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2期

互聯網群體傳播視域下短視頻的政治傳播路徑

魏  明,趙宇翔
2018年03月29日10:3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十九大期間,短視頻成為政治傳播的新熱潮,各大媒體紛紛在短視頻領域展開輿論布局。在互聯網群體傳播的語境下,主流媒體必須轉變思路,在理念上遵從互聯網思維的指導,轉變話語模式,由宣傳走向傳播,實現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的交匯融合,對抽象概念進行符號化敘事,並借助科技手段彌補受眾在場感的缺失。

關鍵詞:短視頻﹔互聯網群體傳播﹔政治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2-0031-02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后,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機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政治傳播的新路徑,依托於互聯網而迅速發展的短視頻成為“新寵”,各大媒體前赴后繼的在短視頻領域展開話語布局,如人民日報推出的《十九大聊天指南》《十九大開講啦》等短視頻產品,在互聯網中掀起轉發熱潮。立足於近年來短視頻在政治傳播領域中的實踐,本文從制作理念、話語模式、視頻技術等三個層次進行探討。

一、制作理念:立足於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是近幾年最為火熱的詞匯之一,它與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所強調的工業化思維一樣,屬於社會轉型時期的一種價值觀形態。工業思維反映在生產領域意味著流水線、大規模、復制化生產,互聯網思維則代表著這個時代的新的生產方式。

我國學者黃升民認為,雖然業界對於這個概念眾說紛紜,但是最基本的核心要素是相通的,即“在資源上以豐裕替代稀缺,在傳播行為上以互動替代單向,在傳播渠道上以平台替代管道”[1]。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周文彰則將其核心總結為“重視互聯網、適應互聯網、利用互聯網”三個層次[2]。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理解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其本質就是如何看待互聯網在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誠如我國學者隋岩所言,“我們俯仰生息的這個社會已不知不覺地進入到了群體傳播時代。”[3]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導致信息的豐盛,以及互聯網平台為信息的自在傳播提供了絕佳的“物理空間場”,這一切使得“受眾”不再是“魔彈論”(魔彈論是指傳播效果研究的第一個階段,又稱“皮下注射理論”,強調傳播媒介的強大影響力,它對受眾能夠產生即時、迅速的反應,就像子彈集中了身體一樣)時期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也成為了信息生產者和信息傳播者,媒介的賦權使其一躍而起成為互聯網傳播場域中的中堅力量,主體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參與到整個傳播活動中,實現其社會交往、自我表現、身份認同等需求。

此時,互聯網已然不能僅僅作為工具概念而被理解,在群體傳播的加持之下,互聯網的主體屬性日益凸顯,脫離主體而言的傳播行為,僅僅只是將傳統的大眾傳播遷移至互聯網空間而已,因此,對主體的把握則是這個時代強化傳播效果的必經之路。

正是由於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傳播場域的無邊界性使得信息爆炸成為現實,網民們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則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稀缺資源。因此,在當今社會中,如何獲取網民的注意力是在進行內容生產一開始就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2016年央視推出短視頻《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記錄杭州G20期間總書記的忙碌的工作日常,總書記身份的特殊性使得網民對於與其相關的信息充滿求知欲﹔十九大期間人民網推出《十九大代表怎麼選》《中共黨代會報告如何產生》等系列短視頻,則利用動畫特效等形式形象生動的將這些嚴肅的政治信息表達出來,收獲良好的傳播效果。

此外,互聯網思維中所強調的主體屬性,不僅僅是如上文所言的把網民作為內容生產時“隱含的讀者”,還應將網民視為“潛在的傳播者”。現階段,傳播神話的造就依賴於互聯網群體傳播與人際傳播的合力。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被學者們賦予“低交互”“低反饋”的特性,而當下的互聯網傳播則利用技術有效地解決了交互性與反饋性弱的弊病。例如人民日報和新京報等官媒紛紛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通過后台留言和微博評論、轉發、點贊等形式加強與民眾的溝通,此外大數據用戶描像的使用則更加精准地捕捉和預測民眾的態度和行為。主動親近民眾的姿態、數據的精准定位、創新的互聯網思維都讓國家在新的時代能夠更好地把握民眾的需求,發出民眾真實的聲音。

但是在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受眾與信息生產者之間的溝通渠道被打通,傳統意義上的群體聚合所需的物理空間場的要求被打破,網民們以對於某個事件或某個話題的興趣為紐帶而在網絡平台上實現聚合並進行著信息的交換,“網絡族群”使受眾不再是“孤單的群體”。不僅如此,信息傳播場域中大量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內容使受眾角色也從信息接收者向信息傳播者轉變,轉發行為使信息開始進入社會化傳播機制之中,即信息由互聯網群體傳播場域流向人際傳播場域。

正因為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傳者、受眾、傳播方式等各方面的不確定性帶來了傳播范圍的無限性,從而賦予了信息爆炸式傳播的可能性,這也是傳播過程中的“一次觀看價值”,而人際傳播彌補了互聯網群體傳播中傳者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信息進入社會化傳播機制之后則體現的是“二次分享價值”。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