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視域下“佛系”群體崛起現象探究【2】
二、“佛系”在網絡與現實中的不對等
(一)網民意見的表達受制於沉默的螺旋
諾依曼《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認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為防止因孤立而受到懲罰,個人在表明觀點之際,往往觀察周圍的多數意見是什麼,以此作為標准來確認自己的歸屬。當發現自己屬於“優勢”意見時,個人更傾向於更積極地發表觀點,反之,則會因無形的輿論壓力保持“沉默”。這樣,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就形成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4]。你在社交媒體中發現自己身邊的朋友都在宣稱自己為“佛系”青年,此時你覺得“佛系”的描述也很符合自己的實際,你趕緊轉發分享,宣告自己也為“佛系”群體的一員﹔或者你並未仔細分析,僅僅是看到大家都在轉發,為了湊熱鬧,趕潮流,也去轉發或評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認為“佛系”生活拋卻積極進取,是一種喪文化,不值得提倡,但是鑒於朋友圈裡的輿論壓力,你不敢貿然抨擊“佛系”。也有人反對佛系,而提出“道系”、“儒系”等詞,但是目前還沒有哪一派系搶佔“佛系”的風頭,其原因就在於“佛系”搶佔了最佳時機,以最快的速度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使“沉默的螺旋”發揮了作用。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系”遍布網絡,隻不過是經歷過“沉默的螺旋”之后的膨脹的泡沫,網絡呈現的狀態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並不是對等的。
(二)網絡營造的是重構后的信息環境
“我們尤其應當注意一個共同因素,那就是嵌入在人和環境之間的虛擬環境。”[5]“虛擬環境”亦稱“擬態環境”,也就是大眾傳播營造的信息環境,它並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大眾傳媒通過對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它一方面向人們提供了信息,同時亦制約人們的認知和行為。網絡媒介對信息的傳播也會形成網絡擬態環境,在網絡擬態環境構建中,網民接受信息的同時傳播信息,可以說既是擬態環境構建者又是對擬態環境的接受者。“佛系”最先在粉絲圈活躍,之后公眾號文章的推送,朋友圈的轉發,“佛系”火爆從頭至尾都是由網民一手促成的,基於沉默的螺旋,充斥於社交媒體的“佛系”,隻不過是由網民的集體狂歡而編織出來的網絡幻像。網絡媒介加入到擬態環境的構建之后,所提供的信息大多也是為迎合大眾心理,是在網民打好基礎之上對環境的構建,其對真實環境的再現並沒有真實多少。當然,這種由網民和網絡媒介聯手打造的擬態環境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當今社會眾生的狀態,但更大效果是制約人們對環境的認知和對客觀行為的採取。因此,當有人為“佛系”感到擔憂時,也應意識到,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網絡上的虛幻的真實,“佛系”群體更適合於網絡生存,在現實中並不是人人都看破紅塵,無欲無求、積極進取和奮發向上依然有它的市場。
三、對“佛系”群體崛起的反思
(一)網民媒介素養仍待提高
媒介素養是網民從媒介中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傳播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國網民從網絡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強,但是分析信息、傳播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強。網民在獲取信息后,應當判斷信息是否合乎邏輯,辨別信息傳播者的意圖和觀點,認識信息背后的社會、經濟原因,隱含著怎樣的世界觀等,然后根據自己的判斷,傳播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在對200人進行的網絡調查問卷中,78人承認自己對於“佛系”轉發評論更多的是跟風,是盲目的,49人思考過“佛系”火爆的背后原因,162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轉發評論會產生什麼影響。數據揭示了網民在加入“佛系”群體時盲目更勝於理智。個人進入群體之后容易喪失自我意識,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6]。媒介素養低的網民進入網絡世界后,看到其他網民熱議“佛系”,便喪失自我意識,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盲目加入“佛系”群體。
(二)網絡媒介要注重把關人作用
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中提出的“把關人”理論,認為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裡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隻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准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在網絡現象私下傳播階段,網絡大V是把關人,每個轉發的網民是把關人,當網絡現象進入大眾傳媒的網絡官網時,網站的編輯便是把關人。“佛系”反映了當前社會狀態下人們推崇的平靜的生活狀態,表達了人們或自我安慰或自我展現的訴求,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情緒的宣泄、思想的表達找到了一個出口,但是若無正確引導也可能會釀成負面社會情緒。另外,從目前信息傳播中,各種新聞或信息都強行跟風引入“佛系”,也降低了新聞傳播的質量。在“佛系”傳播過程中,各把關人要不盲目跟風,傳遞高質量信息,要辨析信息的價值觀導向,傳遞正能量。除此之外,網絡監管部門也要加強信息審查監管,防止網絡媒介或網民對言論自由濫用。
參考文獻:
[1] 日本雜志介紹最近流行的男性新品種——“佛系男子”[EB/OL]. http://japan.people.com.cn/n/2014/0213/c35467-24344982.html, 2014-02-13.
[2] 陳力丹,閆伊默.傳播學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09.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80,214.
[4] (德)伊麗莎白·諾依曼著.董璐譯.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 (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6]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