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2期

智庫化轉型:主流媒體突圍發展新路徑

——以光明日報智庫建設為例

2018年04月13日14:3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從一塊專版到一個矩陣,光明日報開辟智庫報道、智庫研究的專門性陣地,以定期推出的報道、文章、研究成果助力智庫建設,構建智庫研究、成果發布的專業性平台﹔以品牌活動、課題研究等強化智庫功能,通盤設計、整合資源,舉全社之力打造高端媒體智庫﹔以智庫建設撬動報紙質量提升、報社轉型發展,以智庫特有的問題意識、現實觀照,為媒體事業注入更強驅動。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為提升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鍛造“黃金外腦”,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廣開建言門徑,為增強國家軟實力、國際話語權培植有生力量,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是一項凝聚民智民心、影響廣泛深遠的重大戰略。

  近年來,在熱動全國的智庫浪潮中,媒體不僅作為觀察者、記錄者、報道者發揮積極作用,也逐步涉足智庫建設領域,成為新型智庫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新型媒體智庫,在中國智庫整體陣容之中贏得特殊關注。

  作為一張以知識性、學術性見長的中央黨報、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敏銳把握時代特征,率先投身智庫建設與研究領域,逐步明確“智庫化辦報”思路,並不斷向縱深推進。尤其是近3年來,以“光明智庫”為品牌的新型高端媒體智庫建設取得了實際進展,積累了初步經驗,也觸動了光明日報對於如何實現智庫建設與媒體核心競爭力相互促動、雙向提升的深入思考,為報業集團的整體發展提供了戰略方向,開辟了創新路徑。

  價值體認:在回應時代訴求、擔當固有職責的語境中,認識媒體智庫化建設的可行性、重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就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智庫建設與新聞傳播的作用被置於一處突出強調,說明了兩者之間緊密結合、互為促進的有機關系。

  智庫與媒體之間,不是鬆散、外在的單向度關系,不是偶發性、短時性、淺表化的合作,而是長期性、可持續、深度化的融合與依存。對這種雙向關系的洞察與把握,是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開啟智庫化建設的思想前提。

  媒體“智庫化轉型”,是應對媒體自身發展“時代之問”、信息化浪潮沖擊的有力回應與理性選擇。在媒體生態正被互聯網、信息化迅猛改變,被大數據、人工智能劇烈沖擊的今天,傳播渠道日漸多元,技術手段更新迭代,媒介融合不斷深化,傳統媒體構建現代傳播能力的努力已取得顯著成效。當信息與思想傳播的軌道不斷拓寬、新型媒體的“軀干與四肢”更加茁壯之后,軌道上飛馳的列車、軀干所支撐的“頭腦”也必須有足夠的速度與質量,才能實現真正的融合發展,做到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而這個“列車”與“頭腦”,要靠優質的內容創新能力與思想產出水平賦形。當智庫化建設作為理念貫穿於主流媒體的發展戰略中,以咨政啟民為核心指向的智庫功能的發揮,就有望激活媒體在內容生產方面的深厚積累,使其核心功能從“講好故事、傳遞信息”,延伸至思想挖掘、戰略研判、方案供給、價值傳遞﹔有望以現實導向、問題意識、思想深度,重塑和提振傳統媒體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媒體型智庫是完善智庫體系、豐富智庫生態、拓展智庫傳播渠道、托舉智庫整體發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支持中央重點新聞媒體先行開展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同時鼓勵智庫運用大眾媒體等多種方式,傳播主流思想價值,集聚社會正能量。這裡實質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媒體建設智庫機構有其天然優勢:作為智庫母體的媒體擁有貫通體制內外的信息渠道,與決策的接近性、對政策的敏銳度相對高,智庫研究的靶向性、時效性、精准性較有保障﹔媒體擁有廣泛的社會資源、較強的資源凝聚能力,能夠根據研究課題快速組建優質研究團隊﹔媒體特有的公信力、號召力,可以較好地轉化為智庫產品的影響力、引導力。二是媒體型智庫異軍突起所引發的“鯰魚效應”,勢必激發其他智庫增強自身傳播效能、發揮正向輿論引導力的積極性與行動力,從而整體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健康發展。

  實踐推進:從一塊專版到一個矩陣,光明日報“智庫化建設”穩步拓展、特色凸顯

  在全國主流媒體中,光明日報較早關注智庫,這既源自其對學術動向的敏銳判斷,也是對黨和政府加強決策咨詢機制建設的准確體察。

  光明日報的智庫化建設,大致經歷了循序漸進的“三步走”。

  第一步,開辟智庫報道、智庫研究的專門性陣地,以定期推出的報道、文章、研究成果助力智庫建設

  2014年12月25日,光明日報在全國主流媒體中率先創辦理論周刊《智庫》版。創刊號得到了智庫界的高度重視。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撰寫代發刊詞,中央黨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代表性智庫負責人書寫寄語。3年多來,《智庫》版已推出160期左右,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已成為各界仁人志士建言獻策、施展智慧的思想陣地。據南京大學信息學院院長孫建軍團隊針對《智庫》版所做的專門研究顯示,該版3年來所刊內容主要為學理探索、會議跟蹤、成果推薦、專家訪談、大事記和其他等六大類,佔比分別為40%、30%、14%、9%、4%、3%,成功塑形了一個全景式展現智庫建設亮點與成就的綜合性平台。

  《智庫》版是光明日報基於核心業務、本職工作進行的智庫化探索,其初衷在於提升報紙的內容生產水准與報道質量,也為知識界、思想界助力國家發展提供陣地。這塊版面密切了光明日報與智庫界之間的溝通交流,深化了光明日報對於智庫的認識,為其后的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步,構建智庫研究、成果發布的專業性平台,以品牌活動、課題研究等強化智庫功能

  2015年5月,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成立。中心致力於打造智庫成果與聲音的發布平台、智庫發展與建設的研究平台、智庫風採與成長的展示平台、智庫聯系服務公眾的溝通平台,在更廣的維度上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付出努力。

  中心成為光明日報智庫建設的重要依托和有機生長點。為了廣借眾智、打造外腦,中心成立學術委員會,智庫管理部門相關領導,各類代表性智庫、研究機構負責人及專家學者等45人受聘擔任學術委員。

  創建至今,中心已取得一系列品牌性成果——

  研發信息化工具與科學評價體系,服務中國智庫新型共同體建設。2016年9月28日,由中心與南京大學聯合研發的我國首個大型智庫搜索引擎與數據管理平台——中國智庫索引(CTTI)正式上線。當年12月17日,中國智庫索引首批來源智庫名錄公布,2017年12月20日,又公布了增補名單。至此,CTTI來源智庫已達604家,入庫專家9000余名。這一研創,有助中國智庫“摸清家底”和自我管理,得到了全國智庫管理界、智庫實務界、智庫研究界的高度認可。

  開展智庫建設態勢與規律研究,滿足智庫治理與發展的需求。中心連續兩年撰寫出版研判智庫發展態勢的年度報告,《2015中國智庫年度發展報告》以資訊匯總、盤點分析、述評結合的方式,對2015年中國智庫建設情況進行了全局介紹。《2016中國智庫年度發展報告》更進一步,除總報告外,以分報告形式對我國智庫“七路大軍”發展狀況進行細化評述。此外,中心還主持或參與多個智庫研究項目,不斷探求中國智庫成長之道。

  舉辦主題鮮明、富有實效的特色活動,為智庫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中心與南京大學合作創辦的中國智庫治理論壇於每年年末舉行,已舉辦的兩屆參與者眾多、內容豐實,成為智庫界高度認可的特色品牌。2017年末剛剛落幕的論壇還增設了年度智庫精品成果專場發布環節,配套舉辦主題征文,有效提升了與會智庫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此外,中國智庫和智庫人物年度影響力“十大”評選等,也逐漸成為光明智庫特色品牌。

  第三步,通盤設計、整合資源,舉全社之力打造高端媒體智庫,以智庫化建設驅動報社發展

  2017年4月18日,光明智庫正式揭牌成立。光明智庫是整合報社原有的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城鄉調查中心等若干研究機構力量,通過組織重構和生產流程再造建立的媒體智庫,也是光明日報激發傳統優勢、拓寬品牌價值、實現轉型升級的全新引擎。按照2016年12月光明日報社編委會審議通過並印發的《光明日報高端智庫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光明智庫將堅持走專業化、特色化建設之路,突出問題導向,凝練主攻方向,打造具有高端水准、光明特色、咨政情懷、國際視野,以思想文化為主要關注點的新型專業化媒體智庫﹔將以思想觀念現實映射、熱點輿情動態追蹤、意識形態安全防范、社會思潮趨勢研判、思想理論建設發展等關系國家上層建筑的重大問題為主要研究領域,兼顧經濟社會發展的其他重要問題﹔將延續和發揚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已有優勢,開展智庫研究、評價與信息化建設,更好地助推中國智庫凝聚內力、強健筋骨。

  與光明智庫同日啟動的,還有光明日報承擔建設的“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它重在研究解決思想理論領域新媒體形態的傳播問題,為光明智庫研究與傳播拓展了渠道。2017年12月15日,工程重點項目之一的《光明智庫》APP成功上線,每半個月推出一期,以更充沛的容量、更迅捷的反應、更前沿的呈現,為光明日報研究與傳播全國智庫動態、成果提供了全新平台。

  目前,光明智庫的研究與建設穩步開展,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也正在醞釀之中。

  理論思考:補足“短板”迎接轉型挑戰,力行改革釋放發展活力

  縱觀光明日報智庫化建設總體布局,至少可區劃為三個層次:基於本職,為智庫界打造傳播平台,擴大影響力﹔延伸本職,建設基於母媒體的新型智庫,實現媒體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功能的全新拓展﹔反哺本職,以智庫建設撬動報紙質量提升、報社轉型發展,以智庫特有的問題意識、現實關照,為媒體事業注入更強驅動。

  從光明日報的智庫化建設歷程來看,媒體在建設新型智庫方面雖有諸多優勢,但也絕非一路坦途。媒體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必然以新聞採編、信息傳遞、事實呈現等為目的來配置資源、建構機制、拓展平台,對標智庫化建設的發展要求,還存在明顯的短板與缺項。

  首先,媒體原有的體制機制缺乏獨立性、針對性、適用性,難以適合智庫研究、支撐智庫發展。從人才機制、科研機制、經費來源與使用機制,到評價激勵機制、學術交流機制等,整個機制體系都需要著眼智庫功能進行調整乃至重構。

  其次,缺乏具備足夠聲望與影響力的智庫領軍人才,尚未形成穩定、專業的研究力量。媒體自有人才多以採訪寫作、策劃編輯為強項,缺乏科研訓練與學理支撐﹔新聞報道追求時效、快速轉移的特點使得研究容易浮躁化、淺表化,在決策研究、戰略研判、深度分析等方面儲備不足、經驗不夠﹔而媒體習慣依靠的“外腦”型專家對於媒體型智庫的黏合度欠缺,難以持續穩定發揮領軍作用。

  再次,缺乏現代智庫必備的專業性運營管理力量、學術服務團隊。一支熟悉智庫特色與運作規律的管理、運營團隊,一支能夠有效溝通聯系、服務專家、轉化和推介成果的學術服務團隊,是智庫健康運轉的關鍵因素。而媒體很少有這樣的崗位設置,導致智庫管理效能不高。

  最后,缺少大數據平台、信息化工具等現代技術支撐,科研方法與組織方式滯后。媒體習慣的一線調研、記者觀察、專家採訪等手段雖然仍不可缺,但建立在數據挖掘與統計基礎之上的分析報告漸成智庫思想產出的主流與前沿。媒體在此方面需要重新布局、加強建設。

  綜合上述,媒體智庫化建設至少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實施,謀求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

  第一,頂層設計上要與媒體核心業務相容。在戰略設計層面,要秉持既“融通”又“專業”的理念,在科學認識“媒體功能”“智庫功能”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上,通過明晰合理的頂層設計,確保智庫建設和媒體內容生產、融合發展並舉共進,避免智庫功能和媒體核心業務“兩張皮”。媒體建設的智庫機構既不能“孤島化”、離心化,也不能形式化、空殼化, 必須進入報社整體戰略設計。在實踐過程中,要確立媒體智庫化的目標層級、道路門徑、職能分列,使媒體的內容生產流程和智庫的咨政研究過程相互融合,彼此托舉。

  第二,在實際建設層面,要做好做實媒體型智庫的專業化建設。逐步實現智庫機構實體化,配備專門的編制、專業的人員、專用的經費和有針對性的選人用人方法、評價激勵機制,確保智庫是專門機構而非團隊兼職,智庫研究是制度要求而非“業余愛好”,智庫建設是長期工作而非階段性任務,從而促使智庫機構在身份明晰、穩定存續的前提下制定規劃、集聚資源、開展研究、產出成果。

  第三,在機制對接方面,切實做好媒體內部新聞生產和智庫研究的多維度體制機制銜接工作,打通阻隔,同頻共振。運作制度上並行不悖,兩種功能共存而融通﹔項目分工與職能合作上順暢科學,能夠圍繞一個目標發揮各自優勢、產生“聚焦”效應﹔人才流動和團隊協同上暢通無阻,敞開媒體內部“新聞業務”與“智庫研究”之間的人才旋轉門﹔成果轉化與傳播上相互配合,使媒體的智庫產品、新聞產品在全鏈條、多平台上順暢流動、及時轉化,形成傳播力與影響力。

  第四,在隊伍建設上,要“內外結合”、專兼結合、長短結合、“政”“智”結合,鍛造一支穩定持久、形式靈活、能打硬仗的人才團隊。一方面延聘或培養媒體自有的研究人才,專職專人開展研究﹔另一方面有效團結“外腦”,吸納社會各界的智庫專家、知名學者加盟。尤其要借助一定的制度設計,增加智庫對外界專家的吸引力、黏合度,變鬆散型為緊密型、名義型為實質型、短時性為長期性。還可拓展渠道,吸納相關政界人士智慧,更好實現智庫研究與決策需求的有效對接。

  第五,在研究產出方面,要有特色意識、品牌意識,確立智庫研究方向與思想成果體系。因為沒有雄厚完整的學科支撐、人才儲備,媒體更適合建設專業型智庫而非綜合型智庫。因此,對自身研究方向的選取、產品體系的設計不能貪大求全,務必科學精細,以專業性求得話語權,實現“突圍超車”。

  第六,在產品質量方面,要打造以數據支撐為基礎、定量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智庫研究成果、智庫研究型深度報道。呼應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化時代的決策咨詢需求、公眾閱讀偏好,媒體型智庫要重視數據的採集與積累,有條件的可採購或建設大數據平台、雲計算工具,以大數據的抓取、提純結合專家的深度分析、綜合研判,來實現研究報告的精准性、前瞻性、戰略指導性。

  偉大的時代呼喚媒體擔當、需要智庫力量。黨的十九大為未來中國開啟了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也為媒體界、智庫界提供了咨政啟民、貢獻智慧的機遇與舞台。光明日報將與廣大媒體同行攜手並進,在智庫化道路上不斷探索,既在新的傳播格局中勇擔媒體職責、講好中國故事,也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道路上發揮獨特力量、傳揚中國智慧。

  (作者系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副主任、《智庫》版主編)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