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期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作品賞析【3】

劉保全
2018年03月29日10:13 |
小字號

一篇思想新、溫度高、品質優的新聞精品

——評文字通訊特別獎《弄潮兒向濤頭立——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系列活動紀實》一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新聞工作者提出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是檢驗新聞作品的重要指標。採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永遠是黨的新聞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榮獲第27屆文字通訊特別獎的《弄潮兒向濤頭立——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系列活動紀實》(以下簡稱《紀實》)一文,正是這樣一篇新聞精品。從新聞採寫上來看,它有以下三個特色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

一、主題重大,內涵深遠

誰擁有重大、深刻的新聞主題,敘述內容又簡潔鮮明,誰就會在同等條件下首先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就會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新聞的“內涵深遠”,要求主題多角度、全方位地對新聞事件進行科學的分析,報道新聞事態。這篇通訊緊扣“習主席的G20杭州時間”,詳實記錄了習主席在杭州80多個小時裡密集主持會議、發表演講、會晤外賓的精彩時刻,展現了習主席為峰會作出的貢獻,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峰會的肯定和對習主席的好評。這樣的新聞主題無疑是重大的。

通訊以大國外交、峰會成果、領導人風採為邏輯線索,圍繞主題,遴選習主席峰會期間的精妙引語、細節、場景,穿插過去3年習主席出席重大外交活動時發表的精辟觀點,展現了習主席在國際舞台倡導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這樣的新聞內涵是極其深遠的。

基於上述特色,通訊刊發后,被國內外媒體廣泛採用。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對該文是這樣介紹的:央視《新聞聯播》欄目口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189家國內報紙在重要版面刊登,成為佔據中央和地方媒體頭條的“鎮版之作”。新華網、人民網、網易、新浪、鳳凰網、中國網等200多家網站在顯要位置轉載,在手機端形成了“刷屏之效”的強大輿論場。可見,報道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二、語言生動,文採飛揚

語言之於記者,如兵刃之於武士,羽翼之於飛鳥。語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和載體,是決定文章水准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筆者看來,記者是吃文字這碗飯的,理應具備駕馭語言的高超本領。同樣的事件,同樣的選材,甚至同樣的結構,要想寫出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作品,就該選擇那些既耳目一新又恰如其分的詞語。新聞的“新”,不僅指事件新、成就新、經驗新,也應包括語言新。“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新鮮、活潑、生動、形象的語言,是一篇優秀通訊必具有的品格。《紀實》一文中寫道:

初秋九月,錢江潮起。世界的目光聚焦“G20杭州時間”。

總攬風雲、運籌經緯,中國主張世界回響,大國外交結下金秋碩果。

最憶是杭州。

月色如水、波光瀲灩。習近平主席邀請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貴賓們登上畫舫,泛舟西湖。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領導者們同船共渡,暢敘未來。

4日下午3時,錢塘江畔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如揚帆待航的巨輪。習近平主席在這裡迎接出席峰會的外方代表團團長,同他們一一握手,互致問候,集體合影留念。

風雨同舟、兼濟天下,中國主動作為踐諾守信,彰顯大國責任與擔當。

這是和衷共濟的大國擔當,是兼濟天下的世界情懷。

真金不怕火煉,患難更見真情。伙伴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在於順境中共襄盛舉,更在於逆境時攜手前行。

沉穩睿智、真誠親和,中國領導人展現大國風范,贏得世界尊重。

“山站在那兒,高入雲中,水在他的腳下,隨風飄蕩,好像請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動。”

4日晚,杭州西子賓館漪園宴會廳,燈光熠熠生輝,賓朋談笑晏晏。習近平主席致辭時,列舉了泰戈爾游覽西湖時寫下的詩句。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猶如錢江潮起,奔涌向前。

“弄潮兒向濤頭立。”中國,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作者用抒情詩一般的語言,用影視藝術的敘述手法,將習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會上的所有活動,描寫得如歌如泣,文採飛揚,讓人讀起來大氣磅礡、朗朗上口、鏗鏘悅耳、興味盎然、回味無窮。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宣傳工作所要求的“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三、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什麼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詞。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對新聞記者來說,創作一篇好的新聞作品,需要什麼樣的“工匠精神”呢?那就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耐心專注、持之以恆、專業敬業。

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是這樣介紹此文的:它是新華社精心策劃、精心組織、獨家採寫的《習主席G20杭州時間》的深度報道。主創人員有秦杰、霍小光、李忠發、熊爭艷等人。文中運用數據15處﹔涉及人員21人﹔使用直接引語22處,間接引語3處﹔全文5525個字,101個自然段落。可見報道的結構是多麼復雜。沒有精心雕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採寫出如此思想新、溫度高、品質優的新聞精品來的。它榮獲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特別獎順理成章、實至名歸。

參考文獻:

[1]查爾斯·A.格拉米奇.美國名記者談採訪工作經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1:64.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