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8期

新疆政治形象的電視建構

——以《新疆新聞聯播》為例

周 麗
2017年08月31日08: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以“新疆問題”建構的新疆區域形象,是扭曲的負面的新疆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實客觀的新疆政治形象是新疆電視台的責任。新疆電視台的《新疆新聞聯播》通過對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官員的報道來建構政府形象,通過對普通民眾的報道來展示民眾對政府政策及行為的滿意與擁護,建構了一個執政為民、管理高效的政府形象。

關鍵詞:新疆﹔政治形象﹔電視﹔建構 

一、引 言

近年來,“新疆問題”成為國外媒體建構的話語框架,以“新疆問題”標簽作為新疆的區域形象[1],使新疆的政治形象以負面呈現,這是對新疆形象的扭曲。而之后的多起暴恐事件的報道,更使得新疆的政治形象雪上加霜。因此,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客觀的新疆政治形象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新疆電視台的衛視一套作為上星頻道在全國各省市落地,是區外受眾了解新疆的重要媒介,因此選取新疆電視台的《新疆新聞聯播》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新疆政治形象的話語建構。

西方學者科特勒認為,形象是指人們所持有的關於某一對象的信念、觀念與印象,是由人對對象的主觀感知構成的[2]。即形象是由本體、載體、受體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本體指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是形象的基礎﹔受體指持有某一觀念和印象的人們,是主觀的﹔載體即受體形成觀念和印象的途徑,即形象的建構途徑。形象的建構途徑有兩種:一是大眾傳媒建構的形象,二是非大眾傳媒建構的形象。“傳播溝通是形成政府、企業或個人在相關社會公眾中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渠道。[3]”媒體,特別是新聞成為形象構建的主要途徑。

新聞通過傳播能塑造形象,是因為新聞的公共性特征,使其生產的新聞圖景成為人們理解、認識世界必不可少的依據。新聞事實(本體)與新聞呈現(表達)之間存在差異,新聞是中介化的產物,因此“新聞對本體的呈現才不僅僅是再現,也是一種難以避免的建構。新聞是在再現與建構中呈現事實圖景的。[4]”正如塔奇曼所說,新聞生產是對現實本身的建構,新聞就是一種框架。

在媒體研究中,戈夫曼的“框架”概念是指“大眾媒體組織和表征問題和事件的方式”,同時也是“新聞內容的中心組織原則”[5]。這個理論的實踐價值在於:記者能夠遵循核心價值觀來完成報道,建構受眾對事實的理解,以完成各自的報道目的。

恩特曼認為框架包含了選擇和凸顯兩個作用,“選擇和凸顯”的過程就是界限外部事實、並心理再造真實的過程,因此形成框架的過程是一個對事實選擇、強調、排除、重組的過程[6]﹔“選擇和凸顯”的結果是新聞文本,以符號形式再現了認知框架。

本文是對新聞文本進行分析,通過對《新疆新聞聯播》的文本框架進行分析,研究新疆新聞傳播的框架建構了一個怎樣的新疆政治形象。

二、研究設計

以《新疆新聞聯播》2012年到2014年三年的新聞為研究對象,從2012年的1月1日起,以10天為一個抽樣日期,共抽取樣本天數為109天,共1805條新聞,其中2012年37天684條新聞,2013年36天589條新聞,2014年36天共532條新聞,平均每天16.6條新聞。

根據議題可將新聞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其它五個部分,其中政府活動、軍事、法律、民族、宗教、社會保障(牧民安居、抗震安居、舊房改造、養老醫保)、勞動就業等屬於政治新聞,通過對這些新聞的報道可以分析新疆的政治形象。

三、研究結果

1.《新疆新聞聯播》以報道政府活動和社會保障為主

《新疆新聞聯播》側重於對政治和經濟的報道,政治新聞最多,佔到34.7%,經濟新聞為30%左右。

在政治報道議題中,政府活動和社會保障佔比最高,均在35%左右,政府活動主要是報道會議和自治區領導的視察調研活動,社會保障主要是報道“牧民定居”“富民安居”和危舊房改造工程,以及社保、醫保等社會保險、富民惠民工程等。

有關軍事實力、民族和宗教報道最少,分別為1.6%、1.3%和0.3%。在新疆,民族和宗教問題屬於非常敏感的問題,所以很少報道,主要是對民族團結、反分裂、反“三股勢力”的報道。法律和勞動就業一直是報道的熱點問題,所以佔比適中,為11%左右。法律報道主要是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就業報道包括對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與專業技能的培訓,就業創業指導,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等。

 

圖2 《新疆新聞聯播》的政治議題分布

2.政治新聞建構了有良好執政效能、管理高效的政府形象

德夫曼認為,對於公共健康及其他社會或政治類議題,存在著三種“概念層面”的框架信息,以此為理論基礎,採用建構主義的分析范式,確定政治新聞的3個“框架”層級:即“價值框架” “議題框架” “結構框架”。

(1)價值框架

價值框架是指新聞報道中的主導價值,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達,包括公正、責任、敬業、助人等,是價值層次。

在政治新聞的報道中,價值框架非常明顯,尤其是在一些專題欄目中,比如2014年3月的“踐行核心價值觀”欄目的報道,僅從標題和關鍵詞中就可以看出有非常明確的價值主導。

其敘事方式是:從人物事跡中概括出當今社會的主導價值,確定價值框架,然后圍繞價值框架進行人物的事實報道。

例如(標題和關鍵詞):

艾尼瓦爾·芒素 將私車公用進行到底 [當代雷鋒]﹔

愛崗敬業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愛崗敬業]﹔

服務他人快樂自己 [快樂助人]﹔

兩次捐獻血小板 愛心傳遞正能量 [正能量]﹔

把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 [舍己為人] ﹔

古牧地河上好心人[愛無價]﹔

黃勝興 一切讓群眾滿意 [熱情服務]﹔

退休不褪色的老支書米吉提•尤努斯[永不褪色]

(2)議題框架

新聞是對正在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政治新聞報道關注的是一個個具體的政治事件、人物或活動,關注的是政治行為和政治影響。

而這些報道,會對某些內容有所側重,這就帶來了對同一事實的不同偏向的解讀,這種側重和偏向就構成了報道內容的不同框架,我們稱之為議題框架。

根據對樣本和議題的分析結果顯示,新疆的政治新聞報道主要採用的是穩定框架、惠民框架。

新疆政府在目前的工作重心有兩點:一是穩定,二是發展。政治會議和政治活動都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惠之於民,就業與社會保障的目的也是惠民。所以議題框架主要是穩定和惠民框架。

(3)結構框架

結構框架是指新聞的文本組織結構,根據文本組織手法的不同,可以將結構框架分為“主題框架”和“片段框架”。

“主題框架”是將公共議題放在更通用、更抽象的語境中,報道者將一個命題作為其報道的核心,運用系統資料和全面概括的方式對一種類型的新聞現象加以報道。

“片段框架”是指報道主體會以具體實例或個案的方式來報道一個新聞現象或議題,記者以講述一個或多個具體故事來報道該類新聞。

艾英格認為,在特定議題中,新聞框架能影響受眾對社會問題形成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責任歸因。這兩個不同的結構框架會產生不同的報道結果。

使用“主題框架”的報道,受眾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更易於認可報道的事件提供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層面的解釋。對於使用片段框架形成的報道,受眾在接受的過程中更加傾向於就事論事,主要追求對個體層面的解釋。

比如美國媒體對貧窮的報道:如果新聞記者以講述個人的貧困生活來報道貧窮議題,這採用的就是“片段框架”,那麼讀者在接受信息時,會下意識的認為貧窮是被報道者個人造成的,而不是考慮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或其他社會因素導致的被報道者的貧窮狀態。如果報道採用的是“主題框架”,將貧窮呈現為經濟環境和社會政治的結果時,受眾認為責任大部分在於社會[7]。

根據樣本分析,《新疆新聞聯播》在文本結構層次上,對於穩定框架的新聞報道的文本結構主要採用的是“片段框架”,採用惠民框架的新聞報道的文本結構主要是“主題框架”。

穩定框架的新聞報道是以報道事件、人物或活動為主,不交代事件的社會背景、來龍去脈和相關事件及人物。所以報道呈現出孤立、碎片化表達,事件的解讀傾向於個人而不是社會。

採用惠民框架的新聞在報道保障制度或安居定居等社會保障行為時,會介紹背景、揭示意義,使新聞事件的歸因指向社會或政府,這樣就將在就業、社會保障中獲益的原因歸結為政府和國家,繼而來証明政府執政的合法與有效。

3.社會保障的新聞報道建構了愛民為民的政府形象

人是理性的,人創造政府的宗旨是為了個人能夠過上理性的正義的社會生活。因此,政府的根本目的是創造和保護公民或社會的公正幸福(公共利益),這是一個政治體系正義與否的根本標准[8]。

現代社會採用的社會保障制度最早來自於工業社會,這種制度就是為了能夠在社會風險到來時有足夠的能力來化解風險,尤其是能提前防御。這樣就發展出一套社會保障制度,這是公民與國家之間合作協調、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

政府存在的重要功能在於為民眾提供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要建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政府就需要為國民提供自由、安全和公平,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安全公平的制度基礎,是國民能夠對國家保持忠誠的前提[9]。

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增加國民的公共福利,使人們在感受到國家權力存在的同時,獲取國家政權所帶來的利益[10],必定能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

本世紀以來,新疆加快了福利保障制度的實施,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之后,加大了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和福利保障。對於養老保險、城鄉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的報道,尤其是對新疆連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額,新疆的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國排在前列的電視報道,都強調國家制度的優越性。

牧民定居、富民安居工程國家有大量補貼,使多年住帳篷、土坯房的農牧民可以住得起新房,因為有政府和國家的資金扶持,才使他們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他們對政府和國家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牧民定居和富民安居工程不僅解決了農牧民的住房問題,還能夠推進新疆的城鎮化進程,推動發展農村的現代化。

在新疆,存在著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過大、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等問題,這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子,又違背了社會公平准則。養老保險、城鄉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作為收入再分配的強制性調節機制,因政府行政權力與公共資源的介入而使貧富差距得到適度的控制,社會公平得到維護,消除了危險隱患。同時電視的報道擴大了人們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認可,因社會保障制度的維系而使政府執政具有真實可信的基礎。

社會保障制度的施動者是國家和政府,受惠者則是個人,福利系統在這其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它的作用在於推動了個人與政府之間關系的親近感。

在信息化的現代社會中,政府依托於社會保障制度的施行來化解國內社會矛盾,贏取民眾的信任、歸屬和忠誠[10],能夠塑造愛民為民的政府形象。

清華大學李希光指出:“一旦媒體關注的新聞成為國民關注的新聞,媒體的措辭成為國民的措辭,媒體的視角和口氣成為國民的視角和口氣,媒體的價值判斷成為國民接受的價值判斷,那麼媒體最終建構的現實就成為國民認可的現實,媒體塑造的形象就是國民認同的形象。當信息接受從量變達到質變,國民的思維模式就轉化為媒體設定的思維模式,政府在國民心目中的形象建構就成為可能。[11]”因此,政治新聞報道能影響、塑造國民對國家的看法和印象,以確立現行統治秩序的合法性,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以在民眾中制造認同,最終實現長治久安的目的[11]。

社會保障的受益對象和報道對象都是普通民眾,將民眾受益的責任歸因於政府,才能彰顯社會福利系統中的保障制度對社會穩定、國家治理合法性的意義,才能建構良好的政府形象,完成政治權力合法化的論証,對彌補社會裂縫、消解社會沖突、整合全社會意識形態具有重要作用。

《新疆新聞聯播》通過對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官員的報道來建構政府形象,通過對普通民眾的報道來展示民眾對政府政策及行為的滿意與擁護。所以《新疆新聞聯播》的政治新聞建構了一個執政為民、管理高效的政府形象。

 

參考文獻:

[1] 劉紅,郭曉琴.對外傳播新疆形象的話語解構與建構——從“新疆問題”到新疆故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2] Kotler.P(1999).Marketing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Inc.

[3] 郎勁鬆.新聞發言人實務[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4] 楊保軍.新聞本體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 張明新.后SARS時代中國大陸艾滋病議題的媒體呈現:框架理論的觀點[J].開放時代,2009(2):6.

[6] Semetko,H.A.&Valkenburg,P.M, “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0, Vol.50,Issue 2.

[7] 李喜根,劉洋.國際新聞報道研究的理論框架與視角[J].新聞記者,2013(9).

[8] 張利平.論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J].新視野,2005(2).

[9] 任劍濤.后革命時代的公共政治文化[M].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8.

[10] 李瑞君,王萃萃.試論國家認同與邊疆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5).

[11] 龍小農.從形象到認同——社會傳播與國家認同建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