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廣播影視產業發展情況分析
2017年,廣播影視內容產業亮點紛呈,從數量規模增長向質量效益提高為主轉變﹔網絡傳播機構加快由專網向兼具宣傳文化和綜合信息服務特色的新型網絡轉化﹔網絡視聽新媒體成為實施驅動創新、培育新經濟的引擎。
內容產業亮點紛呈
2017年,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紀錄片、動畫等產量保持快速增長。無論數量規模品種、質量效益經營,廣播影視內容產業發展方式從以數量規模增長為主向質量效益提高為主轉變。
節目創新創優不斷深化。強化節目特別是上星頻道節目的結構化管理和宏觀調控,堅持“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節目自主創新方向,拓寬創新視野,積極探索電視節目形態與更多主題、更廣領域的融合,特別是公益、文化、科技、經濟類節目比例明顯增加,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原創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開學第一課》《機智過人》《詩書中華》《唱響中華》《喝彩中華》《見字如面》《耳畔中國》《我是未來》《兒行千裡》《閱讀?閱美》《脫貧大決戰》等一大批名品佳作在熒屏熱播,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此類節目因其公益文化原創特性,整體優勢得到有效發揮,在熒屏面貌一新的同時,既凸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文化擔當,又凸顯了播出平台的價值,使媒體平台的公信力、影響力水漲船高。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公益、文化、原創節目的廣告經營價值並不理想,2017年節目廣告經營價值最高的還是品牌綜藝節目。同時,我們看到,因為多種原因,2017年廣播和電視廣告整體下滑,下滑幅度電視超過廣播,電視中省級以下超過省級以上。但有一點值得重視,就是廣播電視平台的經營價值在上升。中央電視台(以下簡稱央視)的“國家平台成就國家品牌”的國家品牌計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與公益、文化、原創節目的興起,與媒體平台社會責任建設、文化擔當建設增強有關。以至於有的人認為大宗廣告又開始回歸傳統電視平台。這也啟示我們,媒體廣告經營應該把節目內容營銷和平台營銷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節目、平台、廣告營銷必須整合在一起,綜合施策、精准發力。如此,經營的效益才能大大增強。
電影創作出現高峰之作。2017電影創作生產保持旺盛勢頭。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下簡稱總局)實施“電影質量促進年”行動,穩步推進百部主旋律題材創作規劃,抓源頭、促精品,形成了主旋律突出、類型多樣、題材均衡的創作播映格局。獻禮片取得好成績,涌現出《十八洞村》《血戰湘江》《建軍大業》等主旋律電影。特別是洋溢愛國主義激情的《戰狼2》躍身而為現象級作品,斬獲56.83億元的票房,創下了中國電影的多項紀錄。2017年電影出品數量躍上新台階。全年生產電影故事片800部﹔銀幕總數超過5萬塊,居世界第一﹔電影票房550億元,同比增長12%,穩居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當然對國產電影而言,不能單純以數量取勝,而要以質量取勝,關鍵是要出精品,目前中國電影中獲公認的精品尚少,特別是能進入國際市場的高質量電影作品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打造。
現實題材電視劇佔據主導地位。全年制作電視劇1.6萬集,保持了現實題材在創作播出中的主導地位,以往充斥銀屏的穿越劇、玄幻劇、宮斗劇等數量大幅減少。全年涌現出了一批反映當代都市生活、經濟發展變化和社會制度變革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像《雞毛飛上天》《急診科醫生》等影視作品,較為自然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創作,展現了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卓越能力和非凡成就,時空的轉換和人物的命運有機統一,展現出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變革,堪稱普通人創造美好生活書寫平凡故事的好作品。現實題材的反腐影視劇《人民的名義》,密切關注中央強力反腐的現實行動,深刻剖析發人深省的現實問題。在彰顯時代風雲變幻中,回歸現實主義的本質,深得民心。《人民的名義》在今年上半年掀起了一股收視熱潮,播出期間收視率達到3%。在《人民的名義》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反腐劇開始投入拍攝和制作,包括《反貪風暴》《國家行動》《脊梁》《紀委書記》等。盡管如此,整體看來,關注現實、反映現實題材的影視劇仍然遠遠不夠,其廣度、深度、力度都還有待進一步往縱深挖掘。
紀錄片生產邁上新台階。2017年國產紀錄片產業在經歷了幾年的沉寂之后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數量多、質量高,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紀錄片“高峰”作品,引發社會關注。既有《法治中國》《巡視利劍》《強軍》《大國外交》《輝煌中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樣的政論大片,也有《航拍中國》《超級工程》等人文自然題材紀錄片,更有以《我們這五年》《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為代表的,講述中國人奮斗故事的現實類題材的紀錄片作品。其中,《你從井岡山走來》《茶界中國》《本草中華》等一批優秀紀錄片,還成功進入了上星綜合頻道黃金時間播出,成為收視亮點。
2017年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有613家境內外專業機構參加,在為期4天的活動中達成的意向簽約額達5.19億元,創歷年最高。這也顯示出紀錄片進入發展的黃金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