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語言暴力視域下網絡論壇身份建構研究【2】

高  佳
2018年05月17日13:3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一)對熱點事件中的對象進行否定譴責引發暴力性身份建構

網民對涉事的中年女子使用的負面性稱謂有“抱娃女子、中年女性潑婦、罪魁禍首、違法者、拿孩子來當擋箭牌的家長”,以及其他一些帶有負面評價的稱謂語,構建出涉事女子“潑”的個人身份特征,“違法者”“被執法對象”點出其違法的身份特征,“拿孩子來當擋箭牌的家長”構建出其不合格的母親身份。一些嘲罵性質的稱謂語構建出其愚蠢、卑鄙的個人身份特征。這些稱謂語的使用構建出了涉事女子十分負面的身份。網民對涉事民警的稱謂語使用主要有體現其職務的稱謂,體現其職務對人民的服務功能的稱謂,另外還有強調其為非正式工作人員的稱謂,強調其性別的稱謂,甚至是比喻性的稱謂,將其比喻成其它動物。這些稱謂語成功強化出涉事民警的“男性”身份,與“婦女”對照,屬於強勢一方。非正式員工的職業身份構建又讓閱讀者聯想到社會上的一些部門出了問題將錯誤推給“臨時工”的做法,比喻性稱謂建構出其違背人性的身份特征。通過這些稱謂語,網民達到對所討論對象的負面身份的建構。

雖然也有一些網民對涉事民警和婦女持支持立場,但因為人數少,在討論中,否定譴責的一方佔上風,暴力性的身份構建佔主導,使得整個論壇語言呈現出很強的暴力性特征。

(二)網民之間因立場沖突相互謾罵引發暴力性身份建構

跟帖者之間由於對事件的看法不同,同情或譴責的對象不同,往往形成言語沖突,用稱謂語構建對方的負面身份。有兩位網民在跟帖時因為觀點不同,產生了言語的沖突。體現在稱謂上,稱對方是文盲,或者大量使用比喻性、嘲罵性的稱謂語,這樣的因立場觀點不同而引起的言語沖突在論壇中很容易看到。這些稱謂語的使用,也是為了構建出對方的各種負面身份,以此達到貶低否定對方,壓制、駁斥對方的交際目的。通過此案例的分析,我們看到,在網絡論壇中,網民們對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時,無論發帖者還是跟帖者,都會對交流對象或交流事件所涉及的對象進行稱謂語的選擇,而這些稱謂語的選擇使用,構建了被稱謂者正面的或負面的身份。說話者通過構建正面身份達到支持、同情、贊同被稱謂對象的言語目的,通過構建負面身份達到否定、譴責、嘲罵、諷刺、駁斥被稱謂對象的言語目的。暴力性身份建構使得整個對事件或話題的評價性語言表達充滿暴力,而論壇中不同意見者之間也往往劍拔弩張,缺乏更多的理性的思考交流,發言流於情感的宣泄,語言呈現出強烈的沖突性和暴力性特征。與此案例相似的情形在網絡空間裡比比皆是,對網絡空間風氣危害極大。

三、結 語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種媒介信息服務於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隨著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平台的介入,社交媒體的出現,新技術的“賦權”,人們更加便利地參與到網絡社會中,獲取資訊信息,交換看法觀點,形成相互連接的網絡社會空間。這給了網民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相應地對網民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則新媒體中網民的思想觀點立場的表達隻能是“眾聲喧嘩”,甚至出現網絡道德失范的現象,比如上文所分析的暴力性的身份建構,暴力性的語言交流。所以,正如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所強調的,要加強網絡治理與建設,讓網絡空間真正符合人民的利益。這一建設任務很艱巨,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然而我國引進媒介素養隻有10余年的時間,媒介素養的教育范圍主要局限於新聞學術圈和一些大學的課堂教學[8]。而目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情況也不容樂觀,他們對媒介素養內容了解模糊,對媒介的批判能力弱,使用也不夠深入[9]。張志安、沈國麟指出,媒介素養目前還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進入我國的中小學課堂,中小學生對媒介素養缺乏系統的教育和指導[10]。可見,要建設良好和諧向上的網絡空間,我們亟待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加強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隻有網民切實提高網絡信息的分析甄別能力,理性客觀的評價能力,合法傳播能力,才能逐漸以理性的發聲取代暴力性的表達。當前,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育引起了傳播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者的共同關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於起步晚,時間短,仍然需要更多的學者投入研究,並且切實在各個層級的教育體系中,實行媒介素養的教育,以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讓網絡空間能夠真正天朗氣清、生態良好,成為億萬民眾美好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Du.Bois,J.W.The.stance.triangle[A].In.R.Englebretson(eds.),Stancetaking.in Discourse:Subjiec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C].Amster- dam/ 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2007:163.

[2]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13.

[3] 劉文宇,李珂.基於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網絡語言暴力研究框架[J].東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

[4] 呂聰.集群行為視野下網絡語言暴力行為與治理思考[J].社會觀察,2017,2(上):165.

[5] 馬文麗.中國當代英文報的話語分析——以《中國日報》為個案研究[D].武漢大學,2010:1.

[6] Bucholtz,M.&K.Hall.Identityandinterraction:A.sociocultural.linguistic.approach[J].Discourse Studies,2005,7(4-5).

[7] 陳新仁.語用身份:動態選擇與話語分析[J].外語研究,2013(4):27.

[8] 芮必峰,陳夏蕊.新傳播技術呼喚新“媒介素養”[J].新聞界,2013(14).

[9] 生奇志,展成: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及媒介素養教育策略[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

[10] 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J].新聞記者,2004(5).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