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8期

媒介視閾下的女性角色建構

陳艷婕
2017年08月31日08:4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本文從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論出發,研究影響人們交往的媒介渠道在女性性別角色建構中所起的作用。筆者以媒介的發展為時間線,以女性在不同媒介時期的信息接觸模式為切入點,研究媒介的發展造成的社會情境的變化對女性獲取信息的接觸模式所產生的影響,並且研究在這一變化中,女性角色建構的過程及建構方式。

關鍵詞:媒介情境﹔社會性別﹔網絡性別 

在性別角色的建構過程中,有諸多的影響因素,如當時的社會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發展和媒介技術等。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一書中,從影響人們交往的電子媒介本身出發,研究電子媒介的發展造成的社會情境的變化,從而對女性性別角色所產生的影響[1]。而隨著網絡日益向我們生活滲透,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其在網絡時代女性角色建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為此,筆者以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論為基礎,以媒介發展為縱軸,從媒介的視閾出發研究女性性別角色建構。

一、生物性別角色建構

許多年以來,男性和女性可以活動的空間范圍是被明確規定的。婦女的世界是家庭,職責是負責家庭日常,包括照料孩子、減輕丈夫的工作負擔等。而丈夫的世界是公眾場合,職責是掙錢供養家庭。在西方世界強調兩性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而在我國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之中更加強調兩者之間的協調互補關系。在這種互補的關系之中,男女性別角色是從生物性別角色出發的,因此很多女性在這個時候是沒有身份的。從本質上來講,其以生理不同為借口,女性成為了男性的附庸,而男性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都佔統治地位。

二、社會性別角色建構

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從生物性別界定男女社會角色所存在的弊端,社會性別角色這一概念被提出。在其建構的過程中,有非常多的理論分支都對影響社會角色建構的因素提出了許多的看法,綜合各個學派之間的觀點,可以從社會、身份和個體交往這三個因素研究社會性別角色的建構。首先是社會因素,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而社會是社會性別角色建構的核心因素,其包括一個社會的制度、結構、文化等。其次是身份因素,身份通常是指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身份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再次是個體交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各個方面,女性在這些領域的進入使得女性的社會角色逐漸開始建立。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每個時代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並不是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及其開創的可能性[2]。仔細研究影響個體交往的媒介因素,可以發現媒介在社會性別角色的建構過程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梅羅維茨從影響個體交往的媒介因素出發,研究性別角色變化:其認為女權運動的興起和演進與電子媒介的產生所造成男性和女性信息系統的融合、分隔和消失有關,新的媒介的產生造成社會信息系統的變化,產生了新的場景,從而改變了女性的社會角色。

(一)印刷媒介場景時代

印刷媒介是最古老的信息傳播媒介,印刷媒介的產生開始使信息的傳播從少數精英的手裡走向大眾,也使女性開始部分地接觸外部社會,但是由於當時許多婦女僅僅是部分社會化進入讀寫文化領域,她們掌握的只是讀寫的基本技巧,如“讀寫思想”,而科學和技術這樣的領域仍然是男性的領地。可以說,在印刷媒介場景時代,這一媒介的產生並沒有使女性開始脫離原有認知中的角色扮演。

(二)電子媒介場景時代

與印刷媒介相比,電視媒介簡單的編碼使女性不需要復雜的知識就能接受和理解,此外,電視對公共男性領地的不斷暴露對女性舊的歸屬觀念造成了沖擊,電視信息在潛移默化之中向女性傳遞了新的角色形象,鼓勵了女性參與公共場合。一般來說,電視以下面幾種方式模糊了男女性別角色的分界線。

首先,電子媒介融合了傳統上不同的性別信息系統。傳統上男性以公共場合為主,而女性以家庭為主。1960年,電視滲透到了大部分家庭,在長時間的電視信息培養中,女性角色觀念開始從以存在於她的物質環境中的人來確定,轉變為直接接觸更大的社會環境,電視在一定程度上,從信息上解放了婦女,融合了傳統上不同的性別信息系統。

其次,電子媒介模糊了性別的公開與私下行為的分界線。傳統上社會場所是男性的前台區域、家是后台區域,而家既是女性的前台區域又是后台區域。但是,電視作為兩性共享的新聞與娛樂場地,使女性能接觸到“外部標准”並且提供了“事情如何進行”的知識,也推動了其中所展示的男性和女性的公開比較,男性的前台行為出現在女性的后台區域。

再次,電子媒介破壞了物質隔離作為性別隔離決定因素的重要性。傳統上男性能夠去絕大多數女性能到的地方,而女性不能去大部分男性能去的地方。但是,電子媒介的產生造成原來以物質場所作為界限的場景邊界得到了拓展,產生了媒介場景,使得男性和女性能通過電視這一不以物質場所作為界限的媒介場景實現信息的共享。

三、網絡性別角色建構

電視媒介的發展在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建構中起著不容小覷的角色。與現實社會空間相比,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虛擬社會空間,並以其開放、互聯、海量、互動等的特性,被認為具有潛力改變我們目前的生活現狀,且為一向處於男權社會下的女性群體提供更多參與公共空間的機會。

(一)網絡社會性別的概念

與實時性別相比,網絡社會性別是一種在線式的性別,是指網民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表現出來的性別[3]。因此,首先它是一種在線的性別,而非離線性別﹔其次,網絡性別角色是多元化的,其不僅僅指男女兩性﹔再次,網絡性別角色建構的也是一種身份,網絡個體會為了建立自己的網絡角色形象進行傳播和交往活動﹔最后,網絡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角色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兩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

(二)網絡對女性主體的重塑

在數字化的網絡空間中,女性隻要掌握非常基礎的多媒體技能就能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而且這種溝通具有隱匿性、虛擬性、互動性等優點,從而為女性提供更多的話語敘述空間,使得女性能夠脫離現實社會中性別身份、個體思想、權利等級,建立平等的網絡社會性別。

1.從傳播技術來看,提供了女性的話語平台

在互聯網還很不發達的時候,信息技術作為一項門檻把很多人都擋在門外,大多數技術掌握在男性的手中。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其使用門檻越來越低,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網民性別結構中,男性佔53.6%、女性佔46.4%,2016年男性佔52.4%、女性佔47.6%,雖然男性的比例仍然高於女性,但是可以看到女性的比例在增加。因此,從客觀上來看,網絡的發展已經為男女性性別體系的發展,特別是女性的發展提供了話語平台。

2.從網絡空間來看,拓展了女性的生活空間

在傳統媒體時代,女性的生活空間雖然因為電視的產生而發生了變化,但是電視所提供的公共空間非常的有限,而且女性的觀看的同時很難參與進去,其是一種單向的傳播。互聯網的產生將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極大地拓展了女性的生活空間,在這個網絡空間中,女性可以通過與不同地區、國家的人進行交往,並在互相溝通的過程中建立新的認知。

3.從互動傳播來看,提升了女性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認知中,認為公共領域是男性的活動領域,私人領域才屬於女性,而網絡改變了這一認知。網絡為具有話語敘說欲望而在現實社會中處於男權控制之下的女性提供了傾訴的話語場,使得女性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實現更廣泛的身份認同。在網絡空間中,男女雙方都處於平等的信息傳播地位。因此,作為平等的互動主體,女性可以通過主動獲取、分析、傳播信息來傳播自身的自我形象,並在這一傳播過程中建立廣泛的身份認同。

4.網絡性別角色與社會性別角色的關系

(1)兩者的區別。從媒介功能來看,網絡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從這方面來看,網絡社會性別與社會性別有本質的區別,由於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媒介化的社會,網絡與我們現在的社會組織已經高度融合在一起。[4]所以,網絡正在不斷地建構新的社會形態,我們每個人在網絡社會中的現身或缺席,都會影響我們與他人的現實關系,諸如我們每天使用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其是我們延伸自我角色的一種渠道,通過這些渠道我們建構了新的社會關系。但是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畢竟有本質的區別,所以研究網絡社會中的性別角色,需要聯系具體的網絡環境進行分析,而不能籠統的放在社會中進行考慮。

從媒介特點來看,網絡提供數字化生存空間。這一數字化的空間具有自由、平等、開放、互動等特點,這些特點是現實社會中很難達到的。正是由於網絡這些不同於社會的特點廣泛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信息交流,在人們原有物質生活空間的范圍之外創造了一個數字化的虛擬空間,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數字化生存。這使得女性可以突破現實社會的藩籬,在網絡數字化的空間中表達自我,尋求自我的身份認同。正如戈夫曼的擬劇論說言,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們的角色有所不同,網絡數字空間和現實的社會空間這兩個空間是不同的情境,人們所扮演的網絡社會性別和社會性別也存在差異。

(2)兩者的聯系。在女性社會性別角色建構的過程中,網絡社會性別和社會性別是動態的互動關系。網絡社會性別與社會性別一樣建立的也是一種身份,可以說網絡社會性別是女性在現實社會中性別的延伸,不過這種延伸可能與其在現實社會中的性別角色不同,有可能加強、有可能減弱、甚至發生變化,如有些人在現實社會中是女性,而在具體的媒介情境中扮演男性,也有可能是兩性角色。

四、結 語

從影響個體交往的媒介因素出發研究性別角色,可以發現不同的媒介情境會影響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媒介的發展影響了女性的信息接觸環境。從印刷場景時代、電子場景時代到網絡場景時代,媒介的發展提升了我們接觸外部更加廣闊的世界的機會,這裡的世界包括現實的世界和虛擬的世界,在這種廣泛的互動機遇之中,女性會獲取更加平等的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 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 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譯林出版社,2011.

[3] 陳佳.論網絡社會性別的建構[D].蘇州大學,2005.

[4] 曼紐爾·卡斯特著.夏鑄九,王志弘等譯.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