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時代非遺紀錄片創作與傳播探析
——以系列紀錄片《宜賓非遺》為例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民族精神與情感的有效載體,代表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社會文化發展的核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關系到中華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是當前亟需進行的一項重要文化工程。通過紀錄片載體,使部分面臨消亡危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和記載,是廣電人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本文以系列紀錄片《宜賓非遺》為例,探析在移動互聯時代非遺紀錄片的價值、創作與傳播。
關鍵詞:移動互聯時代﹔非遺紀錄片﹔創作﹔傳播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2-0010-03
五千年中華文明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形態的“有形”文化遺產,如文物、典籍﹔又有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人類的“活態靈魂”,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和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精湛的技藝,獨特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精神蘊涵和具有歷史參考價值的民間藝術。傳承、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政治、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系列紀錄片《宜賓非遺》展示了宜賓深厚的歷史文化,包括《苗族花山節》《宜賓面塑》《大壩高裝》《四川苗族蠟染》《苗族刺繡》《宜賓小彩龍》《女子踩橋》《李庄草龍》等8個非遺項目,涉及傳統手工技藝、民間習俗和民族節慶等非遺項目。
《宜賓非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生動展示了鮮活的非遺精彩和魅力,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2016年榮獲第十一屆“記錄·中國”創優評析社會類三等獎﹔獲2015-2016年度四川廣播電視節目獎(紀錄片)優秀獎。
當今,在移動互聯時代,攝制非遺紀錄片對非遺項目記錄、保護與傳承有什麼價值和意義?非遺紀錄片的創作有何特點?怎樣傳播非遺紀錄片使其擴大社會影響力?在此,筆者以8集系列紀錄片《宜賓非遺》為例,對移動互聯時代的非遺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作些初淺探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價值
面對經濟全球化大潮,非遺保護和傳承面臨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非遺面臨瀕危,如不及時保護搶救,即將消失。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紀錄片本身與歷史的傳承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既是傳播信息的影像又是歷史的檔案資料。當今快節奏生活,視覺與聽覺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不僅可以呈現傳統文化遺產,還可呈現流動生活。紀錄片通過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描述,從而實現民族生存意義和民俗文化發展的有機統一。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除了傳統的活態傳承,還可以借助現代傳媒和傳播手段開展內涵更豐富,意義更深遠的傳承。
紀錄片運用高科技手段,以全新的方式記錄非遺,立足於各類非遺地域性與民族性特征,充分運用包括同期聲、解說、視頻、圖片、歌曲等,實現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並以影像播放方式,再次呈現非遺,與單純的文字、圖片、錄音記載相比,紀錄片更直觀、更形象、更真實,為后人留下寶貴鮮活的資料。通過媒體廣泛傳播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非遺,使非遺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自己的特性,而真善美是非遺紀錄片首先要遵循的藝術原則。“真”是藝術得以存在的前提,“善”是藝術符合當時當地准則的表現,是藝術被發展延續的條件,“美”是在“真”與“善”的基礎上,經過創作者藝術手段修飾產生的結果,給觀眾帶來歷史的震撼與藝術的享受。真善美,三者既獨立又關聯,是相互統一的一體。因此拍攝非遺保護項目,不僅要拍攝真實性,也要展示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
作為一部成功的非遺紀錄片,要充分體現紀錄片的內在價值。其中包含策劃立意、素材取舍、燈光運用、鏡頭設計、音樂選取、后期剪輯等等。通過這些手段很好地傳達非遺紀錄片所表達的主旨,拓展紀錄片深度,豐富其內在價值。
(一)調研:非遺紀錄片創作基礎
紀錄片創作不等同於影視劇創作,其藝術性必須建立在真實性基礎之上,要求創作者對所記錄對象要有客觀全面的認識。創作者要有嚴謹負責的態度,深入非遺所在地,與傳承人進行充分交流,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能偏離真實、客觀的軌道。所以,實地考察是調研的重要階段,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為原則,是非遺紀錄片創作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流程。
非遺紀錄片的創作要基於對該項目充分了解,必須對所記錄的非遺負責,應盡量保証講述的真實性,還事物以本來面貌。隻有建立在真實性基礎上,非遺紀錄片才能為當代人及子孫后代留下保護和傳承的重要依據。
1.重視對拍攝項目的認識與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為保護我國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遺紀錄片創作的基礎,首先要對拍攝項目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翻閱書刊、查找網絡和訪問專業人士的基礎上,拍攝前必須進行實地考察調查研究,充分了解非遺,並與項目傳承者進行深度溝通,才能獲得准確的第一手資料。如在拍攝《宜賓非遺》之前,攝制人員在相關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的基礎上,多次到非遺所在地宜賓縣、翠屏區、筠連、珙縣、屏山、興文縣等地進行前期調研,了解相關地域情況、歷史淵源、傳承文化的基本內容以及傳承譜系。隨后深入拜訪項目傳承人,幾經交流,最后擬定採訪拍攝提綱。
2.重視與傳承人的溝通與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離不開人的文化,所以對傳承人的採訪至關重要。拍攝前對傳承人進行深入了解非常必要,拍攝者盡可能和傳承者成為熟人,消除其對鏡頭的陌生感和戒備心。拍攝時盡可能自然、接近真實,傳承人才能講出真實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