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出版國家隊:風正帆懸,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2017年08月17日07:22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出版國家隊:風正帆懸,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有多少稚子的求學路是從捧起一本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 開始的!這些開啟民智的書,封面上印著“商務印書館”﹔有多少青年人聊起文學情緣總繞不開茅盾文學獎作品!這些照進人心的書,它們的書脊上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提到經史子集,人們會想起中華書局﹔需要各類百科全書,人們會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裡找到所求……

這些風格各異、影響深遠的出版社,同屬一個國家級文化機構——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出版國家隊。

國家隊的使命與擔當是什麼?120年前,站在中 國現代出版業的起點,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說:“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而今天中國出版集團的掌門人譚躍總結,“文以載道,商以傳道,創新弘道”。

風正帆懸,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歷百多年滄桑,惟學人精神不變。自1982年第一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面世,這套叢書也成為中國知識界打通學術歷史和文化疆域的經典啟蒙。今年書展,“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20年館慶紀念版·分科本”將與讀者見面。

◆“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裡在學。”血脈的延續中,經典對於學術的推進,意義非凡。它們是學問的沉澱,也是未來的肇端。作為中華書局的經典品牌,“二十四史”修訂本又添兩種南北朝時期的代表性史書:《魏書》 修訂本、《南齊書》 修訂本。

◆中華文化經歷數千年血火錘煉,積累了豐富經驗。中華書局出版的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中,許嘉璐認為,“憑借中國的經驗和文化,有偉大的中華文化的積極參與,促進世界新秩序的誕生,人類走向貨真價實的對話時代、無戰爭時代,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關注當下,關注世界,關注未來”被視為知識分子的天職。所謂“知而行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從過去到現在,許多經典啟發著我們,中華民族與世界優秀文化的對話如何而來,並將如何綿綿不絕。

“這套書的封面裝幀庄嚴簡潔,朴實無華,而內容精湛,耐人尋味。通過這些著作,人們可能接觸到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達到過的精神世界。”商務印書館原總編輯陳原這番感慨寫在了1982年“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第一輯的出版之際。35年過去了,這套叢書早已成為商務印書館的金字招牌之一,為其奠定了社科類學術譯著出版領域的權威地位。

繼2009年向改革開放30年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而發行的400種珍藏本之后,商務印書館在今年建館120周年之時,再一次制作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紀念版。一套是“120年紀念版·分科本”,繼續分為橘色的哲學類、黃色的歷史·地理類、綠色的政治·法律·社會學類、藍色的經濟類、棕色的語言類﹔另一套是珍藏本,小16開,布面精裝書皮,封面燙金。珍藏本或在年底發行,而本次書展與上海觀眾見面的為“120年紀念版·分科本”,包括已出版的第一輯至第15輯的600余種,和即將出版的第16輯全部及第17輯部分品種,共計700種,翻譯規模空前。

即將發行的第16輯收錄50種書,包括哲學類19種、政治·法律·社會學類10種、歷史·地理類13種、經濟類6種、語言類2種。其中著名的有海德格爾的 《存在與時間》、伏爾泰的《哲學書簡》、耶林的 《為權利而斗爭》、托洛茨基的 《俄國革命史》 等。相比以往,“漢譯名著”除了繼續挖掘各學派、大家、學科每個發展階段有裡程碑意義的著作外,還擴大了收書領域、期限和地域。商務印書館學術出版中心副主任李霞說:“最開始的幾輯比較偏重於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但后來選書范圍慢慢擴大到整個學術思想領域。”不僅有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的古典書目,還有二戰以后在學術上站得住腳的書目,如英國彼得·霍爾的 《文明中的城市》 等。

翻譯拓展的領域愈加寬廣,而譯著的品質也在不斷提升。比如越來越強調對照原文譯介,以收入第16輯的維特根斯坦 《哲學語法》 為例,該書便是直接翻譯自德文。李霞說:“以前懂德文的人較少,所以我們會找某個英譯本譯,造成‘二手’轉譯。”現如今,中國的翻譯家直接與原作對話,譯作的准確、到位不言而喻。同時,“漢譯名著”還在嘗試出版體現西方學界對古典著作研究水平的校注本,如德國胡塞爾的 《邏輯研究》 等。這樣,“漢譯名著”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原典,它還包含了對原典的研究﹔不僅能體現大師思想,也能體現后世對相關大師的研究。這使得叢書的學術含量更高,對國內研究界亦更具參考價值。

如果說,“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是西方學人的精神之海,為中國現代化思想的推進提供了寶貴資源,那麼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便是中華民族浩瀚源流的雄渾回聲。此次書展,修訂本 《魏書》 和 《南齊書》 將同讀者見面。修訂本 《魏書》由武漢大學承擔,歷時10年完成。《魏書》 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993條,修訂本校勘記增加到了3306條。修訂本 《南齊書》 由中山大學承擔。

其實,無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還是中國的“經史子集”,它們能被編著為開放型、常編常新的著述,其中的原因是相同的———文化是人類及其社會的品質,經典是文化的筋骨。而許嘉璐撰寫的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或能給我們如何看待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異同,如何在世界格局劇變中探討中華文化的當下價值與擔當,提供參考。在北京師范大學朱小健教授看來,此書在三個方面有明顯的建樹:一是對中華文化作了提綱挈領的整體梳理,二是於跨文化交際作了拓展性探索,三是於當下世界的格局作了前瞻性的研判。如書中所言,“要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二次‘文藝復興’,所有民族要共擔重任,中華文化應當充滿自信地貢獻力量”。

◆詩人王維的 《相思》,在中國人的情感譜系裡別具意味。王安憶的新小說以此做篇名,並以“相思”二字結尾,這二字代表的是主人公一生的恩欠,他的愧受,他的困囚。《紅豆生南國》 既是王安憶創作於2016年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她2017年最新小說集的名字,此間收入《紅豆生南國》 《向西,向西,向南》 《鄉關處處》 三部中篇小說,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說中一以貫之的,是她對世態人情的探尋,對個體心靈歸屬感的入微觀察。

◆莎士比亞,舞台掌聲、歡愉和奇跡的來源。他還有個不那麼顯見的標簽:大自然優雅的表達者。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莎士比亞風物三部曲》 就將大師的這重身份推至讀者面前。《莎士比亞的花園》 《莎士比亞的鳥》《莎士比亞筆下的少女和婦人》,這些散落在莎翁26部著名劇作中的風物美景被連綴起來,合成了精美的畫冊集,在德國詩人、散文家海涅的精妙讀解中,文學與 自然相遇,全新視野下的莎士比亞研究異彩紛呈、趣味盎然。

王安憶一直在寫。僅是“王安憶新作”這幾個字就已令眾多老讀者期待,更何況她的2016年一連寫成三部中篇。《紅豆生南國》 《向西,向西,向南》 《鄉關處處》,三個故事分別發生於香港、紐約和上海,講述了生活在這三個城市的都市移民的故事,講述了他們的青春、愛與孤寂。這是在寫完形而上色彩的 《匿名》 之后,她對日常生活描繪的回歸。

《紅豆生南國》 是作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寫作並出版 《香港的情與愛》 后,又一次講述發生在香江畔的故事,創作初衷是“為了寫一寫人世間的一種情”。小說裡,出生在內地的男孩,六歲時跟著養母去菲律賓尋找阿爹,不想在香港落腳,就此生根。他的一生跟隨世情起起伏伏,從童年至青春再到年老,與養母、與妻子、與生母、與離婚后出現在生命中的女性們羈絆一生后,“他的恩欠,他的愧受,他的困囚,他的原罪,他的蠱,忽得一個名字,這名字就叫相思。”

《鄉關處處》 是王安憶再熟悉不過的上海巷弄。月娥輾轉於城鄉之間,但不論是在城市裡做鐘點工的活計,還是年節時回鄉村,她都一樣地將生命過得踏實而歡騰。小說裡,上海宛若活生生的一個人:衰朽有時,青春有時,但從未停止生長,確實地過著日子、積累著情感。

《向西,向西,向南》 的故事本身不復雜。兩個萍水相逢的女人,通過不同的途徑去往柏林,至紐約,再到加州聖迭戈,小說題目就是她們生活路線的陳述——向西,向西,向南。但清淡又細致的敘述裡,王安憶還將自己對“中西方文化關系”“人與其所處時代的關系”等一系列思考,包蘊在了人情世故中。

三部中篇讀到末尾,讀者也許會驚覺,發生在三地的故事竟有些不謀而合。故事之間埋伏著一條草蛇灰線——鄉愁,或者說“身份認同”,驀然回首,此刻是否就是永恆,此地能否留住一生。王安憶寫這些背井離鄉的逐夢者,他們身份各異,但生存體驗或是相通的。有人評價,這是作家最經典的寫法,瑣細質密,於大時代背景中描摹小人物的生存境遇。

在好書裡探險,意味著跋涉人心的一切深處與遠方。如果說,王安憶的筆讓人收獲一種透視能力,看得到歷史河流深處的世道人心,那麼另一種文學的“變體”將會帶領人去到無盡的大自然。

19世紀30年代,德國詩人和散文家海涅應巴黎出版商之約,為一本畫冊撰寫解說詞。畫冊裡都是英國畫家為莎翁戲劇中的女性形象所作的銅雕畫像,總共45幅。出版商本指望海涅能憑自己對莎翁戲劇的了解,給畫冊寫點解說詞。不成想,那位“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后一位代表”不僅做注解,還把圖片說明詞寫成了曼妙的散文詩。更令出版商喜出望外的是,海涅以評說莎劇女主角做起點,天馬行空地說開去,縱論文化與社會中的女性,再貫通莎士比亞研究的多個子題,時時有不遑多讓的精彩論斷。按海涅自己的說法,莎士比亞是他“精神上的太陽”,他堅信德國人比英國人更能將莎翁理解透徹。從此,這本 《莎士比亞筆下的少女和婦人》 成為世界文化史上著名的莎士比亞研究成果之一。再往后,《莎士比亞的花園》 《莎士比亞的鳥》 相繼問世,成為大文學家向天才文學家的經典致敬之作。

今年商務印書館把三本畫冊散文集納為“風物三部曲”,以饗讀者。看慣了描寫人世間一切情感的莎士比亞,轉而看看另一位文學家筆下,那個芬芳又靈動的莎翁,別有趣味。比如,海涅在 《莎士比亞筆下的少女和婦人》 中是這樣讀解克裡奧佩特拉:“是的,她就是使安東尼身敗名裂的著名的埃及女王……是的,這個克裡奧佩特拉是一個女人,在這個詞最可愛又最可恨的意義上! 她讓我想起了萊辛的那句名言:上帝創造女人,用的是太軟的黏土。它的材料過於柔軟,很難適應人生的需要,因此,這種造物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既太好又太壞。”

有意思的是,“三部曲”的編輯們在審稿過程中為了核對引文,將十二卷 《莎士比亞全集》 置於案頭,以至於每每核對過后,還不免沉醉於莎翁文字而手難釋卷。一邊品讀海涅的文字,一邊重溫莎翁的作品,真是額外的樂趣。

相關鏈接

還有這些新書值得關注

《中國古代技術文化》

江曉原 著 中華書局

該書是著名科技史研究學者江曉原教授在數十年對中外科技史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技術文化的一系列思考和論述,涉及工程技術、天文地理、醫學等方面。書中從中國歷史上的種種趣事出發,大膽設想,理性分析,提出了大量睿智新見,讓人耳目一新。比如:司南、水運儀象台等迄今為止都只是傳說﹔古代中國宇宙中已有希臘影子等。針對中國古代技術史中存在的爭議與誤解,作者也廓清迷霧,逐一回應。

《中華民族的人格》

張元濟 著 商務印書館

為紀念張元濟先生誕辰150周年、商務印書館建館120年的特別藏品,是為張元濟編著 《中華民族的人格》2017年合璧雙鈐印本。張元濟先生1937年編著該書,書中記述了中國古代八位義士的故事。他們境遇不同,地位不同,舉動也不同,但是都能夠表現出一種至高無上的人格。藉由此書,先生希望告訴國人,我們這個民族從不缺少頂天立地的豪杰,他們或重承諾,講信義,或臨危不苟,忠肝義膽,甚或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才是中華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明》張汝倫 著 商務印書館

本書作者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該書為他的一部論文集。在作者本人看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明”不是一個單純的書名,而是最近十余年他自己思考的種種問題背后的一個總問題,是一個“全體人類不能不思的重大問題”。本文集由三種類型的文字組成:一類是作者歷年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正規學術論文﹔第二類是學術書評﹔第三類是演講稿。

《王城如海》

徐則臣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蘇軾的詩句,被徐則臣拿來做了書名。與之前花六年時間寫就的長篇《耶路撒冷》 回望來時路的視角不同,這本10萬字的“小長篇”作品描述現實。他描寫我們置身其中的都市:小說以一名海歸導演的話劇切入,從爭議、壓力、人情世故,描摹了城市的新世相。

《良訓傳家》韓昇 著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該書跳出以個別古代家訓為主的說教式或文字釋讀式的寫作方法,系統爬梳了傳世重要家訓,如 《論語》《顏氏家訓》 《菜根譚》 《曾文正公遺囑》 等經典篇目以及部分現存的家譜資料,結合相關世家大族的文獻記載,將家訓的內容融入歷史情境,並用歷史事實與家訓內容相印証。家訓向來不是生硬的說教文字,而是親切可靠的期望。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側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皆在﹔栽花種草,賞月彈琴,小景可觀,這是完整的生活。

《御窯千年》閻崇年 著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瓷器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瓷器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一部簡明的瓷器文化史,它同其他有關闡述瓷器歷史的著作有明顯區別。一般意義上的瓷器史,關注原料和工藝,重點在於“物”。但作為歷史學家的閻崇年更關注人在瓷器發展史上的作用。書中所涉及人物約400名,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瓷器文化的發展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通過爬梳史料和觀賞傳世的歷代名瓷,作者總結出一條中國瓷器發展的重要啟示:御窯千年的歷史文化,在精美的瓷器背后,隱藏的精華是“新”,即思想創新、管理創新、技藝創新、產品創新。

《設計的故事》

迪人 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本書作者和設計師均為“中國最美的書”獲得者。作者吸納社會學、人類學、哲學以及技術學、藝術學等研究成果,以倒敘手法依次打開了現代、近代、古代以至遠古設計的大門。書中講述的一個個故事,無論是聚焦社會大眾的生活,還是過往貴族的豪門盛景,無論是面對工業品、生活品、建筑與環境、服裝,還是城市開發以及原始部落文明,都能看到設計品的種種細節、設計師的真實創作經歷和靈感來源。此書還首次提出了“設計之人”的哲學命題,為設計理論界之首創。

《蓋婭時代——地球傳記》

拉伍洛克 著 商務印書館

這是一部思考地球命運和人類未來的經典著作,作者曾獲得由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第一屆阿姆斯特丹環境獎。作為地球理學和蓋婭科學的經典著作,書中提出“地球是所有活著的生物構成的超級個體”的全新理論,書寫了生命綿延的地球傳記。“正如人體是由細胞構成一樣,地球是所有活著的生物構成的有機體……最為重要的是地球的健康,而不是某些個別生物物種的健康。”(記者 王彥)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