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建立和完善專業糾錯機制的策略
摘 要:長期以來,避免新聞報道的專業常識失誤一直是媒體的難題。一方面,一些媒體盡管嚴格把關,但在報道個別專業信息時,難免會出現失誤﹔另一方面,在報道出現失誤之后,缺乏專業的補救措施,產生了信息失實的不良影響。究其原因,是媒體缺乏新聞以外的專業糾錯輔助。因此,建立專業的糾錯機制,對於媒體筑牢防線,減少報道失誤,建設強大的專業能力和專業自信,顯得至關重要和十分迫切。
關鍵詞:專業﹔新聞﹔糾錯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2-0039-02
不久前,國內乃至海外一些媒體被兩個新聞“擂”了一下。一個是山東出了一位十四歲的“神童”﹔另一個則是山東出了一個假“神童”。針對同一人物出現兩個互相矛盾的新聞,有評論認為,失誤源於一方媒體缺乏深入調查,更在於把關編輯缺乏新聞專業之外的知識。這一新聞事件無疑給媒體再次敲響了警鐘:專業的糾錯機制不能缺位。
一、媒體的報道失誤時常發生
山東十四歲神童的報道失誤不是個案,而是縮影,若有專業的糾錯機制,就會避免事件的進一步惡化。檢索媒體的報道,類似失誤還存在一些。
案例一:2017年6月中旬,《陽江日報》報道了一條公園引進鸕鹚表演捕魚的趣聞。報道中鸕鹚吞食大錦鯉的畫面,引來網友的批評。
案例二: 2017年6月11日,《南方新聞網》微信公眾號發布《XX7大海水浴場,你的家鄉有嗎》微信報道,將某市一個海灘列入推介。當天就有網友緊急留言:此海灘非海水浴場,切勿誤導!7月9日,這個不允許游客游泳的海灘發生溺水事故,五人遇難!
出現的這些失誤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確實令人深思。
二、報道失誤的成因
媒體在報道中出現失誤,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方面。
(一)造成報道失誤的客觀因素
1.採編人員未充分掌握新興領域的新知識,客觀上增加了報道避錯的難度。在高速發展的新時代,新的領域不斷出現、新生事物層出無窮。伴隨新生領域和新生現象中生發的信息,一方面,有不少本身就欠缺明確定義和解釋,另一方面,信息還存在著變化和不確定性,這就讓編輯常常難以把握,在報道中如不深入了解就容易出錯。
2.採編人員不能適應行業的專業知識不斷變化的新環境,往往以原有的認知面對變化,這也容易造成報道失誤。國家在改革中前行,政策法規、行業管理等不斷更新。眾多的職能機構所涉及的龐大的政策法規信息,還有專業工作知識,難以被記者編輯一一准確掌握。這種原因導致的失誤最為普遍。
在上述案例中,把鸕鹚捕捉錦鯉做成新聞,緣於記者和編輯都對寵物知識缺乏了解。誤把海灘當浴場,明顯就是記者編輯缺乏專業知識,不知道海灘和海水浴場現在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
3.全媒體競爭時代,熱點信息不時出現,而且良莠不齊,甚至存在隱性失誤,採編人員容易被迷惑而造成把關失誤。在這方面,一些失實的報道常常造成不良影響。
(二)造成報道失誤的主觀因素
在辯証法中,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新聞報道中,失誤的內因就是媒體本身的缺陷。
採編隊伍建設的缺陷。採編隊伍專業知識難以覆蓋採訪報道的所有領域,為報道失誤留下缺口。新媒體的進一步發展給媒體從業人員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培養和加強媒體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技能。長久以來,不少主流媒體也注重引入經濟、法律、科技等專業的人才充實採編隊伍。實踐証明,這種做法頗有成效,但是仍然跟不上時代變化的腳步,難以滿足報道面和把關范圍不斷拓展的需要。
採編管理的缺陷。缺乏專業糾錯的制度設計,攔截專業報道失誤的屏障缺失。這主要表現在,一些媒體沒有建立行業專家審核制度或者咨詢制度,涉及行業專業信息的報道沒有專業核准要求,有些媒體甚至缺乏必要的專家溝通渠道。
採編人員個體的缺陷。報道的失誤,大多是從記者採訪中形成。記者缺乏行業知識,加上採訪不深入,很容易造成採集的信息失真。在編輯關口,如果專業知識不足,把關不夠嚴謹,出現失誤報道的機會就會大增。
搶新聞的缺陷。搶新聞是媒體基本能力,意義不言而喻。搶新聞由於注重時效,往往會出現記者採訪不深入、使用信息不完整等情況﹔而編輯為了趕發稿件往往會疏忽審核,最終導致報道失誤[1]。在搶新聞越演越烈的當下,這種情況引起的失誤不在少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