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2期

政務新媒體話語主體的構建研究【2】

——以“中國政府網”政務微信為例

秦  勃,易保樹
2018年01月19日10:1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話語主體構建

話語主體體現著特定的身份和觀察角度,影響話語方式的選擇,顯性或隱性的建構交際雙方的話語身份,影響新媒體用戶對話語的感知以及新媒體空間中交際關系的形成,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話語主體選擇進行分析。

首先,從傳播效果來看,政務新媒體的話語主體的選擇需要適應新媒體傳播的語境和話語模式,以獲取新媒體用戶的關注和青睞。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傳播對象的區別在於,社會個體由於數字技術的賦權,掙脫原來大眾傳媒的控制,從個體的視角去描述、表達和評論,成為話語主體,其身份也有傳統傳播中的“受眾”轉變為“用戶”﹔眾多新媒體用戶的話語集合形成了新媒體話語中個人主體為主的的現實。政務新媒體話語不能僅僅是傳統媒體政務信息的直接剪切,而是需要進行轉換和加工,合理調節各類別話語主體的比例,適應新媒體語境,吸引用戶並適應其話語模式,“為普通民眾提供了更多通過社會性話語、個人性話語表述自身的機會”[8],提升政務平台的參與度和活躍度,實現話語交流的“去中心化”,展現新的傳播樣態與互動景觀。

其次,從建立的交際關系來看,政務新媒體應根據話語構建目標的需要選擇話語主體,建立或強化不同的交際關系。

由於話語主體具有特定的身份,它與話語對象不僅構成發話人和聽話人的組合,還形成一定的交際關系:當話語主體為政府部門,所形成的是政府與公民的關系﹔話語主體為新媒體平台,形成政府代言人與新媒體用戶的關系﹔而當用戶看到是社會機構的評論,所體會到的是第三方與新媒體用戶的關系﹔而對於社會個體或者是“我”,所感受到的是處於同等地位、平等交流的雙方。可見,話語主體的選擇體現發話人的視角,建構不同的交際關系,進而影響用戶的話語體驗。因此,當需要彰顯話語的權威性時,政府部門是最佳選擇﹔當需要體現話語的公共性,社會機構和社會個體的聲音則會更加響亮﹔而要增加話語的親和力,個體作為話語主體融入個體的視角和體驗,發話人與新媒體用戶形成平等的關系,使話語更有溫度並易於用戶所感知,從而取得較好的話語效果。

其三,從體現的文化關系來看,政務新媒體的話語主體應當適度多元化,以建構新媒體空間中平等、自由與和諧的文化關系。

傳統媒體的話語模式是以信息源為中心、向受眾輻射的傳播方式,因而往往以信息源為話語主體,以直接發布為主要話語方式,呈現媒體過濾后的話語內容﹔這種話語模式體現的是“話語主體、話語對象之間的精英和大眾的關系,而不是服務提供者和用戶之間的平等關系”[9]。自傳統媒體脫胎而來的政務新媒體在成立初期也呈現此種特征,因而其傳播效果有限。而個人主體和社會機構作為話語主體,或者是以“我”的角度進行發聲,體現政務新媒體建立一種平等交流、相互理解、注重溝通與互動的願望,以及傳播方式上以人為本、平等與自由的導向。在2016年度的推送“這份來自中南海郵局的快遞,請注意查收”中,正文部分是來自不同行業和層次的社會個體對簡政放權意見和建議,既有由衷的點贊、中肯的建議,也有善意的批評﹔而在這些“真知灼見”之后是該新媒體平台的致謝和反饋,以及網友對政策和互動方式本身的評論,閱讀量和點贊量分別達到了100000+、1505﹔這種話語主體的變化,以及所引起的話語方式轉換,建構了平等、和諧的文化關系,提升了話語的親和力,也彰顯了政府新媒體的“透明度、公信度、參與度、新高度”(來自該推送的用戶評論)。新媒體空間中,由於自媒體不再受到“把關人”的制約,主觀化、游戲化和淺薄化的取向盛行,政務新媒體應該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改善用戶的話語體驗,使話語融嚴肅與活潑於一體,利用自身影響力和主流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淨化新媒體空間,成為具有信息豐富性、話語多樣性和文化導向性的話語平台,成為具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有力支點。

綜上所述,話語主體的選擇不是任意的,而是與發話人的視角、立場和身份緊密相關,這種視角、立場和身份如果契合新媒體語境,獲得用戶的認同,就會容易獲得用戶的青睞,形成良好的互動,提升傳播效果。政務新媒體話語構建需要從與新媒體語境的契合程度、所建立的交際關系以及所建構的文化關系進行考量。政務新媒體的話語主體的多元化體現了對公眾意見的尊重,對新媒體傳播方式的順應,以及和公眾互動交流的渴望,其傳遞的信息是“我們願意傾聽你的聲音,聆聽你的觀點,提供你需要的信息,一起講好中國故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務平台中的平等、自由、以人為本的文化導向。

三、結 論

政務新媒體與一般官方媒體顯著區別在於其所面對的並非是傳統意義上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而是具有選擇權和表達意向的新媒體用戶,其話語構建需要體現新媒體空間中的平等化和互動性,彰顯話語的親合力。

政務新媒體的話語主體的構成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而不是一成不變﹔不同層級、領域和功能的政務新媒體,應該根據話語構建目標的需要,合理配置:選擇政府機構彰顯話語的權威性,使用社會機構體現話語的客觀性,採用個人主體表明話題的公共性﹔從而建構新的交際關系,讓用戶感受到在政務新媒體平台中所面對的是發布可靠信息的權威機構,提供深度信息解讀的社會團體,具有平等地位和相似體驗的社會個體。

多元化話語主體以及相適應的話語方式、話語內容所構建的不僅僅是政務信息的發布平台,也是成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公共空間﹔在傳播話語信息的基礎上,順應新媒體用戶的訂閱習慣和心理需求,實現政府與群眾良性互動,吸引並引導用戶參與對話,可以打造具有親和力的話語平台,形成平等、自由與和諧的文化關系。

本研究系以政務微信為案例對政務新媒體話語主體的考察,在其他政務新媒體平台上的適用性需要進一步考察﹔此外,本研究是對政務微信用戶的話語傾向的分析,而對未關注政務微信的新媒體用戶話語傾向的研究也同樣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筆者是以此研究發現為基礎,考察二者話語偏好的差異,從而探索吸引后者關注政務新媒體的策略與話語構建方法。

參考文獻:

[1] 方愛東,范世珍.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話語主體的身份擔當[J].湖北社會科學,2017(4):185-190.

[2] 施旭.文化話語研究:探索中國的理論,方法與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5-55.

[3] 趙光懷.“中國夢”話語結構與傳播敘事[J].編輯之友,2016(10):71-75.

[4] 方愛東,范世珍.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話語權的生產機制[J].廣西社會科學,2017(2):132-136.

[5] 徐柏才,鄧純余.話語親和力視角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7(1):63-68.

[6] 孫吉勝.話語,國家形象與對外宣傳:以“中國崛起”話語為例[J].國際論壇,2016,18(1):1-7+79.

[7] 施旭,郭海婷.學術話語與國家安全--西方安全研究是如何制造“中國威脅論”的[J].學術界,2017(5):58-74+324.

[8] 姚涵.新媒體發展與話語生態變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0):57-62.

[9] 文大山.挑戰與回應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話語權[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6(3):12-1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