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2期

媒介報道技術熱的成因與反思

孟慶波
2018年03月29日16:04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對傳播的影響力更為廣泛和深刻。傳統媒體在大型報道中開始利用新技術輔助報道,新技術成為近幾年大型報道中的熱點話題。技術迷思和技術審美是兩個推動媒介報道技術熱的重要因素,而技術本身也有傾向性,大眾和媒體人對報道技術也有認識誤區,這就要求媒體人正確認識報道技術與報道內容的關系,使技術正確地服務於內容,使媒介返回其本質和基礎。

【關鍵詞】媒介格局﹔技術熱﹔技術審美﹔技術迷思﹔技術反思

一、技術重塑媒介格局與媒介報道技術熱現象

新媒體時代,新的媒介技術改變了傳統新聞的呈現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新聞的閱讀收視方式和新聞的採編生產方式,某種程度上重塑了新聞理念和媒介格局。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媒介新技術賦予普通人新聞的採集和發布權力,這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壟斷,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嚴峻挑戰。傳統媒體為了鞏固其傳統業務,積極利用新技術進行新聞採集和傳播,以滿足受眾的參與感、體驗感和互動需求。

(一)技術形式熱:以2016年VR技術熱為例

當代著名的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訊息”的理論,麥氏認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人類理解和思考事物的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訊息”不是媒體傳播出來的具體內容,而是當下人類在傳播信息時所使用的傳播工具,其中包括傳播工具的性質、這種工具帶來的可能性以及引起的社會變革。[1]在新媒體格局下,傳統上主要使用文字符號的報刊和主要運用聲音圖像符號的廣播電視相比,媒介新技術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創新視覺呈現的平台,這些新技術使得“圖像的組合、變異和翻新的可能性極大地提高了”。在當今這個“世界被把握為圖像的時代”,圖像對大眾的吸引力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新媒體時代,大眾的注意力極容易被分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一直在探索吸引大眾注意力的新聞呈現方式,而提供新穎刺激的鏡頭和圖像呈現就是一種努力。近年來,VR技術(虛擬實境)從生活領域進入傳播領域,引起我國傳統新聞媒體的重視,傳統媒體利用VR技術對大眾的吸引力,主動把其嫁接到新聞報道中。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新華社率先在2015年9月3日的“勝利日大閱兵”報道中使用了VR技術,之后在“深圳山體滑坡”等突發性事件中,傳統媒體也紛紛運用VR技術,從而形成一股新聞報道中的“VR熱”現象。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論認為,新的媒介延伸了人的感覺與感官,在利用各種媒介的過程中,人們對空間有了新的感知。在社會急劇變化的今天,人們無暇體驗不同的經驗,不可能直接接觸自身之外的外部空間環境,而各種新媒介技術把人類的感官系統延伸出去,讓人類通過新媒介去接觸外部世界,從而形成新的空間感。例如,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給人最大的體驗感是其“沉浸感”,VR技術將日常新聞視頻視角從40度擴大到120度,這已經達到了觀眾親自在新聞現場感受事件的程度,尤其是在一些現場感特強的新聞事件中,這種“沉浸感”是傳統紙質媒介和視頻媒介無法給予觀眾的。正是這種技術的出現,使媒體認識到利用VR技術進行延伸服務的必要。2016年被認為是我國的“VR元年”,在該年度裡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360度全景拍攝技術和航拍技術被各類型媒體用於新聞報道和傳播中。這些新的技術形式給觀眾帶來嶄新視覺體驗的同時,也開創了媒體報道的新形式。在這種背景下,各類型媒體都在採用VR的技術形式,央視在2017年就打造了一場史無前例的VR春晚。春晚團隊在演員入口、演員化妝間以及演員過道等關鍵位置安放了四台全景式攝像機。與此同時,在桂林、哈爾濱、上海等多個地方進行了VR全景視頻的輸入、錄制與分發。在央視影音、央視綜藝春晚和央視資訊3個APP終端,以VR的形式把節目內容展示給觀眾。在這種VR技術全覆蓋的收視場域,觀眾被新技術帶來的刺激所包圍和吸引,而通過這些技術呈現出的信息反而退而居其次。

(二)技術話題熱:以全國“兩會”報道技術為例

傳播媒介偏向理論的提出者哈羅德·英尼斯認為,任何媒介都具有時間或空間上的偏向性,偏向時間的媒介技術可控制時間(歷史)跨度,而偏向空間的媒介技術則可控制空間(地域)跨度。該理論認為媒介的時間或空間偏向性主要來自於媒介技術,媒介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媒介的偏向性發生變化。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技術的不斷創新,信息傳播的模式也隨之不斷改變。在這種傳播技術不斷更新的背景下,各類型媒體發布信息的通道和內容形態都在變化,因為傳統媒體單一的、單向的信息傳播模式已經很難滿足新媒體時代的受眾需求。拓展傳播渠道、實現媒介融合發展,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報道發展的必然方向。在當代中國,能夠全面調動傳統媒體、新媒體參與的事件一般包括突發性自然或人為災害、牽涉各階層利益的大型會議或決策等,在這些場域中,媒體會利用盡可能新的傳播技術和理念參與事件的報道、對話和互動,從而實現其媒介功能。而在這樣的場域中,新的媒介報道技術也隨之成為熱點,在我國,全國“兩會”就是新媒介技術全面亮相和PK的最佳場合。

媒介融合的傳播手段近年來開始出現在全國“兩會”報道上,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這種融合開始大量出現,而在2017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媒介融合手段開始走向完善和成熟。隨著媒介融合技術的快速發展,2017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出現了很多引人注目的媒介融合產物,不同形式的媒介融合作品讓全國“兩會”報道多了一些趣味和新意,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很多H5作品借助朋友圈,實現了其“病毒式傳播”的目標。其中,《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的H5作品《兩會喊你加入群聊》不時進入大眾的視線,該作品通過微信朋友圈、發紅包等方式把大眾拉進兩會的話題中來。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光明網打造的全媒體報道單兵設備——“鋼鐵俠”多信道直播雲台成為本次兩會報道最吸引人的媒介融合產品。“鋼鐵俠”多信道直播雲台可以同時為16家平台提供高達3K畫幅、4M碼流的視頻和VR信號,觀眾無須安裝任何軟件,即可通過手機裸眼觀看高清VR直播。同時,通過光明網獨有的多平台雲適配技術,網友使用微博、微信等熱門社交平台也可方便快捷地觀看、分享、參與VR直播互動。[2]這些媒介融合技術在拓展了傳統媒體的報道和傳播能力之外,本身也成為熱點話題,這些新興技術把大眾的視線吸引到媒介技術的發展上來,從而使媒介報道技術本身成為一個熱點。

二、媒介報道技術熱的動因分析

(一)技術迷思

“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北美媒介環境學的代表性人物保羅·萊文森認為,媒介的時間或空間偏向性能不完全由媒介的既有特征決定,人類往往會將社會規則強加於媒介之上,而使媒介表現出不同的偏向結果。移動互聯網時代,媒介報道技術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由技術決定的。媒介技術的日益進步,打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使信息接收者感覺自己與事件或他者的距離縮短,感覺真正生活在“地球村”。不同類型的信息接收者被媒介報道新技術連接在一起,人們在這些報道新技術的感官刺激下,感覺自己和他人正在共同見証著歷史。這正如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說的,人類被“重新部落化”,每個人通過這種報道技術進入了“群眾的時代”。這些技術激發了大眾參與公共活動的熱情,大眾通過電視、網絡屏幕,關注突發事件的進展,就如同事件發生在身邊一樣,隨時隨地與事件經歷者“同呼吸,共命運”。媒介報道新技術對時空界限的消除,使大眾更為多樣化地認知世界。在報道新技術帶給大眾多樣化體驗的同時,大眾也對這些新技術產生了信賴,從而在接收信息的方式上對新技術產生依賴,並期待有更新的技術出現,進入一種“技術迷思”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媒介和大眾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媒介在不斷更新報道技術,大眾在享受報道新技術帶來的新鮮體驗的同時,也用收視率、點擊率、關注率等回應著媒介報道技術的努力。

媒介報道技術的“迷思”可從多個方面進行理解。首先,傳統媒體的傳播觀大多還停留在“受眾時代”,即受眾被動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擁有了選擇的主動權,他們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使用者,受眾變成了用戶,而用戶最大的特征就是其體驗感受。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必須實現從“受眾時代”向“用戶時代”的過渡,必須注重信息接收者即用戶的體驗、參與和互動,因為這些用戶是媒介所報道內容的主動使用者和體驗者。VR技術滿足了觀眾的“沉浸感”,兩會上的H5產品滿足了大眾的“參與感”,“鋼鐵俠”多信道直播雲台讓觀眾全景式參與到會議中來,傳統媒體的報道技術通過滿足觀眾來贏得市場。其次,媒介報道技術的更新,在不斷地解放著用戶的時空局限,給用戶帶來一種虛擬的現實感,使用戶對不斷創新的報道技術產生迷戀。正如馬爾庫塞所說:“技術的進步擴展到整個統治和協調制度,創造出種種生活(和權力)形式,這些生活形式似乎調和著反對這一制度的各種勢力,並擊敗和拒斥以擺脫勞役和統治、獲得自由的歷史前景的名義而提出的所有抗議。”[3]因此,技術的政治和經濟邏輯成為理解媒介報道技術熱的一個重要入口。

(二)媒介報道技術的審美沖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媒介傳播力和媒介影響力空前強大。現代媒介對大眾生活的影響,從物質方面延展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科技、傳媒與藝術開始深度融合,現代傳媒成為一個綜合的社會系統,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多個方面。在新媒介技術的影響下,大眾對藝術的審美,也由側重思想內涵轉向注重形式和技巧。藝術在與媒介結合的過程中,出現了藝術過度趨附於媒介的現象,也即藝術對於媒介的無原則投靠,同時媒介對藝術也進行著破壞性的改造,以滿足媒介的傳播目標,這就是所謂的媒介“技術審美”。而“現代技術審美奉行‘自娛以娛人’的功能模式,堅守的是‘娛樂至上’的文化理念,用草根性視聽快感實現消費意識形態的價值表達”。[4]近年來,媒介報道新技術之所以火熱,正是因為媒體想借助報道新技術的“視聽快感實現消費意識形態的價值表達”。而這種注重“視聽快感”的媒介報道技術又激活了傳媒時代的大眾文化需求,為大眾創造了多層次的媒介信息消費需求,實現了大眾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和大眾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以VR技術、H5作品、微信直播等為代表的媒介報道新技術,給觀眾帶來新聞體驗的同時,也使視覺藝術與日常生活實現了“零距離”接觸,這樣就消解了藝術的神秘感和神聖感,提升了普通人生活的審美質量。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首次推出“全景掃描”,用實時、獨特的全景式手機拍攝了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外景的恢宏畫面,給讀者和觀眾全新的視覺審美感受。《新華每日電訊》在全國“兩會”上創新性地採用了整體圖片的排版方式,將提前制作好的精美大圖直接安排上版,同時在頁面的顯著位置利用二維碼技術引導讀者通過掃碼收聽會議中代表委員們的討論原聲,同時也滿足了受眾的視覺審美和聽覺審美訴求。近幾年,傳統媒體從新聞採集到編輯流程,從新聞呈現到生產模式,都把新的媒介技術融入媒體報道傳播系統的每一個環節,在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著他們的審美需求,實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正如有研究者所說:“從審美主體身份角色的建構意義上看,技術為審美主體開拓了新的審美向度,為其成為審美創造者提供了新的可能,為人類審美地把握世界增添了新的充滿活力的方式,從而展示了一種技術影響下的超越性的文化進步。”[5]

三、技術的限制與迷惑:對技術熱的反思

萊文森提出了媒介進化理論,該理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在媒介的進化進程中,人類的理性能夠有效解決媒介發展中的問題以及媒介自身的不足,使媒介新技術越來越完善和人性化。在媒介報道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媒體正在不斷迎接新媒體的挑戰,積極利用新技術拓展其報道,受眾也在積極回應著這些新的信息傳播手段,享受著更為豐富、立體和形象的信息呈現模式。但是,任何新技術都有兩面性,媒介報道新技術也不例外。

(一)認識到媒介技術的傾向性

“每一種工具裡都嵌入了意識形態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種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種方式構建世界的傾向,或者說它給一種事物賦予了更高價值的傾向﹔也就是放大一種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過其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傾向”。[6]媒介報道技術同樣不是“中性的”,它們是有傾向性的,這些傾向性決定了媒介的關注點和發展走向,從而也間接影響了媒介的性質和功能。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報道技術注重的是盡可能多的人的消費體驗,因此表現出明顯的草根傾向,這與傳統媒體多年的精英傾向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前火熱的報道新技術,吸引的大多是草根階層,這些技術滿足了草根階層的審美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讓他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娛樂福利。但是,從更為長遠和更為本質的角度看,從維護媒介文化的多樣性和有機性考慮,草根傾向的媒介報道新技術應與精英傾向的傳統報道方式協調共存,相互補充,從而使媒介的功能得以實現。媒介報道新技術還有多個層面的傾向,媒體人必須正視這些傾向,及時糾正違背媒介本質的技術傾向。

(二)走出迷惑,重新調整媒介技術與媒介價值的次序

媒介報道新技術不僅僅是把新技術嫁接到傳統媒體上,其實更是用新媒體思維對傳統媒體的改造,也可以說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普遍處於技術焦慮和發展焦慮中,因此,對新技術存在一種膜拜的心態。當行業內的新技術開始被社會接納后,媒體普遍陷入技術熱中,這給大眾帶來一種假象,好像新技術才是媒介的出路和歸宿,從而踏入技術決定論的認識誤區。媒介環境學的先驅和代表人物雅克·艾呂爾認為:“用技術手段及其價值來取代批判性的道德話語的精神狀態。技術先進的社會裡固有的進程造成了追求效率的社會價值。(但是)一旦賦予技術問題優先考慮的地位,我們就失去了價值論的問題的視野,最終就會考慮純技術性的問題。”[7]在媒介報道更加注重技術創新的當下,媒體人必須認清新技術的地位和作用,即新技術是服務於報道的,它本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媒介報道應該依靠內容吸引受眾、留住受眾和拓展受眾,依靠新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傳播,協調好技術和內容的關系,讓媒介回歸傳播,而不是被技術壟斷。

四、結語

傳統媒體在媒介新格局時代對報道新技術的大范圍使用,可以說是一種積極的嘗試,是媒介融合發展在傳統媒體上的實踐。而我們需要繼續思考的是,這些報道新技術到底是真正為受眾著想還是媒體在自娛自樂?豐富的媒介報道新技術本質上是報道內容的提升還是吸引觀眾眼球的噱頭?媒介的融合發展必須堅持技術與內容同等重要的理念,正確認識技術的功用,積極利用媒介報道新技術的多元優勢,擴大傳統媒體在內容報道上的影響力、傳播力和競爭力,使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找到自己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66.

[2]劉煉.光明網“鋼鐵俠”多信道直播雲台亮相[N].光明日報,2017-03-03.

[3]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4]歐陽友權.新媒體的技術審美與視覺消費[J].中州學刊,2013(2).

[5]付麗.試析新媒介技術影響下的審美嬗變[J].自然辯証法研究,2008(11).

[6]尼爾·波茲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

[7]林文剛.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6.

(作者為青島農業大學講師,碩士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