鮮活而有生命力。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新聞出版部)

參考文獻:

[1]王俊本.用亮點提振信心[J].新聞愛好者,2015(9).

[2]丁柏銓.論自媒體時代的新聞輿論引導藝術[J].新聞愛好者,2016(7).

來源:《新聞愛好者》

(責編: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