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3期

淺談融媒體環境下的“說新聞”

王維煒,寧  凱
2018年05月04日09:5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節目的播報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試從心理、技術等方面闡述“說新聞”產生的背景要求,以及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從業者應對“說新聞”的方式方法。傳統媒體隻有積極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的傳播規律,不在新的傳播領域缺位,才能在融媒體中佔領輿論宣傳的主陣地。

關鍵詞:“說新聞”﹔受眾需求﹔“說新聞”的特點﹔冗余度與信息豐度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3-0124-02

自從鳳凰衛視的陳魯豫開出了“鳳凰早班車”之后,新聞節目的播報嘗試各種風格的“說”已經20年了。湖南衛視《晚間新聞》由“播”改“說”之后,3分鐘的插播廣告代理權達到1888萬元,創下了當時新聞插播廣告的最高紀錄[1]。隨著技術的發展,競爭的加劇,迫使新聞從業者打破以前的思維模式,在新的技術平台基礎上在更深層次重新架構新聞的傳播形式。“說”新聞隻有結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才能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一、為什麼“說新聞”得到受眾的認可

1.受眾在心理方面迫切要求平等、參與、交流

自從鳳凰衛視開“說新聞”之先河后,內地眾多的廣播、電視都開始以“說”來包裝新聞節目。一個企業在推出其新產品時必須考慮顧客的消費需求,並且要與其他同類產品有細微的差別和不同之處,在經濟學中稱為“產品異質性”。“說新聞”出現后能很快被受眾接受並認可,正是因為受眾對待媒體的心理較以前發生了改變。他們對媒體,尤其是廣播、電視再不像以前那樣感到神秘。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受眾參與意識越來越強,希望更多的表達自己。因此作為集權威性、實效性於一體的傳播信息的主渠道之新聞,也得改變以往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在傳播時既要把握自己的傳媒喉舌屬性,又要有服務意識,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新、短、快、活的傳播特性佔領新聞傳播的陣地。在制作時換位思考,受眾希望在新聞中得到什麼信息,怎樣表達才更有效。

2.媒介帶來的新的技術特征、功能體驗促進了一些新行為產生和既有行為的調整

受眾使用新媒體行為的增減調整在無形中重構著人們的生活時間,並進一步影響著人們的心理。《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手機網民在網民中的比例高達83.4%,網民的人均日上網時長達222分鐘,而且規模和時長仍在不斷上升[2]。由於整體時間的有限性,花費在一種技術上的時間可能會影響人們在其他活動上的時間分配,那麼作為新聞節目,如何隨技術及人們的時間重構調整新聞節目的制作及傳播方式直接影響新聞傳播效果。其實新聞本身的特性就很好地契合了互聯網傳播的要求,短小、精悍。很多受眾常常是在緊張的工作間隙或路途中獲取信息,多任務狀態下使人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刻意收看一檔長時間、高強度、緊張嚴肅的新聞節目,“說新聞”可以使新聞播報“碎片化”,既可以獨立成篇,又能系列播發,在受眾的心理需求與時間方面兼顧。

3.從人的生理角度講,“說”的傳播效果最好

捷克的一位女研究者卡爾瓦紹娃專門研究了對同一課題分別採取的宣讀講稿(讀)和脫稿發言(講)兩種口頭傳播方式的特點和效果。結果發現,講的方式比讀的方式詞語的數量增加了約50%,減少了名詞,增加了動詞,雖然冗長些,信息量相對少了些,但是增加了局部的信息,具有描述性、戲劇化成分,節奏從容、自由,而且輔之以情感(姿態、表情),因此更適合於聽眾的感知和接收。從記憶效果看,測驗結果是:通過講的方式人們大約記住材料的33%,而讀的方式人們大約隻記住材料的10%[3]。從以上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如果信息傳播者是以“說”的方式來傳遞信息的話,要比以“播”的方式能令受眾記住更多的有效信息。受眾在同等時間、接受同等內容的信息時,選擇節目的傾向就完全取決於信息傳播的方式。很明顯,“說新聞”利於受眾記憶更多的內容,也更易於被接受並獲得認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