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7年12月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之民族特色

周德倉
2018年01月29日15:48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隨著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深化,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也成為新聞傳播教育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這也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現實呼喚。本文在分析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歷史必然性的基礎上,著重於解析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之民族特色的呈現,同時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未來發展提出預判。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民族特色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獨特現象。面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日益凸顯的重要性和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向中心化”,關於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對於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關照中,作為新聞傳播教育的一般規律與特殊性之間的關系,成為思考的焦點。

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並非虛構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概念,實際是基於“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范疇的凸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誕生的土壤,實際是中國新聞傳播現實和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本土化。最質朴的說法,就是一般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已經不能完全詮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現實,必須尋找新的觀察視角。“少數民族新聞傳播”雖然還未成為新聞傳播學學科構架中的一個層次,但卻成為新聞傳播學一個特色研究領域,同時就必然衍生出“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概念。事實上,有學者就從傳統學科邏輯出發,否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和“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存在,但新聞傳播的現實卻會給予積極的呼應。有學者也對民族院校未能彰顯民族特色提出批評:“當前我國民族類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的差異化定位不夠明確,在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實踐創新等方面與其它高校的同質化傾向較為突出。”[1]

(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既是中國新聞傳播的現實,也是中國新聞傳播本土化的一個途徑

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由此決定了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就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的新聞傳播理論實際並不能完全解釋和指導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實踐,有很明顯的局限性。比如,關於多語傳播、對外傳播、跨文化傳播、政治傳播、民族文化傳播等諸多問題。確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新范疇,就是要面對這種現實,提升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力。

自“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概念創建以來,關於這個概念內涵的厘定,一直存在爭議。人們在“直覺理性”上基本上能明白這個概念的含義,但當需要准確地下一個定義的時候,卻不無困惑。筆者覺得首要的並不是要確定一個完美無缺的定義,而是應當簡明厘清基本范疇,為學術研究確立邏輯起點。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范疇,應當包括三個層面:關於少數民族母語媒介的傳播,這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核心層次﹔關於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這是從地域視角的理解﹔關於少數民族的“關聯”傳播,這是從傳播內容視角的理解。這種詮釋,當然說不上精准、完善,但大體勾勒出了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地圖,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一般前提。當然,在操作層面,一般更多地是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來勾畫學術邊界,所以就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即“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誤讀。

當然,在學科層面,“少數民族新聞傳播”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未能獲得名正言順的身份認証,但這並不能証明它是一種虛構,更不是偽命題,而是學科建設的一種視角。在傳播學傳播到中國三十多年的歷史時期裡,傳播學尚未做到生根發芽,依然水土不服,証明它還未能在根本上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實現深刻的融合,未能成長成為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因此,傳播學的本土化已經成為傳播學在中國獲得重生的強烈呼喚。依據筆者的理解,傳播學本土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同時也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化)、民間文化等兩個重要途徑。

學術界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採取了一種奇妙的態度:一方面,很多著名學府及著名學者已經意識到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巨大“想象空間”,有限介入(矜持介入)該領域的研究,甚至不吝言辭,激情倡導這一領域的研究,但同時又很矜持地參與這一領域的研究,甚至藐視它的學術價值,質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不願意授予其“主流研究”的地位和聲譽。這種正統的學術價值觀,與學術研究的創新精神背道而馳。從來就沒有天生的主流研究,決定是否擁有主流研究的地位,實際取決於現實需要的強度和學術研究本身的成就。

(二)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基本類型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雖然僅僅是學術觀察的一個視角,並非行政管理的分類,但也著重體現在如下方面:

民族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全國15所民族院校,不僅全部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而且主要承擔著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使命。民族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毫無疑問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主體,突出地體現出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

民族地區的新聞傳播教育——身處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類教育機構,直接肩負著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責任,體現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新聞傳播教育當然應以培養民族地區新聞傳播人才為己任,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基本面”。

與少數民族相關聯的新聞傳播教育——在新聞傳播教育方陣中,會涉及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或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它們既不歸屬於民族院校,也未分布於少數民族地區,但與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相關聯,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組成部分。如在內地院校就讀的少數民族學生(包括研究生),各類新聞傳播專業培訓,涉及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研究和研究機構,包含有少數民族傳播文獻的圖書情報機構、出版社,服務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媒介(主要是少數民族語言的傳播媒介)等。

(三)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依據,就是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雙語或多語傳播。根據國家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少數民族地區的通用語言是漢語和各少數民族母語,少數民族地區受眾的這種語言權利和接受習慣,使雙語或多語傳播成為常態,構成了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最醒目的標志。多語傳播成為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首先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色,對新聞傳播教育形成直接影響,並成為新聞傳播教育的內在構成之一。少數民族文化對新聞傳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宗教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宗教信仰自由賦予不同民族的公民權利,與此同時,宗教事實上也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構成部分挑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演化成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對抗因素,成為新聞傳播的難題。如何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當然也是新聞傳播教育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不同民俗構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尊嚴,如何使新聞傳播遵從不同民族習俗,也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必須面對的課題。

——傳播環境的特殊性。從地理環境而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基本屬於邊疆、西部地區,因此在傳播環境上就形成了突出的特點:地域遼闊,傳播成本大﹔城市規模有限,社會經濟不發達,傳播市場有限﹔傳播基礎薄弱,包括傳播歷史積澱有限,媒介傳播力不強,等等。如何克服地理環境的制約,發揮新媒體優勢,超越時空局限,提升傳播力,將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必須應對的難題。

——政治生態的特殊性。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的政治生態十分特殊,並對新聞傳播發生著深刻的影響:國家民族政策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發展的根本依據﹔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新聞傳播的最高原則﹔民族文化傳承是新聞傳播的重要使命﹔國家形象傳播是新聞傳播的重大責任。凡此等等,共同構成了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特殊政治生態。這就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重大課題。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