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兩會"競技場" 短視頻發力,必殺技何在?
兩會是新聞媒體的“競技場”,看看今年的熱呼勁兒,您定會覺得此言不虛:精心組織的報道策劃、精彩紛呈的記者手記、精辟獨到的綜述評論、精美設計的圖文版面,當然,還有新媒體時代各種先進的“黑科技”,可謂百舸爭流、千帆競技。毫無疑問,正處在風口上的短視頻,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今年全國兩會上,各大媒體在短視頻上紛紛發力。想要品味視覺大餐,就請跟著小梅去一探究竟吧——
短視頻成主流媒體“新寵”
3月2日,兩會前,人民日報的人民視頻客戶端一上線,便投入兩會報道的媒體方陣中,嶄露頭角,並產生較大影響力。兩會期間,人民視頻推出大型全景式視頻節目《兩會進行時》。截至3月8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兩會進行時》在56家黨媒客戶端、18家黨媒PC端落地,有27家地方黨媒向欄目投稿,參與聯動的媒體及渠道超過100家。人民視頻的短視頻欄目《兩會夜歸人》,將鏡頭對准參與兩會報道的媒體人,近距離感受媒體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截至3月11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兩會夜歸人》秒拍總播放量近500萬次,其中第三期《我在現場聽報告》單集播放量過百萬。
人民視頻在兩會期間推出的視頻節目《兩會進行時》
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新華社去年年底推出了“媒體大腦”,今年兩會上大顯神威。“媒體大腦”從5億網頁中梳理出兩會輿情的大數據,僅用15秒的時間就生產出首條關於兩會內容的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2018兩會MGC輿情熱點》。“媒體大腦”自動分析兩會輿情、生成可視化圖表,包括配音、配圖和視頻剪輯在內的全流程,都由機器自動完成。
央視在視頻制作和傳播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優勢。此次兩會報道,更是形成了以獨家微視頻打頭陣、《新聞聯播》再傳播、“央視快評”及時跟進、深度特稿全方位挖掘的傳播梯隊。3月10日《新聞聯播》首發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的時政新聞,央視新聞移動網、央視網分發時長為1分鐘左右的“V觀”短視頻,並以《習近平:我們的工作必須夯實基層》為題,接力分發,造勢傳播,僅在央視網和央視新聞客戶端的閱讀量就突破200萬次。
央視在兩會期間推出的“V觀”短視頻
光明日報在兩會期間推出《光明的故事》《握手瞬間》《朋友習近平》等系列短視頻,以暖心故事和朴實畫面講述習近平總書記與知識分子的友誼、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深情,引發“刷屏式”傳播,今日頭條、騰訊視頻、西瓜視頻等平台進行了推介。截至3月13日,光明日報系列短視頻總瀏覽量超過1.2億。
光明日報在兩會期間推出的系列短視頻
還有很多主流媒體開啟“帶你身臨其境看兩會”模式,前方記者通過VR採集,實現現場畫面、聲音全記錄﹔后方用戶打開客戶端,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大會場景,360度無死角沉浸式體驗。
在“記錄世界記錄你”中崛起
短視頻,即短片視頻,是一種互聯網內容傳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聯網新媒體上傳播的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視頻傳播內容。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網絡的提速,短平快的短視頻逐漸獲得各大平台、粉絲和資本的青睞。
業界一般以2013年作為短視頻元年,當時的短視頻產品主要以快手、愛拍、秒拍為代表。快手這樣的短視頻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主要原因在理念:短視頻讓老百姓拿起手機就能拍攝,並且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正如快手宣傳語所說的那樣:快手,記錄世界,記錄你。
到了2017年,短視頻在直播之后風靡起來,被認為是短視頻的第二波高潮。根據卡思數據顯示,2017年下半年國內短視頻領域總播放量以平均每月近 10%的速度爆炸性增長,月更新短視頻節目平均增速更是接近 16%。創作者潮水般地涌入短視頻領域,整個行業蓬勃向上。以今日頭條、秒拍、美拍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台增長強勁,截至2017年 12月底,在國內整個短視頻領域的份額已經超過6成。
卡思數據關於國內短視頻2017年下半年的發展趨勢圖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和4G網絡的普及、5G網絡的臨近,短視頻在2018年將大有可為。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短視頻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13.25億元。在用戶規模方面,憑借著短視頻產品的高傳播、低門檻效應,且目前短視頻在互聯網整體用戶的滲透率還不高,2018年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短視頻用戶預計將達到3.53億人。
有行業人士指出,放棄了短視頻,就意味著喪失一塊重要的輿論陣地。2018年,關於短視頻的研究和應用,行業內外風起雲涌。作為主流媒體,更要高度重視短視頻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把握技術走向和發展趨勢。
讓主流聲音傳得更遠
當然,短視頻的應用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一要充分理解短視頻的傳播特性。短視頻不能簡單理解為視頻的“變短”,這樣就大錯特錯。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它有其特性。
根據卡思數據顯示,用戶打開一個短視頻,3秒后注意力就開始分散,45%的用戶會堅持看到30秒以上,因此,短視頻如何在一開始就抓住人們的眼球需要認真琢磨﹔
人們更多地是用手機而不是電腦來觀看短視頻,那麼短視頻的生產就需要為手機終端量身打造,主流手機的操作系統、分辨率、顯示效果、網絡下載速度、播放流暢度等,需要綜合協調處理﹔
好的短視頻很容易被分享,現代人會把分享短視頻作為一種社交資本,由此,短視頻的瀏覽量將實現“雪崩式”增長﹔
短視頻相比直播的優勢,在於可以拖動播放進度、用戶可以選擇性觀看,更加高效,符合現代快節奏工作和生活。
因此,需要制作團隊熟悉短視頻的固有特性,在內容策劃、文案制作、時間安排、傳播推介、趣味性、感染性等方面積累成熟的經驗。
二是注重短視頻和其他新技術的結合應用。
新媒體時代,任何一種技術不可能、也不會被單獨使用,往往是多種技術交叉融合。就如今年兩會上,新華社發布那條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的“媒體大腦”,至少基於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8項新技術,覆蓋了報道線索、策劃、採訪、生產、分發、反饋等全新聞鏈路。
在當下海量視頻生成和復雜多樣化的傳播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進行短視頻的生產和處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2016年,IBM旗下的人工智能系統Watson為即將上映的電影《Morgan》剪輯出6分鐘的預告片,使得預告片的剪輯時間從過去10天到一個月,大大縮短為驚人的24小時。
IBM利用人工智能剪輯出電影《Morgan》的宣傳片
三是關注與其他商業媒體、社交平台的合作共贏。
主流媒體往往具有政治優勢,佔據新聞輿論的制高點,其核心競爭力是打造新聞品牌、生產優質內容,但在用戶分發、新技術應用、市場化運作等方面與商業媒體、社交平台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短視頻的應用和發展,需要雙方甚至多方進行合作,實現共贏的局面。
據了解,人民視頻客戶端就是由人民網、騰訊公司、歌華有線共同啟動視頻戰略合作。這樣的合作,能很好地解決 “優質內容怎麼抵達更廣大用戶”這一傳統主流媒體轉型時面臨的老大難問題。在新聞內容產業的上游,通過商業媒體、社交平台的分發,傳統主流媒體離商業、市場更近一步﹔而對於商業媒體、社交平台來說,通過與主流媒體的合作來獲取優質內容資源和政治資源支持,可以填補自身的資質短板。
人民網、騰訊、歌華有線視頻戰略合作發布
新時代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要有新作為新氣象,傳統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進程中,要筑牢新聞輿論的主陣地,就得主動研究和應用新的傳播技術,積極拓展新的傳播渠道,讓新聞傳播力更加堅實、輿論引導力更加有效、受眾影響力更加廣泛、媒體公信力更加深厚。(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 張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