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1期

反轉新聞的產生及其負效應【2】

劉穎超
2017年12月12日09:3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反轉新聞的原因

(一)傳播者主觀臆斷的媒介審判

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體搶在司法判決之前,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定性、定罪的報道,並通過報道對司法判決造成一定的影響,最終影響司法判決的獨立性與公平性[2]。傳播者尤其是媒體,如果對傳播內容把關不嚴,真相不明的情況下,對新聞事件進行主觀的媒介審判,對新聞盲目定性,其所傳播的內容可能會帶來較壞的社會影響。

新媒體和自媒體的發展壯大,網絡時代的人們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信息傳播進入了讀秒時代,有圖有視頻有真相,當一個社會現象出現時,傳播者會借助於智能電子產品以圖片或秒拍的形式發布到網上,上或多或少都會有臆斷的成分,甚至是在接收到某些新聞事實時也會主觀忽略。不明真相的“羊群”圍觀者情緒觀點也會被這種主觀臆斷的評論先入為主,置身於這樣一個輿論場,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信息傳播者的主觀臆斷使得真相不斷爆出后新聞發生反轉的原因之一。

(二)新媒體等媒介固有模式的局限性

梅羅維茨認為,在現代社會媒介的變化必然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社會環境的變化又必然導致人類行為的改變,形式多樣的電子傳播媒介對社會變化所產生的影響更加令人矚目,人們可以利用更加方便快捷的形式來獲取信息,溝通世界。

由於電子傳播媒介代碼的簡單性,它們能將來自不同經驗世界的視聽形象呈獻給許多不同的受眾群,造成不同階層的受眾群對信息更大程度的分離[3]。以微博為例,140字的字數限制以及圖片、視頻長短限制,信息容量小,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對文本構建能力的要求,事件中很多重要信息被模糊化處理,加之配有刺激性或評論性文字,容易誤導輿情。新媒體固有模式的局限性導致了信息的碎片化傳播,這種碎片化信息爆炸,使得一些媒體為了搶發新聞而無暇顧及信息的真實性。

(三)受眾刻板印象的干擾

新媒體語境下的受眾身份更加多元化。受眾不僅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和信息流動的終端,而且受眾獲取信息的主動性也在逐漸加強,並將信息再加工后甚至作為第一信源進行傳播,此時受眾便成了傳播行為的主體。處在同一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受眾對信息的看法會受到刻板印象先入為主思想的影響。

通過對《2016年十大反轉新聞》以及2017年所曝出的反轉新聞來看,這些新聞大多是社會新聞,在新聞發布之初就被貼上了如“訛詐”“強制”“逃離”“天價”“事件”“碰瓷”“濫用”等標簽,並且貼在社會新聞中。社會新聞本身就比較容易引起的圍觀,當貼有夸張字眼標簽“標題黨”進行話題刺激,尤其當新聞事件上升到道德層面時,受眾受到刻板印象的干擾和道德優越感的作祟,不明真相,就急於對所謂“錯誤”或“弱勢”的一方加以“謾罵”或同情,當所有人都聚在一起討論、譴責或同情這件事情的時候,更大的輿論漩渦形成。

三、“反轉新聞”的負效應

(一)消費媒體的公信力,增加了公眾的不信任感

2017年一篇關於“捆扎蔬菜的膠帶‘有毒’”“甲醛超標10倍”,長期食用這種捆扎蔬菜容易致癌的新聞被曝出,在網上引起網友熱議和恐慌。記者調查發現,該報道純粹子虛烏有。該新聞反轉前后的報道都是出自國內兩家主流媒體,並且都有專家証實。后來記者分別對這兩種結論都進行了實驗,並出現報道中的兩種結果,孰對孰錯,不得而知。

這兩則新聞的曝出,不僅讓公眾對科學產生疑問,不知該信任兩則新聞中的哪位專家言論。在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老百姓為了健康安全起見,對於真假科學,有可能會選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針對此次事件有網友發表觀點“安全起見我可以不買捆扎青菜,但以后我要對媒體所報道出來的新聞的真實性好好斟酌一番”。類似新聞還有很多,如幾年前的“紙箱包子”事件,還有2017年曝出的“棉花肉鬆”事件,這些新聞的曝出,雖然吸引了廣大受眾的關注,但是當新聞發生反轉,“打臉”新聞發布者,尤其是國內主流媒體,將會大大損害媒體的公信力,破壞了正常的輿論生態。

(二)過度消費公眾熱情

2016年一名泰國網友通過臉書賬戶分享了中國游客在泰國清邁一酒店自助餐廳瘋狂鏟蝦的視頻。視頻發布21小時即突破31萬觀看次數,泰國網友紛紛留言吐槽:生下來到現在都沒吃過蝦嗎?[4]后來經記者調查發現,視頻不僅是兩年的拍攝的,而且是由於該餐廳超負荷,除了蝦以外,其他實物供應很少,蝦的補餐速度相對較快發生的現象。

近年來,關於國人外出旅游所表現的素質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部分人素質有待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為了獲取關注而過度丑化這件事情,是應當遭到譴責的。因為當類似的視頻或新聞被曝出后,網民會投入極大的熱情去“腦補”真相,並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來批評此事。真相一旦揭開,才發現並不是我們“腦補”的畫面,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熱情。

(三)引發網絡暴力

2016年3月23日,一則“大媽被玩具車撞倒坐地不起,與孩子家長理論”的新聞在網絡熱傳。該視頻一經曝出就得到網民的瘋狂轉發及評論,大多數網友稱老人的行為是碰瓷新高度”。網民幾乎全倒向了“老人碰瓷訛詐”的態度上,對老人進行人身攻擊、謾罵,甚至是人肉搜索。經過媒體調查后發現,老人並不是“碰瓷”,經醫院確診老人是橈骨骨折,並婉拒了女孩家人的賠償提議。

雖然類似上面的新聞發生了劇情反轉,但仍然危害了新聞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因為每一起新聞反轉劇中,新聞當事人總是處在風暴的正中心,在真相被披露之前,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遭到網民的群體謾罵、抨擊甚至人肉搜索,嚴重影響個人的正常生活[5]。

四、結 語

反轉新聞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形式,並得到受眾的關注和參與,但卻是以媒體的公信力和已有的輿論生態為代價。在反轉新聞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當媒體不再是公眾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作為媒體應該感受到反轉新聞所帶來的危機。媒體雖不可能鏡子似地反映社會真實,但媒體對社會真實的選擇要盡可能給公眾提供“整體真實”[6]。

參考文獻:

[1] 黎勇.透過發生機制看新聞反轉[J].中國記者,2016,(6):56-59.

[2] 段鵬.傳播學基礎——媒介審判與把關 以藥家鑫案為例第2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3] 段鵬.傳播學基礎第2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4] [中國@2016]十大反轉新聞 讓真相先飛一會兒[EB/OL].中國經濟網,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12/23/t20161223_19026740.shtml.

[5] 許可.網絡輿情反轉的成因和應對策略探析[D].山西大學,2016.

[6] 陳力丹,周俊.試論“傳媒假事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3(6):1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