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4期

智媒體時代下的媒體融合研究【2】

楊玉璞
2017年07月11日11:15 |
小字號

三、融合聯動,開拓“內容深耕”的空間

在大數據、自媒體的影響下,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但面對蜂擁而至的新聞浪潮,受眾也不免為如何選擇良莠不齊的新聞訊息而無所適從。可以說,在技術引領和驅動下的融媒時代更應堅持“內容深耕”,以特色服務取勝,以優質內容贏取核心競爭力。新聞信息的本質是內容,內容重復或內容空洞的傳播是無謂的“傳播”,優質內容和權威信息永遠都是新聞傳播最寶貴的資源。在內容同質化嚴重的當下,優質內容的深耕、推薦、分享成為傳媒黏合受眾的法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隻有相互融合聯動,才能開辟“內容深耕”的廣闊空間。

第一, 聯合媒介平台。構建跨部門、跨媒介、跨平台的新聞中心,借助“互聯網+”的平台,運用大數據的機理,融合全媒體,創新新聞生產流程,整合前沿高新技術,拓展媒體傳播觸角,設立全媒體或融媒體機構,統籌採編資源,推動融合發展,實現傳播渠道的全能化和生產布局的合理化。

第二,聯合新聞生產。成立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建立新聞素材融合共享機制,以開放的心態和手段打造開放的內容採編和分發平台,從選題策劃、採編生產、分發傳播等方面統籌融媒體的傳播格局,形成24小時聯合作戰的協調機制,實現對用戶生產內容的集成和全媒介渠道的傳播。整合內容創新、技術研發、創新設計、數據分析、產品營銷等不同崗位的人員,建立基於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的內容數據庫及跨媒體的項目團隊,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

第三,聯合多元化產業。打破常規,採用融合的思路,以傳統媒體為平台,開展多元化項目建設,聚集多種資源優勢,延伸和擴展媒體品牌價值,實現媒體無形資產的“有形化”及財富化。如: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依托報業品牌影響力,積極布局多元產業,探索研發新的增長引擎,從而減少對傳統報業經濟的過度依賴。從早期的“大河系列報刊”“大河系列酒店”“大河網”,擴展到近些年的“大河全媒體廣告”“大河投資”“大河基金”“大河網絡傳媒集團”“大河客戶端”“大河教育”等,形成了涵蓋紙質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戶外媒體的傳播體系和“報業為本,多元經營”的產業格局,形成了大河產業矩陣,傳播能力、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省級黨報集團前列,為報業集團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利用報業品牌價值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做強實業經營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2]

四、“受眾視角”,提升高效的優質服務

在當下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受眾視角”是傳媒機構將“融合”二字縱深化的關鍵一環。受眾作為主宰媒體行為的核心要素,它由傳統媒體中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費者”變為融媒時代中信息的發布者和“生產者”,接收信息變得更具自主性、參與性和選擇性。以上受眾地位的變化,與新媒體技術力量的推動和傳媒機構以“受眾視角”為中心密不可分。

“受眾視角”,其實就是提升高效優質的服務。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傳媒隻有實現精准內容精准輸送,讓受眾每天都能從品讀中收獲有價值的養分,才是真正的贏家。為此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應以構建大數據庫以及雲計算平台,實施以“受眾視角”為中心。

我們都知道,傳統媒體客戶端往往是把生產的新聞信息推送給受眾,但在智媒體時代,這種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多元化需求。新媒體大數據庫及雲計算平台的構建,可以加強新媒體賬號監測和新媒體平台運營數據分析,實時監測個人動態數據,即刻呈現反饋效果。智能生產和傳播平台是立足於媒體大數據平台,以大數據智能分析工具作為技術支撐,將媒體旗下媒體資源融合共享使用,實現“一次採集、多元加工、多次發布”的智能生產傳播平台。[3]我們可以對海量的用戶做個性化分類,無論他們處在什麼時空、什麼場景,採用什麼設備,根據其性別、年齡、職業、地域、興趣、購物消費行為、媒介使用習慣等,有針對性地量身打造最符合其需求的信息傳播服務﹔可以通過分析受眾的使用習慣和偏好,運用多樣化的運營渠道和多元化的技術平台,覆蓋各個群類用戶的生態空間,從而全面提升融合媒體的服務能力,滿足廣大讀者的多元化需求﹔高效整合社會資源,把受眾資料和喜好數據化,分門別類創建受眾數據庫,完成內容訂制及個性化推送,將突出獨家、原創及評論,有品質、有觀點、原汁原味的新聞信息傳輸至各新媒體終端﹔深入挖掘和分析受眾心理,感知判斷受眾的閱讀行為,以品牌的個性化定位、內容的個性化推薦與重視個性化的原創為基點,及時為受眾推送獨具權威性、專業性及可讀性的深度報道,全力提升傳媒集團的品牌影響力。此外,還應該通過多樣化的表達形式和運營渠道,力爭全面覆蓋用戶的生態空間,進一步提升融合媒體的服務能力,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閱讀需求。無疑,媒介語境、媒介信息與忠實用戶三方完美匹配,媒體組織與媒體用戶才能實現雙向互動、雙向傳播,進而形成融合化、個性化、智能化、定制化的傳播氛圍。唯有如此,傳媒才能真正做到以“受眾視角”為圓心,實現“精准送達”,與受眾實現“零距離”。

五、技術領航,呈現全新的閱讀體驗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新技術的更迭推動著介質的融合,同時也改變著人們對於信息傳播的認知。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讓傳統媒體站到了創新發展的重要關口。在傳媒融合生態裡,新一輪技術革新再次掀起浪潮。以前的傳統媒體是以人為主導,而未來,機器及各種智能物體都有可能媒體化。皮埃羅•斯加魯菲預言,未來的新聞將不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體驗”的。從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到無人機、人工智能、視頻直播等技術對新聞業態的全面滲透,令受眾體驗到從“閱讀”到“悅讀”的驚喜變化。

事實上,媒體融合不是報、網、端的簡單相加,未來用戶體驗技術、流媒體、手機應用、新平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寫作等的廣泛應用,更能讓受眾真切感受新媒體交融帶來的全新體驗。從機器人寫新聞到人工智能“聊”新聞,新花樣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例如,2016年11月29日,百度新聞上線的最新版本中,推出了新版APP“聊新聞”功能,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將“看”新聞變成了“聊”新聞,一場人工智能與忠實受眾在聊天場景下形成的新聞傳遞機制從此便誕生了。“聊新聞”設計在首頁底部位置,點擊進入交互界面后,新聞並非一條一條被推送到讀者面前,而是以對話的形式和讀者“聊”出來的。通過“聊”新聞,人工智能技術能幫讀者用最少的字數閱讀新聞。盡管個性化推薦已經非常普遍,但百度新聞與內容生態部總監陳磊認為,當下的新聞應用仍然沒有解決讀者對信息深層次的、精准的需求。這也是他推出“聊”新聞功能的最主要原因。他想做的,是讓讀者直接提出需求,並推送給讀者最想了解的新聞。[4]在這裡,人機對話模式獲取新聞信息使受眾感受到全新的閱讀體驗,真正實現了“我的新聞我掌控”,從而樂享其中。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融合發展既是媒體人責無旁貸的使命,更是開創傳媒新格局的契機。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隻有牢牢樹立融合發展的理念,運用智媒體思維,實現人才隊伍、媒介資源、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的共享融通,才能實現華麗轉身,展露靚麗容顏,煥發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馮鈺茜,張建波.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與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EB/OL]http://www.jiaozuo.ccoo.cn/news/local/4382563.html.

[2]薛德星.看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咋實現多元化發展的![J].中國記者,2016(10).

[3]郭全中,胡潔.智能傳播平台的構建——以今日頭條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6(6).

[4]任曉寧.從“看”新聞到“聊”新聞——百度用人工智能改變新聞閱讀[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12-19.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