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太行山下,大運河畔,古老的帝都安陽見証了華夏文明幾千年的興衰榮辱。“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從曾經富麗堂皇的殷墟到繁華忙碌的永濟渠,從醞釀智慧的羑裡到韜光養晦的洹上村,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古城安陽褪去了歷史的喧囂,沉澱下來的,不僅有中華文明的痕跡,還有這座城市眾多關於美食的記憶。
4月13日周五晚21:15,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將播出“豫”上老字號特別節目,帶您一起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味古都安陽美食的前世今生。
一碗羊肉鹵,傳承三百年
萬古“文盛館”羊肉鹵,在《滑縣志》中有“東西南北都吃遍,不如萬古羊肉面”的記載。早在清咸豐年間,它就曾是宮廷御用貢品,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字號。
程序繁瑣,用料考究。王洪標守著傳承十一代的羊肉鹵技藝,更堅守著祖先傳下來的祖訓。選兩年偏肥的公羊於凌晨宰殺,能確保其肉鮮質嫩。採用新鮮羊油,將油溫加熱至140度時,用藥料浸泡過的醋烹油,味道的此消彼長就在這一烹中發生逆轉。羊肉中的膻味消失,而醋中的藥料香味逐漸滲出。這醋的使用正是萬古“文盛館”羊肉鹵區別與其它羊肉鹵的特點,這個秘方又藏著一個怎樣的故事呢?4月13日周五晚21:15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豫”上老字號為您講述。
1988年,王洪標和妻子開始了祖傳老字號店鋪的重新開張。三十年來,“文盛館”在安陽已經陸續開了四家店。“文盛館”羊肉鹵也開始使用真空包裝進行保存,在安陽各大超市售賣。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王洪標建立了自己的養殖場,既保証了自家羊肉鹵的選材更加純正無污染,也為當地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契機和力量。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華夏兒女眾志成城、砥礪奮進、春風化雨,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文盛館”羊肉鹵依舊香氣襲人,同時煥發著新的生機。
道口“義興張”,燒雞“飛”全球
清順治十八年,道口鎮的張丙創立了“義興張”鋪號,成為道口義興張燒雞的第一代創始人,至今已歷八代,三百多年。張存有是義興張第八代傳人,他家的燒雞從形態到味覺,具有獨特的防偽標志。“形如元寶,口銜瑞蚨”,義興張的燒雞造型,成了獨一無二的特色招牌。
把糖與水按3:7或4:6的比例,將雞坯全身均勻涂抹。然后放入沿襲百年的老湯之中,把控火候,需要依靠祖傳的訣竅與自己的心得,分毫不差才能做出正宗的義興張燒雞。色香味形,義興張燒雞的燒雞兼而有之。更神奇的是,吃義興張的燒雞無需刀切,隻需提起,輕輕抖動,雞骨和雞肉就會自動分離。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富裕,道口燒雞也已名揚海外。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美食的推廣更是與時俱進,義興張燒雞利用互聯網平台把正宗的道口燒雞送進千家萬戶。
拿起手機,就能吃到燒雞,當傳統美食搭上科技的順風車,一場革命悄然襲來,延續三百多年的道口燒雞,早已跳出了地域的限制,正在迎來嶄新的生命。
傳承百年老字號,回味安陽記憶
“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奔流的大勢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恰恰正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變化最大的四十年。傳統美食煥發新生、新的食材琳琅滿目,更加豐富多樣的美食正像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讓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富足。
百年老字號道口燒雞、羊肉鹵在傳承中熠熠生輝,而安陽人日常生活中的扁粉菜、粉漿飯、炸血糕、三不沾等,這些簡單而又朴實的小吃,充盈著安陽人的生活。世事更迭,口味卻一直未曾改變。每一道美食都有一段故事,每一道美食都是一本歷史。4月13日周五晚21:15,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探尋安陽記憶,品味舌尖上的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