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2期

政務新媒體話語主體的構建研究

——以“中國政府網”政務微信為例

秦  勃,易保樹
2018年01月19日10:1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話語主體體現特定的身份和觀察角度,顯性或隱性的構建交際雙方的話語身份和交際關系,進而影響新媒體用戶對話語的感知。在新媒體語境中,政府機構、新媒體平台、社會機構和個體等話語主體的傳播效果存在差異﹔政務新媒體話語構建需要從與新媒體語境的契合程度、所建立的交際關系以及所建構的文化關系進行考量,優化話語主體的構成,以政府機構為話語主體彰顯話語的權威性,以社會機構為話語主體呈現話語的客觀性,以個體為話語主體增加話語的公共性,建立適宜的交際關系與平等、自由與和諧的文化關系,提升政務新媒體親和力與傳播效果。

關鍵詞:話語主體﹔政務新媒體﹔話語構建﹔傳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61-03

政務新媒體是傳播公共信息、提供公共服務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官方新媒體平台,面對的不是傳統傳播方式下被動接受信息的媒體受眾,而是在數字媒介賦權后可以自由選擇話語和構建話語的新媒體用戶。政務新媒體作為中國話語體系中的組成部分,需要根據傳播語境的變化,選擇大眾認同的話語模式,“增強話語的時代感和包容性,合理轉換和引導非主流語言,兼容並蓄和消化吸收反映時代精神和回答時代課題的話語”[1]。

對於傳播話語優化的必要性和總體策略,學界已有清晰和一致的認識﹔但是如何在話語構建層面將策略化為具體的、有溫度的話語,實現話語表達的大眾化,提升話語的親和力,仍然需要基於話語實踐的觀察、定量分析和論証。本文聚焦政務新媒體的話語主體,考察了話語主體的類別、所建構的身份和交際關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政務新媒體話語主體選擇的方式﹔將學界所提倡的“話語模式大眾化”的策略具體化和語境化,以提升政務新媒體在新媒體用戶中的親和力和傳播效果。

一、政務新媒體話語主體

1.話語與話語主體

所謂話語,學界並沒有統一的、清晰的定義,一般來說,話語指的是特定語境下的言語使用﹔但是對於這個定義,不同流派所關注的重點也存在差別:狹義的話語分析側重語篇﹔而在宏觀層面上研究者更關心與社交、觀念的關系,所反映的權力關系和承載意識形態。本文將話語看作是“特定歷史和文化關系中人們運用語言及其他手段和渠道所進行的具有某種目的和效果的社會交往活動”[2],這一定義涵蓋了上述研究的核心概念,又避免了將話語與社會生活其他成分區分開來的二元對立的傾向,將話語主體、話語對象、媒介、歷史文化關系納入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討論各因素之間的聯系,解釋話語現象所反映的觀念、態度和立場的變化。這一概念與基於此概念的文化話語研究的理論框架有助於分析政務新媒體話語構建過程中話語主體與其他因素之間的關聯,所形成的交際關系和文化取向,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路徑。

話語主體指的是話語的言說者,即話語信息的傳播者。2014年以來,對中國話語主體的探討伴隨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需要而逐漸升溫,研究的焦點包括三個方面: 話語主體在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中的意義和任務[3-5]﹔基於講好中國故事,建構海外“中國國家形象”的策略和原則[6]﹔以及以反對西方話語霸權,建構植根本土、放眼世界的文化研究范式為目標,對話語主體的內涵、作用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7]。這些研究分別著眼於國內語境以及國際語境中的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為思想體系建設、傳播和學術話語等領域中話語主體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和思路,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話語實踐提供了宏觀層面的策略和方向。

在話語實踐中,這些策略和理念需要結合具體的發話人,使用特定的話語方式呈現具體的話語內容才能實現﹔因而,如何在特定語境中,選擇話語主體和話語構建成分構建中國話語,將宏觀層面的理念化為具體的方法和路徑,將是中國話語和話語主體研究逐步深化方向之一。

本研究的目標在於新媒體語境中,如何構建政務新媒體的話語主體以實現話語表達的優化﹔為此,本研究選擇由新華網發布的政務新媒體影響力報告(2014-2015)中影響力持續領先的“中國政府網”政務微信(微信ID:zhengfu)作為話語來源,對政務新媒體話語主體的構成和傳播效果進行分析,以了解新媒體用戶的選擇偏好,為進一步分析原因與話語構建方法奠定基礎。

2.話語主體構成

政務新媒體是各級政府機構授權下發布政務信息、溝通公眾和提供服務的新媒體平台﹔但是在話語實踐中其話語主體呈現出多種選擇: 政府部門的政策或活動可由相關政府機構作為發話人直接發布﹔由政務新媒體平台通過轉述和評論廣而告之﹔還可以通過社會機構和個體的體驗與反應來呈現。因此以發話人的身份為基准,政務新媒體的話語主體可以分為政府機構,新媒體平台,社會機構和與個體。

首先,政府機構作為話語主體,指的是政府部門及其代言人作為發話人,向新媒體用戶推送信息。在“中國政務網”政務微信的推送“林業局:加強森林火災防控維護林區社會穩定”(2014年10月1日)和“國務院關於撫順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2017年9月18日),林業局和國務院分別作為話語主體向新媒體用戶傳遞了政府部門的最新信息。

政府部門作為話語主體將信息直接呈現於新媒體用戶,賦予話語一定的權威性, 是新媒體可靠的話語信息來源,適用於政務新媒體信息傳遞功能的完成﹔同時由於推送可以直接採用已經形成的文件和通知,無需額外的加工整理,因而成為多數政務新媒體首選方式。但是,完全以政府部門作為話語主體直接呈現話語信息的方式無法體現政務新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特征,信息推送直接、簡單,沒有多維度的考量和多元化的觀察,缺少個體的感受和體現,對於深諳和浸淫於新傳播方式的新媒體用戶來說,缺乏有溫度的關切和深度的解讀。

其次,社會機構作為話語主體,是指政務信息通過非官方的組織和機構的解讀、評論和轉述傳遞給話語對象,融入其理解、分析和加工,是一種間接的表達方式。2015年10月1日的推送“‘環境’好了,民生才能好”是第一財經資訊對“簡政放權,創造優質營商環境”政策的評論,其中包含政策信息、政府首腦的講話,以及對這一政策深度解讀和展望。這種方式萃取了政務信息的精華,兼有政府部門之外的媒體分析,易於新媒體用戶獲得基礎信息與深度解讀﹔由於提供了針對政務信息的相對客觀的視角,體現了話語主體的多元化,並為話語方式的變化提供了可能。但是,由於需要對信息加工和整理,以及轉發前的審核,一般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時效性方面有所欠缺﹔對於新媒體用戶來說,信息的新鮮度的降低,關注度和吸引力也隨之減少。

其三,新媒體平台直接把信息推送給用戶,從而成為發話人和話語主體。2017年9月20日的推送“今天的國務院常務會定了這兩件大事”)開篇寫到“李克強總理做出了哪些部署,中國政府網為你梳理....”,其后是對部署內容的梳理和總結。這樣以新媒體平台作為話語主體,在內容方面存在一定的靈活性,可以直接使用政府文件等信息,也可進行加工和整理評論並用圖表、對話等方式呈現。此外,由於是政府機構的代言人,新媒體平台作為話語主體,具有半官方性質,同時由於政府機構的背書,話語具有可靠性。

其四,以特定個體或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信息傳遞的發話人,區別於以政府、社會機構、新媒體平台等話語主體的視角和身份,成為以相似身份和平等地位向新媒體用戶發聲的話語主體(下文統稱為個人主體)。2016年11月的推送“國務院@你,給減政提意見”中,用戶名不同、頭像紛呈、話語風格各異、觀點多元的新媒體用戶作為發話人發表對新政策的評論和建議﹔在2016年10月1日的推送“生日快樂,我親愛的共和國!今天我想對你說”中,“我”和新媒體用戶共同表達了對國家真摯的情感。這種非官方、非機構化的話語主體採用有溫度的話語,多元化的觀察角度,提供豐富的生活體驗,從而為政務新媒體平台帶來多元化的思想,使其在完成政務信息傳播這一主要任務的同時,通過合理設置議題,讓新媒體用戶發表意見並獲得反饋,將原有的單向傳播變為互動傳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務平台成為新媒體用戶能夠發聲的公共空間,體現了政務新媒體話語的公共性﹔但是由於以個體視角或是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此類話語也呈現一定的主觀性﹔同時,由於沒有政府機構的背書,話語不具備權威性。

可見,話語主體的選擇賦予話語額外的“信息”,經過推送為新媒體用戶接收、解讀,認同或否定,進而影響話語的傳播效果。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