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全媒型人才

劉 燁

2018年03月02日08:3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全媒型人才”這個概念2016年“2·19”一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立刻引起各方關注。可是直到兩年后的今天,到底什麼是全媒型人才,到底怎麼培養和打造全媒型人才,到底成為全媒型人才有哪些門檻,學界和業界還是莫衷一是。隨著對新媒體的認識深入深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全媒型人才”概念肯定會越來越清晰,新聞輿論工作者在努力成為“全媒型人才”的過程中也會逐漸清楚自己有哪些短板,有哪些亟需掌握的技術、能力,這個“對表”的過程也將成為媒體從業者自我完善、迅速進步的必由之路。

全媒型人才,應該有個標准

許多媒體從業者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都發出了感慨:自己可能是個“偽全媒型人才”。到底什麼是全媒型人才?我認為應該是指具有全媒型思維和理念,熟悉各種傳播載體的傳播規律、傳播知識、傳播技能,善用各種現代傳播手段進行創造性傳播性勞動,並對傳播活動做出貢獻的人。這裡說的傳播載體包括報刊、廣播、電視、戶外、網絡、手機等。這裡說的傳播技能:包括文字採訪、出鏡採訪,文字寫作、攝影、攝像、聲音和視頻編輯制作、網絡和手機媒體等的數字傳輸技術等。

具體來說,首先全媒型人才還是要“全”,掌握多種工具和多種技能。這不是說每個編輯記者都必須“文、攝、編、播、發”樣樣精通,但是起碼應該懂和會,在需要的時候能“挺身而出”。有些新媒體平台的主持人,人手緊張時也能擼胳膊挽袖子扛著攝像機上,晚上一個人踏踏實實剪出好片子。當然這個“全”可不是樣樣稀鬆,要是什麼都“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不僅耽誤事,而且出來的產品也絕不是什麼佳作,肯定不如那些“術業有專攻”的人才。

其次,這個“全”不僅是技術上的,剛才說的“下筆能寫、攝像能扛、照片能拍、片子能剪、軟件能用”只是一個維度,從理念上有沒有“全媒體”意識,能不能巧妙地用全媒體手段展示你的內容、產品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不是什麼內容都適合通過新媒體傳播,不是什麼作品都必須用“另類”形式來吸引眼球,什麼時候用什麼形式是一個全媒型人才必須熟練掌握的。

最后,全媒型人才一定要有“幾把刷子”,一定能在某一方面成為行家裡手,這是因為你是人才,不是庸才,“一專多能”在新聞輿論工作者這裡一樣是值得推崇的。過去辦企業的人都會想,是“一招先單打一”還是“雞蛋不能都放到一個籃子裡”,但到全媒型人才這裡必須是兼顧並有特長。有特長是避免新聞同質化的基本條件,“千文一面”的時代已經過去,隻有個體的特色和差異才能帶來新聞的跳動生命和鮮活本色。對一個新聞事件,有不同特長的記者用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媒體呈現方式,用不同的解讀,該是多有意思的一件事。

全媒型人才,是個努力方向

關於“全媒型人才”這個話題,爭論一直有,但我們並沒有停止追求。有人說,新聞與傳播學院培養全媒型人才,是出於對未來學生就業的焦慮,培養“通才”是被迫之選﹔有人說,全媒型人才節省各種成本,但現在新聞行業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缺“新聞民工”,我們也需要不同呈現形式﹔有人說,全媒型人才可以應付突發事件,但怎麼會有那麼多突發事件等你“偶遇”。

這些說法都有其合理性,但為什麼我們還要按照習總書記要求向這個方向努力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由新聞與傳播學科特點決定的。新聞與傳播專業交叉性強,受其它專業影響大,當今媒體變化又快,全媒型人才能更好適應媒介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二是新聞輿論工作應用性強,新聞工作者要做到“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必須有敏銳的媒體嗅覺和傳播技巧,全媒型人才能更好適應這種節奏,尤其是有“互聯網+”意識和用“互聯網+”技術的人才,其作品傳播效果一般會更好。三是與新聞生產的大環境有關。在很多主流或大型媒體,“中央廚房”成為標配,即使沒有“中央廚房”的物理空間,“流程再造、信息分發”的改革也都具有普遍意義。在這種大環境下,固守原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太可能,“獨善其身”變得十分困難,可能自己的領域被人侵佔,可能自己的位置被人替代,信息壟斷不再可能。你可以堅持不用、不發新媒體,但別人早就超越你,消息比你快,內容比你多、效果比你好。

全媒型人才,走這樣的養成路徑

其實,全媒型人才離我們也不遠,也不是非得用洪荒之力才能實現,有些規律性的東西可以總結、借鑒。

個人認為,全媒型人才養成一是要參加專業的培訓,進行多崗位鍛煉,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庫。要始終走在媒體大船的最前沿,媒體融合發展、媒體技術變革的嗅覺要更靈敏。“今日頭條”看到數據挖掘、新聞推送的價值而成功,“快手”看到短視頻和直播的威力而崛起,今天如果你還“路徑依賴”,連最新的應用都不懂或不嘗試,連最基本的移動技術都不願或不敢碰,就不可能實現“全媒人”的目標。比如,人民日報每年就會緊跟技術發展,組織媒體融合發展方面的培訓,無人機、VR、AR逐漸成為記者標配,“雙槍將、多面手”才能在移動互聯時代佔有一席之地。

二是要有試錯的勇氣和容錯的環境。對個人來說,不怕融合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失敗,不懼摸索試探過程中的一切流言。對組織來說,在新媒體領域要給全媒型人才成長一個寬鬆的環境,有些話錯了可以重新說,有些效果不好也可以調整,容錯容人給人希望。很多媒體鼓勵成立工作室或者孵化器,即使有些問題出現也能及時修正,就是希望挖掘更多能人的潛質,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另辟蹊徑,實現突破。

三是鼓勵個性展示,立足高原攀高峰。對於新聞輿論工作者,現在問題不是張揚而是平庸,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人、名評論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全媒型人才”打造這個過程也是從高原沖頂高峰的過程。今天技術條件這麼好,媒體從業者這麼多,全媒型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產生的幾率卻小了,這需要我們冷靜思考並重視起來。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研究部) 

(責編:燕帥、宋心蕊)

推薦閱讀

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2018賀新春
  辭舊丹雞鳴盛世,迎新瑞犬頌神州。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人民網總編輯余清楚以及全國多家黨報網站總編輯共同為網友們送上新春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意,節節進步!
【詳細】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2018賀新春   辭舊丹雞鳴盛世,迎新瑞犬頌神州。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人民網總編輯余清楚以及全國多家黨報網站總編輯共同為網友們送上新春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意,節節進步! 【詳細】

為網絡空間“歲月靜好” 網信工作不騖虛聲
  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指引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網上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強勁,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詳細】為網絡空間“歲月靜好” 網信工作不騖虛聲   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指引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網上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強勁,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