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12期

淺析參與式文化背景下的網絡真人秀節目

任穎子
2017年12月11日09:25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在新媒體文化日益興盛的今天,受眾已不滿足於被動接受的傳統傳播形式,轉而成為媒介文本的主動創作者、傳播者,參與式文化應運而生。作為傳統媒介的收視主力軍,真人秀節目也亟待在參與式文化的大背景找到一條持續發展之路。網絡真人秀作為一種新的真人秀節目形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迅速成為收視熱點,造成熱議話題。本文擬在參與式文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對其產生和發展現狀、主要制作模式與形態特征以及其中出現的媒介融合現象的分析,探析此類節目形態的成因及其帶來的傳播效應。

關鍵詞:參與式文化﹔受眾﹔網絡真人秀

一、參與式文化催生真人秀節目新形態

參與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是一種基於web2.0網絡平台,以全體網民為主題,通過某種身份認同,以積極主動地創作媒介文本、傳播媒介內容、加強網絡交往為主要形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自由、平等、公開、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樣式。

這一文化現象,最早是由美國傳播學家亨利•詹金斯所提出的。在《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一書中,他首先注意到了網上廣泛流傳著粉絲自創同人作品的現象,由此指出觀眾已成為主動的消費者與熟練的參與者,並率先提出了“參與式文化”這一文化現象。

而今,隨著互聯網日漸成為傳播媒介中的中流砥柱,其本身所具備的低門檻、交互性強、文化信息的多樣性和非專業性等特征,使依賴其發展的參與式文化成為一種不可忽視和回避的文化力量。而反觀傳統媒介,由於新媒體的出現與蓬勃發展不斷沖擊與改變著傳統的傳播模式與傳受關系,促使傳統媒體不斷地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變革,而這些都使得一些固有節目的形態隨之發生變化,許多傳統的節目形式在被淘汰的危機中不斷調整改版,努力適應新的媒介傳播模式帶來的新的問題與挑戰。

在傳統的被動式媒介文化轉向更注重創造與分享的參與式文化的大背景下,真人秀節目因其本身具有接近真實、貼近生活、互動性強、受眾參與程度高等特點,也更易受到參與式文化的影響。

自2000年廣東電視台制作播出的第一個中國大陸真人秀節目《生存大挑戰》開始,到2005年風靡全國的“超女現象”,再到2013年以來的明星真人秀,親子真人秀持續引發的話題和熱潮,曾在西方創下收視奇跡的真人秀節目也在登陸中國電視熒屏十多年的時間裡不斷刷新人們對它的認知,引發我們對其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縱觀中國大陸地區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歷程,其自身也在節目形態上持續發生著顯著的變化,近年來更呈現出與新媒體不斷融合的趨勢,許多全新的真人秀節目形式也應運而生,網絡真人秀便是其中之一。

二、網絡真人秀節目的產生與發展現狀

在“互聯網+”成為一種潮流現象的當下,“互聯網+真人秀”的組合似乎也顯得順理成章。網絡真人秀,主要是指由網絡視頻服務商、影視制作機構,甚至是個人(自媒體)制作,並以網絡平台為主要播出渠道的真人秀節目。與傳統電視真人秀節目相比,其保留了真人秀紀實性、沖突性和游戲性的三大特點之外,因其播出平台的特點,網絡真人秀節目具有題材更廣泛、制作規模更小、內容更大膽、目標群體更細分、消費群體更年輕、互動性更強等特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網絡真人秀絕不是簡單地將原先的內容換一個播放平台播放,而是從更深的層次上,把互聯網思維滲透到節目策劃、制作、傳播的每一個環節,這就意味著網絡真人秀的出現,帶來的不僅僅是播出渠道的變化,而是一次從創作理念層級開始發生的真人秀節目新形態的探索和改革。

緣因2014年愛奇藝推出的網絡脫口秀節目《奇葩說》的異軍突起,有人把2014年稱為是網絡綜藝節目的元年,緊隨其后的2015、2016兩年,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以及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大量的網絡視頻服務平台都瞄准時機介入到網絡真人秀節目的制作中去,而隨著阿裡巴巴注資優酷土豆,百度與愛奇藝資本融合,騰訊聯合華誼兄弟等資本融合與影視行業的結構整合,網絡真人秀節目的數量和投入規模都獲得了高速增長,播放點擊量更是驚人,整體呈現井噴式的發展勢頭。僅2016年、2017年兩年,就有大批網絡真人秀節目上線。(表1)

從顯示數據來看,僅在一年時間裡,各大播出平台的網絡真人秀節目數量就呈現出了爆發式的上升趨勢,參與制作的團隊也呈現出多元化跨界融合的態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數量持續上漲的同時,各大視頻網站在真人秀節目的選題類型上也出現了個性化發展的趨勢。

愛奇藝在原有品牌節目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將觸角積極伸向真人秀的各個類型,在2017年的真人秀節目表中,幾乎囊括了所有熱門類型,並積極嘗試新選題、新類型﹔優酷土豆則走少而精路線,在其中著重發展直播類真人秀,做出自我特色﹔騰訊視頻在2017年的自制真人秀節目布局上則呈現多元化和國際化的情勢,在延續精品節目的同時,引進韓國綜藝王牌節目,持續打品牌節目路線。

與不斷增殖的節目數量成正比的是,網絡真人秀節目的點擊播放量也在逐年遞增,雖然總量上仍無法與衛視綜藝比肩,但其增速不容小覷。有數據顯示,2016年排名前十位的網絡綜藝在各大平台的總播放量為90.5億次,相較前一年增長53.1%,而同年排名前十位的衛視綜藝在視頻平台的總播量同比增速僅為15.6%。

由此可見,網絡真人秀節目作為一種新生的節目形態,雖然在節目的類型形態上依然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實踐和發展,但因其在數量上呈現的爆發式增長,及其業已形成並不斷增長的受眾群體,對其的分析研究已刻不容緩。

三、網絡真人秀的主要特征

網絡真人秀節目在中國能在各類節目形態中殺出重圍,迅速發展壯大的原因其實很復雜,既有政策大環境的支持和引導,也有我國網絡視頻用戶基數穩定持續發展的原因,跟其以90后人群為主要收視群體的娛樂消費意願強烈也密不可分,可以說網絡真人秀的迅速躥紅是許多方面的因素綜合疊加的結果。但有一點是毋容置疑的,除卻外部環境條件因素,在參與式文化盛行的大環境下,網絡真人秀節目本身具備了選題類型廣泛,形式靈活,受眾參與性高、互動性強的先天優勢。

(一)選題類型廣泛,針對性強

網綜審查機制較衛視綜藝要相對寬鬆,因此,在網絡真人秀節目的選題類型上,其可選范圍顯然更為廣泛,而網絡平台的界面分類標簽等的使用,也方便了網絡真人秀節目在內容上進一步細分,精准定位受眾,這一點是傳統電視媒體較難做到的,而也正是針對性強的特點,使得網絡真人秀節目首先在內容上可以做到更為專業化和類型化,在受眾需求的把握上也變得更具有針對性。

(二)強化主持人風格,個性化強

與傳統電視節目相比,網絡真人秀節目在主持人的選擇和風格定位上更講求風格化和個性化。考慮到其目標受眾的年齡層次和感性訴求,作為網絡真人秀節目的主持人,其語言風格、觀點言論,無不帶有鮮明強烈的個人風格,加之相對寬鬆的網絡環境,個性化的主張和觀點較多地出現在此類節目中,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的擁躉。個別節目更是利用雙主持人或主持人與嘉賓、嘉賓與嘉賓之間的觀點差異制造沖突,營造戲劇性效果,形成爭議話題,並利用網絡平台的觀眾評論與彈幕造勢,希望帶來后續的話題熱度與傳播效應。

(三)技術革新帶來新的節目形式的可能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線上節目在形式上的創新和突破帶來了可能,特別是VR技術和直播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正契合了真人秀節目的“真實性”特征,使得網絡真人秀節目在形式上完全打破了傳統電視平台在播放時空上的限制,出現了“直播類真人秀”這一新類型,即時直播的真實感挑戰了傳統電視真人秀“錄播”存在藝術加工的弊端,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對真人秀節目的“窺私欲”。此外,在新媒體傳播平台的擠壓和刺激下,還出現了一些跨媒介融合的真人秀節目。比如湖南衛視的音樂類真人秀節目《我想和你唱》就聯合了“唱吧”APP的O2O模式和《女神的新衣》聯合電商平台的T2O模式,打破了線上線下的時空界限。

(四)受眾的自主參與性和全新的互動體驗

不論是新技術的應用還是新的節目形式的出現,網絡真人秀節目贏得觀眾青睞的根本性原因還是在於其高度的自主參與性和全新的互動體驗感。較之傳統的電視真人秀節目,觀眾通過網絡平台可以更便捷、更即時地參與到節目中去,不論是間接地進行評論區或彈幕評論,還是直接參與票選,甚至是利用節目素材制作表情包和鬼畜視頻,在網絡媒介的技術支持下,這些參與行為的獲得與反饋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迅速及時,而這一時間差上的優勢,帶來的是比以往加倍的身臨其境感和更易被滿足的互動體驗感,而這些,正是觀眾在真人秀節目中最期望獲得的快感體驗。

簡而言之,在參與式文化的大背景下,依托網絡平台而生的真人秀節目,在傳播內容和手段上都具有新媒體原生的特征與優勢,正是這些特征與優勢決定了其能在各類節目形態中迅速站穩腳跟,並成為一支收視新生力軍。

四、結語

放眼當下的影視行業,我們不得不承認,以網劇、網綜為首的一批基於網絡平台產生的節目類型已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然而,就在資本大量涌入,傳統電視人和制作機構紛紛“觸網”的情勢之下,我們依然不能忽視這一熱潮背后所隱含的各種問題與危機。我國真人秀節目,特別是網絡真人秀節目獲得持續高收視和高專注度的同時,依然沒有擺脫節目原創力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易觸碰道德底線等的詬病之聲。新的節目形態在數量上呈現爆發式的增長的同時,它的內容和質量是否能隨之跟上,而直播等技術的應用是否會引發道德倫理的爭議,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持續關注並冷靜思考的問題。(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鄭熙青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宮承波,張君昌,王甫.真人秀在中國[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

3.羅霆.互聯網+真人秀:2016真人秀的格局形態問題[J].新聞戰線,2017(01).

4.王春枝.參與式文化的狂歡:網絡直播熱潮透析[J].電視研究,2017(01).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