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3期

淺談融媒體環境下的“說新聞”【2】

王維煒,寧  凱
2018年05月04日09:5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說新聞”不是播報方式的改變

1.“播新聞”與“說新聞”

新聞播音的語言必須具有庄重、朴實、清新、明快的特點……播音要做到敘事准確清楚,態度分寸得當,字正腔圓、富有朝氣。語氣力求緊湊規整,把握“感而不入,語尾不墜”的新聞播音樣式[4]。傳統新聞播音有它的優勢,但隨著節目形態的發展,主持人的業務范疇擴大了,除了有稿播讀外,還有直播時的自主表達。在節目中的語言活動,既有“生成”的部分,也有“轉化”的部分。故此,我們不妨把由“內部語言”生成“外部語言”的活動稱之為“表述”。期間涉及的要素很多,內容方面諸如思想、事實﹔形式方面包括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語體風格[5]。在“說新聞”時,主持人在表述的態度和方式上更強調與受眾 “朋友般”的平等關系。使受眾感到“說新聞”在節目的內容、編排及語言的風格上都更加平實、真誠。

2.內容決定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其實是老生常談,其實不是所有的新聞都可以“說”,比如社論、通告、訃告等文體及政府間的賀電等公告性消息是不適合“說”的。因此,“說”什麼、怎麼“說”變得越來越重要。一方面需要制作者在編排上向適宜說的內容傾斜,另一方面需要在採編環節下大力氣,受眾獲取信息首先要精准,其次才是活潑有趣的語言表達,不能為“說”而說。有些新聞工作者認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新聞的注意力也下降了,因此長的新聞會令受眾無法忍受。而美國101家地方電視台新聞節目的調查結果則否定了觀眾注意力下降要求消息短而快(在20秒以下)的認識。受眾認為,應該有選擇的發布一些長消息,如果一條消息值得你多說就長些,相反,三言兩語即可。因此新聞節目既要有適當的長度,又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三、“說新聞”的不足

1.冗余度與信息豐度

信息冗余度是指不提供信息的符號量或語言表述。信息豐度是指從傳播效果看,擴大信息量與提高信息量有同等意義,二者結合標志著信息的豐富程度即信息豐度。對於一條新聞則意味著主體事實的充實程度,對一個節目則意味著提供多少條有價值的新聞。“說新聞”在語言風格上,需要將大量的書面語言改成短小、簡潔、生動形象的口語,雖然增加了冗余,但利於受眾更好地理解信息,使表達富有個性。例如:在說話中,人們要求以盡量少的時間得到相對較多的信息,但人們常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及“報喜不報憂、畫花不畫刺”這樣的句子,顯然兩者的后半部分是多余的,但又是需要的,這就是語言的冗余性,它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果,易於受眾接受和交流。“說新聞”增加了冗余,使受眾更好的感知和接受,那就必然會影響到一個節目的信息豐度,受眾在收看收聽新聞節目時,首先希望得到豐富的信息。因此主持人在節目中應注重提高整個節目的信息豐度,避免出現內容的不確定性。

2.“說”的隨意性

“說新聞”仍然需要遵循新聞的傳播規律,新聞的要素應全面、表述要嚴謹。“說新聞”雖然調整了冗余及節目的節奏但不能對新聞進行隨意的添加。新聞主播朱廣權被大家稱為“段子手”主播,看似不經意的幽默和風趣,其實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編排設計。而有的主持人在節目前不備稿,在節目中即興發揮,隨意添加, 油嘴滑舌,更有甚者將不熟悉的專業術語解讀錯誤,貽笑大方。還有很多人認為“說”新聞就是聊天,給人以親近感就行,其實這是一種誤區。人們平時的“說話”是隨想隨說,甚至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而“說新聞”中使用的語言應是有較大的加工,是有雕琢而不露痕跡為特點的,講究得體性、勻稱性、集中性的精粹口語。這種口語是將語言屬性中經濟性與冗余性這兩個矛盾處理的較好的結果。“說”新聞應依據稿件在語言技巧上進行處理,它是一種高標准的“播”的要求。而不少人認為“說”是放寬了對語言的要求,方言、錯字及語流中出現磕絆是正常的,可以體現節目的個性。這種片面的認識影響了節目的質量,降低了可視(聽)性。另外,不經加工的口語播報有悖新聞的真實原則,破壞了新聞節目的權威性,也降低了信息量,這並不是“說”的初衷,它是一種傳媒大眾化的消極傾向。

四、融媒體環境下“說新聞”將成為不可或缺的播報方式

在融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的包裝影響力越來越弱,如果不及時轉移到互聯網時代,那就會出現“空心化現象”,簡言之,就是主流媒體不再影響主流人群。[6]“說”新聞是包裝的形式之一,已被受眾廣為接受,在以后的發展中新聞工作者應結合融媒體傳播注重信息前置的特點來編排。互聯網環境下,受眾從一開始的無所適從變得更加理性,他們更願意選擇權威、可信的媒體獲取重要的新聞,因此,要求新聞從業者自身盡快提高自己的互聯網業務知識素養,提高在海量信息中發現甄選優質內容的能力,這是支持“說新聞”吸引力的關鍵。

在“說新聞”發端之初,除了考慮傳播效果外,也有經濟效益的考量。在經歷了20年的發展后,主流媒體認識到,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不僅不利於新聞事業的發展,而且無法順利地融入到新媒體中。相反,好品質的新聞產品總會受到關注。融媒體環境下廣告模式發生了變化,跨過了廣告代理商這個第三方,直接與受眾接觸。很多受眾是沉默的,喜歡就會點擊甚至打賞,這種模式使“說新聞”編排時不僅要注重置頂、加精包裝,更要注重優質內容,避免“華麗無用”。

當自媒體蜂擁出現時,主流媒體受到極大挑戰。在與新媒體的接觸、實踐中,傳統媒體工作者發現,新的傳播技術手段不是他們無法駕馭的,它不是阻礙我國傳媒事業發展的攔路虎,隻要適應它的傳播規律,為我所用,不斷在新的傳播領域深耕、不缺位,堅持黨的輿論宣傳導向,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黨的聲音,我國的新聞宣傳工作才有更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孫東哲,周燕群.一個人的“晚間新聞”[J].中國記者,2001(12):24.

[2] 吳文汐著.媒介的力量:媒介使用對人生活時間的重構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3.

[3] 韓向前著.傳播心理學[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63.

[4] 趙玉明,王福順主編.廣播電視辭典[M].北京:播學院出版社 1999 :207.

[5] 吳郁著.主持人語言表達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1:153.

[6] 仇勇著.新媒體革命——在線時代的媒體、公關與傳播[M].北京: 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10.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