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期

對新媒體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2】

2018年01月21日07:43 | 來源:● 李明德 劉嬋君 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對新媒體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

  用戶:從年輕化到全年齡段,老年用戶需求應受到更多關注

  伴隨移動設備成為人們日常獲取新聞的主要手段,中老年人口也開始加入到這股新的媒體使用浪潮之中。過往數據都在反復証明年輕群體在新興媒體普及過程中的主力作用,近來的數據卻向我們揭示出老年群體使用新媒體的強烈意願與行為。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表明,有67%的美國老年人(65歲及以上)已經開始通過移動設備獲取新聞信息﹔相較於2016年增長了24個百分點﹔相較於4年前,更是實現了三倍的增長(2013年的統計數據隻有22%)。在50∼64歲的年齡段中,使用移動設備獲取新聞的人口比例更是高達79%,相較於2016年,增長了16個百分點。⑧這些數據表明,相較於年輕群體,新媒體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更大的增長空間。2017年,中科院與騰訊網共同發布的《生活在此處——社交網絡賦能研究報告》,也詳細分析了老年群體使用手機與社交網絡的主要原因:高達98.5%的老年人認為,使用互聯網能夠幫助其學習知識,80%的老年人認為互聯網拓寬了其獲取信息的渠道﹔72.8%的老年人表示,互聯網和社交網絡能夠方便其輕鬆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之中,從而獲得他人的認可與群體歸屬感﹔59%的老年人認為,手機和社交網絡的使用,增加了他們與子女聯絡的頻率⑨。也就是說,新媒體在工具性、社會參與性以及情感性等多個方面,賦予了中老年人重構自身生活的機會。

  然而,我們不能因為新媒體老年用戶數量的提升而盲目樂觀,這背后存在的諸多隱患尚需要政府和社會持續關注共同應對。首先,文化程度、經濟條件以及自身素質的差異,決定了中老年群體使用互聯網機會與能力的不平等,因此,許多中老年人對於自己駕馭這些新興媒體的能力缺乏信心,並不想冒險進入到這個面積過於廣袤的虛擬世界之中。鑒於此,幫助更多的老年人克服心理恐懼、正確看待互聯網,手把手教授其正確使用各類智能設備,縮短代際間的數字鴻溝,都是需要進一步克服的障礙。其次,與青年一代的遭遇相類似,網絡成癮現象也在這個群體中悄然蔓延。子女、朋友應合理引導和規劃其上網行為,切勿讓這個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新途徑演變為扼殺其身心健康的新殺手。另外,開發契合老年人需求的新媒體應用與服務也具有廣闊的前景。目前,電子醫療與互聯網養老等互聯網健康服務正逐漸興起,雖然許多人都表現出對這種新式健康服務的較高期待,但是,服務流程不完善、服務方式單一、基礎設施不健全、使用人數偏低、畏懼與矛盾心理等都是現實存在的桎梏。未來,這些針對老年人的新型電子服務模式的開發與完善,仍然大有可為。

  技術:從智能化到反思智能化,對“智媒時代”應保持理性期待

  當人工智能、VR/AR、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爆發式發展與媒體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相結合,“智媒”應運而生,機器寫作、個性化推送、傳感器新聞等都成為“智媒時代”的重要產物。尤其是人工智能,它的誕生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神奇、最偉大、最有發展前途,卻又最難准確預料后果的顛覆性技術⑩。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不僅在傳媒業,更在全社會成為熱議焦點。

  然而,歷來對一種新技術的討論,都必然伴隨著正負立場的交鋒與辯論,人工智能也不例外。首當其沖的,就是關於人類是否會被機器人替代而失業、甚至被機器掌控而淪為奴隸的爭論。我們經歷了初始期對人工智能的瘋狂崇拜,進入了對被機器統治的深層恐懼。BBC分析了365種職業被機器取代的概率后指出,符合“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復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問天下事”這三點特征的工作,最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因此,當第一篇機器人寫作的新聞稿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許多新聞從業者的焦慮也隨之產生。BBC分析認為,目前記者被機器取代的可能性隻有8.4%﹔諸如前沿關鍵技術、科學與藝術創新、涉及情感關懷類的工作,目前來看也很難被取代,這些職業的特點主要是“社交能力和協商能力強,具備人情練達的藝術﹔具有同情心,充滿創意和審美”?。對於人類究竟是否會被機器所取代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短期內似乎也很難得出明確結論,但是需要警醒的是,我們必須正確看待人工智能的價值,回歸到對人的關注,以人為中心,服務於人類的需求,冷靜、理性地把握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邊界。

  關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另一個擔憂,來自於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任何一種新技術誕生后,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全民普及。受地區、地位、能力、素質等的限制,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接觸范圍與掌握程度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可能會造成甚至已經造成了新的“數字鴻溝”和機會不均,導致更大的貧富差距與階層分化,部分社會群體更加邊緣化。從這個層面而言,政府如何調動社會力量協同作戰,以實現社會平等為重要目標興利除弊,提升對智能化風險的預防與把控能力,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於智能技術,還存在一個隱私權問題。智能技術將整個社會帶入到數據化、關聯性、可跟蹤的生活氛圍之中,個人隱私被侵犯和泄露就變得更加容易,如何在智能化服務與隱私權保護之間尋找平衡與界限,這不僅僅是開發者需要守住的底線,更是社會治理者必須強化的法律邊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