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期

使命與擔當:保衛、創新、發展中國新聞學

鄭保衛
2018年03月29日09:59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我國新聞學者要擔負起保衛、創新和發展中國新聞學的使命與責任。在當前的新環境中,面對“新聞無學論”的各種挑戰,“保衛新聞學依然任重道遠”。中國新聞學要實現創新須適應時代需要、立足中國國情和解決中國問題、樹立理論自信和學術自信﹔發展中國新聞學是歷史賦予的使命,也是時代給予的責任,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時期,我們需要本著“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創新發展中國新聞學,尤其是要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學科體系,以推動我國新聞學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使命擔當﹔中國新聞學﹔保衛﹔創新﹔發展

“使命與擔當:保衛、創新、發展中國新聞學”是2017年第十屆中國新聞學年會的主題。之所以確定這樣一個主題,是希望借助這屆年會總結新聞學研究會成立以來的近十年中,在保衛、創新和發展新聞學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教訓,同時探討今后如何進一步保衛、創新和發展中國新聞學的問題。本文根據筆者在2017年第十屆中國新聞學年會上的主題發言整理而成,是筆者對這些問題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保衛”新聞學依然任重道遠

如今,新聞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我國學界、業界,乃至社會上已成為一種共識。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保衛”呢?下面想通過對“保衛新聞學”這一提法由來的梳理,以及當前所面臨的新環境新問題,來說明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問題仍然需要大家關注和維護,“保衛新聞學”依然是我們必須承擔的使命和任務。

(一)“保衛新聞學”的由來

“保衛新聞學”的說法,緣於2003年10月教育部高等院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在安徽大學聯合舉辦的年會。這次年會的主題是“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之所以要以此為題有其特殊背景。

自20世紀末起,隨著傳播學從西方的引進及其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與擴大,傳播學在我國越來越被人們所認知和接受,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學科地位也越來越高。在此情況下,有人認為傳統新聞學內容狹窄,因而主張將其歸入傳播學,成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也有人主張,將傳播學的一些內容引進新聞學,擴充為“新聞傳播學”替代原先的傳統新聞學﹔還有人干脆提出傳統新聞學已經過時,應當用傳播學代替新聞學等。當時一些人有意無意地輕估和貶低新聞學的理論價值和學術成果,從而使得“新聞無學論”開始蔓延擴散。所謂“非科學論”“不獨立論”“無學問論”“無用論”“淺學論”“失范論”[1]等觀點時不時地會出來對新聞學品頭論足,對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帶來嚴重沖擊和影響。也正是“新聞無學論”的出現,以及由此所引發的關於新聞學與傳播學關系問題的爭論,引起了新聞學術界和教育界的重視。2003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新聞教育學會聯合召開的年會專門以此為題,組織與會者分析討論,充分說明了在當時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第十屆中國新聞學年會上,筆者作了題為《維護新聞學的學科地位,促進新聞學的學科發展》的發言,指出“新聞無學論”的要害是否定中國新聞學有學,呼吁要正確看待我國新聞學,要正確認識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維護新聞學的學科地位,促進新聞學的學科發展。當時在場的蘭州大學新聞系主任劉樹田老師笑稱:“鄭保衛老師在保衛新聞學。”正是這樣一句玩笑話引出了“保衛新聞學”的話題。從那以后,“保衛新聞學”在學術圈內不但成了人們的一種共識,而且成了一種行動,許多人都在為維護新聞學的學科地位盡力獻策,從而使得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逐步得到確認,漸漸進入了良性發展的時期。

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學界對新聞學學科地位表示出的普遍認可,這表現在“替代論”開始隱退,原先堅持這一觀點的人在聲言放棄,而“無學論”也開始淡出,公開堅持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二是業界對新聞學研究表示出的寬容、輕視和指責少了,配合與合作多了,相互間就共同關心的新聞理論與實踐問題合作開展科研的范圍不斷擴大,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也在不斷增加﹔三是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得到了國家權威認定,在1997年新聞學與傳播學一起被提升為一級學科的基礎上,2004年又被確定為國家重點發展的九大哲學社會科學之一,學科地位明顯上升,資金投入也大大增加。這就為我國新聞學學科地位的確立和鞏固,以及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我國新聞學學科地位已經得到確認並在不斷鞏固的情況下,2007年筆者發表了一篇題為《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2]的文章,提出“發展新聞學”應當成為我國新聞界更加迫切的任務。

2008年,新聞學研究會成立,作為會長,我把“促進新聞學科建設、推動新聞學術發展”作為研究會的工作宗旨之一,希望在創新和發展新聞學方面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這些年新聞學研究會通過舉辦學術年會、交流研究成果、出版學術論文等方式,為促進新聞學的創新發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

然而,2009年《走入黃昏的中國新聞學——30年中國新聞學的回望與反思》[3]一文的發表,使得新聞學學科地位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擔憂。此文在開頭雖然也肯定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新聞學取得的一些成績,但通篇內容卻是在講新聞學已經陷入了“學術困境和窮途末路”的“尷尬”處境,最后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來形容目前我國新聞學的現實狀況。按照這一結論,我國新聞學經過30年的建設非但沒有什麼發展進步,反而是在逐步走向沒落和衰敗,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雖然此文只是作者表述的個人觀點,但這些觀點會影響人們對新聞學的認識和評價。為正視聽,筆者當即寫了《邁向輝煌的中國新聞學——與郜書鍇同志商榷》[4]一文,在批駁該文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我們對新聞學的發展前景還不能過於樂觀,“保衛新聞學”的任務依然不能放鬆。

(二)“保衛新聞學”的新環境新使命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視,我國新聞學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特別是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5·17”講話)中,把新聞學同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人口學、宗教學、心理學十個學科,看作是需要“加快完善”的、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十一個重要學科之一(排在第八位),並且提出了要將這些學科打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學科體系”①的任務,更是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新聞學科的重視和期待,同時也反映出新聞學科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與肯定。習近平的講話對我國新聞學今后的創新發展是很好的激勵和支持。

我國新聞界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積極探討和籌劃如何創新發展我國新聞學,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並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也有些不同的聲音。最近有學者提出,“中國所談的新聞學和西方各國所談的新聞學是同一個新聞學”,並認為不應該把同一個學科劃分為“某階級、某黨派、某民族、某國家”的新聞學,而且用“有中國特色的物理學嗎”的反問,來推論也不該提什麼“中國特色新聞學”②。筆者認為,其實這也是“新聞無學論”的一種新的表述方式。因為,“新聞無學論”的關鍵和要害是否認中國新聞學,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有學”,因為把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完全等同於西方新聞學,就是在否定中國新聞學。由此看來,“保衛新聞學”依然是我們今后的一項重要使命,對此我們絲毫不能鬆懈和大意!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國新聞學與西方新聞學完全是“同一個新聞學”,如果新聞學根本就不分什麼“階級、黨派、民族、國家”,如果根本就沒有什麼“中國特色新聞學”,那麼怎麼理解習近平的“5·17”講話呢?!

習近平在“5·17”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世界上是獨一份的”。他要求我們要立足中國大地,解決中國問題,要體現中國基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黨的十九大修改的新黨章把習近平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治國理政思想表述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將其作為我國今后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這充分說明了“中國特色”的獨特性。顯然,習近平的思想和理論同西方的思想和理論不可能是“同一個”東西。應該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在世界上也是獨一份的,因為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實踐的理論總結,是一種科學理論,對此我們要有自信。我們要認識到,中國新聞學就是中國新聞學,它有自己特殊的基因、內涵和品質。雖然它同西方新聞學在一些基本理論原理上有一定的聯系,但卻存在本質區別!

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形成的社會主義新聞學,其基本內涵是強調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事業,必須接受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黨性人民性相統一,同時強調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等。而西方新聞學則是以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形成的資產階級新聞學,其核心觀點是強調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器”“第四權力”,可以不受政府控制,同時鼓吹新聞自由、標榜客觀中立、主張媒體獨立等。

習近平近年來關於新聞輿論和宣傳思想工作的一系列講話,就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學的一種闡釋和論述,是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西方新聞學有著根本區別。因此,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是一個嚴肅命題和重要任務,需要我們有一個基本認識和明確態度。面對“新聞無學論”的各種挑戰,我們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維護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學科地位,並且自覺地增強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積極投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工作,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創新”新聞學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新聞學要保衛,要傳承,更要創新和發展,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傳媒業改革發展的需要和新聞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當前,尤其是要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現新聞學的創新和發展。

(一)創新新聞學須順應時代需要

習近平在“5·17”講話中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

作為新聞工作實踐總結與理論概括的新聞學研究,也須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堅持不斷創新,以提升研究的質量和水平。我們要堅持在新聞觀念、思維方式、研究方法以及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當前尤其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來思考新聞學創新問題。

習近平提出新聞工作要實現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創新,新聞工作面臨著艱巨的“創新”任務。唯有“創新”才能發展,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媒介生態環境變化的需要。當前,我國新聞學研究需要堅持用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去闡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和新問題,去解決我國新聞業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中所需要解決的各種新聞理論與實踐問題,這樣才能顯示出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二)創新新聞學須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

習近平在“5·17”講話中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這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出的一項重要原則,即理論研究,特別是理論創新必須立足中國國情,結合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新聞學理論研究同樣需要立足中國國情,堅持不斷創新,解決好中國傳媒業改革發展和新聞學科建設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唯有此,才能為新聞改革和傳媒發展不斷提供新理念、注入新動力、開拓新局面。

新聞學理論研究要善於從當前我國國情出發,瞄准當前時代我國傳媒業改革發展中的各種理論難題,注重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新特點新規律,努力創建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新聞學理論,要善於以當前我國傳媒業的改革發展實踐為基礎、為依托、為中心,從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這是我國新聞學理論研究的著力點和著重點。

(三)創新新聞學須樹立理論自信和學術自信

習近平在“5·17”講話中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自己應該最有發言權。我們要善於提煉屬於中國自己的“標識性概念”,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要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新聞學要實現理論創新,就需要有充分的理論自信和學術自信,要敢於立足時代前沿,發出自己的聲音,要增強自信,要善於總結和提煉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創造,要相信我國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科學的理論。我國新聞學者對當代新聞理論問題的認識和研究能力並不差,對改革開放背景下和新媒體環境下傳媒業改革發展的走向、趨勢及戰略的認知和把握能力並不落后。總之,我們要有學術定力和理論底氣,既不要妄自菲薄,小看自己,更不要自我貶損,自損內功。

當然,我們也不能妄自尊大、目中無人,更不能自說自話,甚至避諱問題,掩飾矛盾。要看到我國新聞學就自身來說,學科體系還有待完善,研究內容還需要擴充,研究方法尚需更加科學。而在國際領域,我們的話語權還很不足,傳播力還存在明顯差距,影響力也還十分有限,要提升國際性,要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在世界學術之林中佔有一席之地,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這就需要我們在立足中國國情,弘揚自身傳統的基礎上,主動立於時代前沿,匯入國際潮流,構建國際話語權,提升國際影響力,要努力在國際學術平台上展示自信,發出聲音,表達立場。

三、“發展”新聞學是歷史的使命

發展新聞學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時代給予我們的責任。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時期,我們需要本著“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創新發展中國新聞學,尤其是要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學科體系、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以推動我國新聞學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

(一)堅持“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

習近平在“5·17”講話中提出的“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是我們當前發展新聞學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所謂“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即要在繼承以往我國新聞工作自身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來實現新聞學的新發展。我們要知道我國新聞學是從哪裡來的﹔社會主義新聞學是怎麼形成和發展的﹔有哪些傳統和經驗,有哪些問題和教訓﹔弄清哪些是應該堅持和傳承的,哪些是需要變革和更新的。

我國新聞學雖然緣起於西方新聞學,但融入了許多自己的文化和傳統。例如作為我國近代新聞學啟蒙者的梁啟超,他提出的“辦報有益於國事”“喉舌論”,以及他所概括的“向導國民”“監督政府”的報紙兩大功能,就融入了我國知識分子心懷家國天下,辦報為國為民的思想情懷。而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對黨報的性質功能、指導方針、工作原則等一系列理論成果,如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全黨辦報群眾辦報、堅持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報道新聞,等等,都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內容。對這些傳統和理論我們不能任意無視,更不能隨意顛覆,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辟創新發展之路。要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新媒體環境中,在新的使命和任務面前,哪些東西應該繼承,哪些東西需要創新,哪些東西必須發展。

總之,我們要不忘本來,繼承傳統,堅守使命,創新發展,要使我們的新聞學理論能夠解決在新時代、新環境特別是新媒體條件下,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所面臨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更好地為傳媒改革、學科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所謂“借鑒外來”,就是要在借鑒的過程中發展,即要在學習借鑒國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的過程中來實現我國新聞的學科發展。

我們強調中國特色,並不是拒絕外來的東西,學習借鑒國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是我們始終堅持的原則和理念。在新聞學研究中,我們同樣需要堅持這一原則。我們需要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各種人文社會科學原理及方法,特別是外國新聞學理論的原理和方法,以此來拓展我國新聞學的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地位。

我們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要注意弄清西方新聞學中哪些是值得我們吸收和借鑒的有益的東西,哪些是不符合我國國情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沒有益處的東西,哪些又是完全體現和代表西方國家特有價值觀的東西。在介紹和闡釋這些理論觀點的時候,要注意按照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分析與論証其形成背景、理論內涵、應用價值及歷史局限,真正做到“學有所值”“為我所用”。

不可否認,在西方新聞學中有許多是反映新聞專業品質、體現新聞專業理念和闡述新聞傳播一般原理和規律的東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例如新聞價值理論、客觀報道理論、新聞自由理論、社會責任理論、新聞倫理理論和新聞法制理論等。我們承認這些理論有其專業性、合理性,但是在借鑒這些理論的時候,需要唯物地、辯証地、歷史地加以分析和闡釋。

有些西方新聞理論則是完全不符合我國國情和價值觀的,需要我們認清其實質及危害。例如“無冕之王”“第四種權力”“媒體獨立”等。總結歷史的經驗,面對當前的現實,按照我們的理解,“無冕之王”“第四種權力”“媒體獨立”等,在當今世界上和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國家的媒體都會或明或暗,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來自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政治集團和經濟勢力的影響。以西方國家為例,許多與媒體相關聯事件的背后都有資本和政府的影子。在這種情況下,要做“無冕之王”,要成為“第四種權力”,要實現“媒體獨立”其實是不可能的。

“面向未來”,就是要在前行的進程中,面向未來發展新聞學,即要在不斷前行的進程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創新,謀求發展。應該說,開闊視野,面向未來,是發展新聞學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們尤其需要弄清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面臨著怎樣的新形勢,體現出怎樣的新特點,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我們需要准確把握新聞學的未來走向,知道在面臨新時代、新使命、新任務的背景下,在面對新媒體、全媒體和融媒體的條件下,我國新聞學如何實現創新與發展,如何滿足時代、社會和人民的需要。例如如何強化意識形態責任,如何筑牢思想輿論陣地,如何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使命,如何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等等。

(二)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學科體系

我國新聞學要保衛,要創新,更要發展,而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學科體系、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

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聞學的誕生。迄今,我國新聞學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其間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傳統新聞學。它是指20世紀初期開始,我國最早的報人和新聞學者學習借鑒西方新聞學所創立的新聞學,主要反映的是那一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規律的認知與理論概括。

二是社會主義新聞學。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及其廣大新聞工作者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性質特征、工作原則及活動規律的認知與理論總結。其中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這一特定環境中共產黨和人民政權領導下的新聞工作性質特征、工作原則及活動規律的認知與理論概括。

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它是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及其廣大新聞工作者對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性質特征、工作原則和活動規律的認知與理論概括。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后,當前我們所要建構的新時代的中國特色新聞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應該包括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它要是“中國”的,即它要立足中國大地,面向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二是它要是“社會主義”的,即它要能夠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所面對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要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服務。總之,它要以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實際為觀察和研究的起點,要能夠科學總結和准確表述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歷史經驗和傳統、工作方針和原則、活動規律和原理,要能夠提出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

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它也要吸納國外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新聞學理論中的科學成果,要在此基礎上構建成體系的新聞學學科理論和概念,要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聞學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總結、積累和探索,今天我們已經具備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基本條件:社會環境寬鬆有序、專業基礎豐厚扎實、理論創新充滿活力。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工作,就新聞輿論、宣傳思想和網絡傳播等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提供了空前豐富的理論資源,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難得機遇。

在此條件下,我們應該有高度的理論自信和學術自信,要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構建起能夠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反映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基本經驗,既具有學術和理論價值,又富有實踐和現實意義,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帶有普遍意義,同時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學科體系、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為豐富發展中國新聞學作出我們的貢獻。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成果,項目號:14@ZHO39)

注 釋:

①參見201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文中其余相關引文均出自201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

②參見2017年第9期《新聞記者》。

參考文獻:

[1]唐遠清.對“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兼論新聞學學科體系建構和學科發展[D].中國人民大學,2006.

[2]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J].現代傳播,2007(1).

[3]郜書鍇.走入黃昏的中國新聞學:30年中國新聞學的回望與反思[J].現代傳播,2009(3).

[4]鄭保衛.邁向輝煌的中國新聞學:與郜書鍇同志商榷[J].現代傳播,2009(6).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大學特聘君武榮譽教授、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兼新聞出版學科召集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