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遇見《朗讀者》遇見可能 董卿:世間一切都是遇見

張海香
2017年09月24日08:4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遇見《朗讀者》遇見可能

  甘肅省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節目中朗讀《在敦煌》片段。圖片選自《朗讀者》

  作家劉震雲在節目中朗讀。圖片選自《朗讀者》

  【讀書者說】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朗讀者》系列圖書。主編董卿在第一部分“遇見”中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而遇見《朗讀者》的各位讀者,則是如同通過萬花筒窺探世界般的,遇見了各種可能。

  遇見經典 遇見一生摯友

  在《朗讀者》中出現的文本,很多都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卻依然煥發生命的經典。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在《朗讀者》的序言中為我們這樣詮釋了“何為經典”,“我想最直接的一條,就是它們擁有溫暖而強勁的力量,能夠長久不衰地體貼靈魂、撥動心弦,觸碰到我們情感深處最柔軟最深刻的部位。這種力量,並不會因時間流逝和年代更迭而減弱。”

  這套叢書中,我們會遇見生活於四百年以前杰出的戲劇家、詩人、演員莎士比亞。他的《哈姆萊特》《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悲喜劇穿越了四百年的歲月,依然感染著今天的我們。他的作品仍然是每座圖書館裡書架上必然陳列的珍寶,由他作品改編的戲劇仍然風靡全世界,為所有熱愛藝術與人生的戲迷們所津津樂道,他的十四行詩裡“我怎麼能把你比作夏天?你不獨比它可愛也比它溫婉”“隻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這詩將長存,並且賜給你生命”等名句仍被一代又一代因詩歌而跳動的心所柔情吟詠。

  我們會遇見瑪格麗特·米切爾。如果這個名字在你心中並未濺起水花,那麼她的唯一代表作《飄》(或譯《亂世佳人》)你一定有所耳聞,甚至曾不止一遍地在電影史上與之相遇。這本描寫美國南北戰爭的代表作,並沒有因為美國內戰的異質感,沒有隨著美國內戰的結束而隨風飄散,而是為我們留下了舉世聞名的愛情傳奇,為我們刻畫了敢愛敢恨、自強不息的郝思嘉,痞氣精明、為愛矢志不渝的白瑞德。《飄》的結束句說:“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這是可以刻進心底的箴言。

  我們還會遇見雙腿癱瘓后寫出《秋天的懷念》、道出無數人生真諦的史鐵生。在他的文字裡,我們感受到他的無助與絕望,迷失於他的苦悶與彷徨。尤其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是他的母親。史鐵生說:“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那些他在地壇裡輾轉、思索的日子裡,他的母親亦無數次徘徊其中。他說:“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而這平實的文字裡流露出的母愛是每個兒女心頭的挂牽。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我國電影研究學家、文化學家戴錦華曾說:“優秀的文學作品,是陪伴你一生的寶藏,你讀了,你記憶了,這個東西誰都奪不走。到有一天你一無所有了,你漂流荒島了,你坐牢了,你還可以在你的心裡打開這些書。”也許這會是《朗讀者》分享的這些經典帶給我們的。

  遇見百態人生 心有戚戚

  《朗讀者》這套叢書分為十二個主題詞。

  “遇見仿佛是一切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

  “沒有一個人是孤島……陪伴也是一種力量。”陪伴為第二個主題詞。

  “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不在於我們的能力,而在於我們的選擇。”所以選擇格外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禮物因為有愛,就顯得彌足珍貴。

  “如果你的人生能夠擁有更多的第一次,也就意味著你的人生更豐富、更精彩!”所以我們要多嘗試。

  “聽到‘眼淚’這個詞,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在做什麼,都會產生豐富的生命聯想。”眼淚總是會讓人從心底涌出一股柔情。

  “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也許,好好告別的唯一途徑就是珍惜在一起的陪伴時光。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善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面對可能隨時一地雞毛的人生,你准備帶上勇氣風雨兼程了嗎?

  “家天然帶有一種溫度,它不僅是我們身體修行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停靠的港灣。”於萬家燈火中,哪一扇窗戶裡有你摯愛的人?

  “味道,當然不僅僅是指舌尖上能夠感受到的那些味道。”當我們談論味道,我們在談論什麼?

  “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一個被你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為生命裡不可復制的那一天。”那些生命裡的“那一天”,你是否還能細數?

  “不管青春是迷茫的、孤獨的、不安的,還是歡騰的、熾熱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閃亮的日子。”願你歷經人世滄桑,歸來時仍是少年少女般模樣。

  這些一個又一個主題詞下的文字,告訴我們,閱讀不分門檻、貴賤,隻要你閱讀,你就會遇見百態人生,遇見心有戚戚焉的一瞬。

  遇見自己 活好這一生

  敬佩的長輩曾經說,要“to read, to question, to create”。也就是說首先要閱讀,再次要敢於思考,保有懷疑精神,最后才能有創新能力。

  在這套書諸多的篇目中,英國十七世紀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入選。他在這首詩中寫道:“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我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詩中傳達出來的,是每個人都該思考的課題。這位詩人在世時,作品並未引起當代人的共鳴與重視。而時間過了近三百年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T·S·艾略特成了他的知音,極度推崇他的作品,讓多恩的作品得以被拂去灰塵,煥發新生。所以,個人要堅信自己的價值,哪怕不被世人理解,那也許只是因為你走在了時代的前面。

  而另外一首由四次普利策獎獲得者羅伯特·弗羅斯特寫下的詩行《未選擇的路》,同樣值得我們閱讀、深思。如今世界紛繁,周邊環境復雜,人心不復純粹,如何大隱於市,選擇一條不為外物、俗人所染,堅持本真、活出真我的道路,尤其難得,尤其可貴。

  同樣,讀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卜林在《如果》中的詩句,“如果周圍的人毫無理性地向你發難,你仍能鎮定自若保持冷靜﹔如果眾人對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如常並認為他們的猜忌情有可原……你的修為就會如天地般博大,並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世界”,人人該謹記,該共勉。

  英國散文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期待你遇見最愛的書,開始你的閱讀探險之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