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超級英雄大亂斗” 是票房靈丹還是行業鴆酒?

2017年11月23日06:50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超級英雄大亂斗”,是票房靈丹還是行業鴆酒?

25867

  作為美漫迷和超英(超級英雄,下同)片愛好者的年度盛宴,《正義聯盟》終於上映了。作為老牌漫畫公司DC向正處領先地位的“宿敵”漫威的“逆襲一擊”,號稱成本高達3億美金的《正義聯盟》,似乎卻沒能打響這一炮。

圖片 1

  先是北美口碑不佳,媒體口碑解禁首日,影評網站“爛番茄網”上的媒體好評度隻有43%。在大陸公映后口碑亦不甚理想,豆瓣評分6.8,低於同期漫威《雷神3》的7.1,更低於漫威今年的《蜘蛛俠·英雄歸來》(7.4)與同屬“超英大亂斗”題材的《美國隊長3》(7.7)。國內各媒體上也普遍一片看衰之聲。

  票房數據上看,《正義聯盟》上映6天票房堪堪破4億,雖然數字上不算難看,但考慮到其3億美金的成本和“翻身之作”的肩上使命,這個成績確實有點拿不出手。

  把“超英聯盟”搬上電影銀幕,是漫威先動的心思。在《鋼鐵俠》《美國隊長》以及“綠巨人系列”幾部作品的鋪墊之下,《復仇者聯盟》橫空出世,“神仙打架”的大片底子配上插科打諢的美式幽默,拍成了合家歡式的“超英春晚”。

圖片 2

  而風格走成人化路線、喜歡探討人性的DC超級英雄電影,在吃慣了“漫威味兒”的市場裡想要后來居上,一路走得都比較辛苦。這次《正義聯盟》雖然仍然啟用了走“深刻”路線的扎克·施耐德導演,但其中途因家事退出,導演又換成指導“復仇者聯盟”系列的喬斯·韋登,將漫威的娛樂化風格強行嫁接過來,結果就是影片風格混雜,讓老粉絲和新觀眾都難以買單。

  “學習漫威好榜樣”的DC陰溝翻船,但漫威的日子似乎也不好過。今年上映的《蜘蛛俠·英雄歸來》和《雷神3》均被批劇情低幼套路濫俗,以“腦洞脫線”風格著稱的《銀河護衛隊2》也未能擺脫“不如前作”的魔咒,甚至被同檔期的《摔跤吧爸爸》口碑反超。其實漫威的路數很明確,要靠更加“輕鬆愉悅合家歡”的風格吸引更多的觀眾,結果票房沒能有爆炸式增長,反倒喪失了許多老粉絲的口碑。賣老粉圈新粉的買賣還能賺多少,大家心裡都有點打鼓。

  據媒體統計,漫威旗下17部作品全部在華總票房已經超過90億,近兩年單片票房基本穩定在6億至8億之間。然而,漫威超級英雄片的票房增幅卻落后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整體漲幅。2014年起國內票房排行榜三甲門檻破10億,2017年三甲門檻破20億,但曾經在國內市場叱咤風雲、掌控雷電的漫威卻持續迷失於10億線下,隻有靠《復仇者聯盟2》《美國隊長3》這樣的超英聯盟片堪堪站上10億線,2017年推出“雷神”“蜘蛛俠”“銀河護衛隊”三部“個人電影”,票房馬上應聲而降,隻能再等2018年的《復仇者聯盟3》提氣續命,頗有些飲鴆止渴的味道了。

圖片 3

  從2012年《復仇者聯盟》被譽為“讓超級英雄影片居然又煥發出了新意”(《紐約每日新聞》),到2017年的眾人嫌棄,短短五年天上地下,很值得咂摸。

  回顧近十幾年超英片的發展,每一個超級英雄的誕生,不僅源於特效包裝下炫酷的超能力,更源於角色本身的內在張力。如果我們回憶每個超級英雄的電影開山作——往往也是系列最佳作——都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母題與動人的人物弧光: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討論法律與正義的邊界﹔山姆·雷米版《蜘蛛俠》:“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英雄“魔咒”,英雄與凡人身份間的張力﹔《鋼鐵俠》:資本寵兒重新發現自我﹔《雷神》:古典神性與現代人性﹔“綠巨人”系列:人類“本我”與“超我”的辯証﹔包括被翻來覆去拍了幾十年電影電視劇的超人,“異鄉人”與“神之子”合二為一始終是超人人設的魅力所在……

圖片 4

  然而如此復雜的人物設定,到了超級英雄大亂斗的“聯盟”片場,就不得不被扁平化為一個個簡單易懂的人物標簽。於是有了有錢油膩中年男蝙蝠俠和鋼鐵俠,話癆聰明小子蜘蛛俠和閃電俠,用魔法的雷神和神奇女俠,打不敗的綠巨人,全無敵的超人,再加上鷹眼蟻人、鋼骨海王等一眾“醬油”,熱熱鬧鬧地一鍋燴了。觀眾看完的心情也恰如此:好像什麼都看了,好像什麼都沒記住。

  同樣的影片時間裡,要刻畫的角色越多,筆墨就越分散,這是必然的。這種“齊聚一堂”“神仙打架”的影片模式本身,正構成了對影片嚴肅價值的消解。

圖片 5

  盡管如此,觀眾對於糖水一樣的爆米花影片雖然不叫好,卻依舊會捧場。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適應性偏見”,表現為消費者對任何種類刺激的反應都會逐漸減淡。觀眾習慣了“爆米花”式的熱鬧,對下一部的要求就必須是“更熱鬧”,為了填滿觀眾對“熱鬧”的難填欲壑,制作方就不得不一次次拉低身段,無論是越來越像漫威的DC超英片,還是越來越像全年齡喜劇的漫威超英片,都是這種焦慮下的產物。但它卻可能在某一天突破觀眾的底線而被觀眾唾棄——沒錯,觀眾就是可以這樣不講道理。

  經濟學告訴我們:生產決定消費。一味追逐著觀眾和市場的需求,而失去自己的堅持,最終就會落入自我重復、自我劣化的死循環。超英片如何避免淹死在“大亂斗模式”的泥潭裡,不僅是DC和漫威需要操心,國內的影視業者也不妨一起做做這道思考題。(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文藝九局工作室 馬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