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語言暴力視域下網絡論壇身份建構研究

高  佳
2018年05月17日13:3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網絡論壇是網絡媒介下網民表達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一種重要形式。網民通過對稱謂語的選擇使用,對所否定譴責的對象進行身份的暴力性建構,從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這種基於立場表達的暴力性身份建構使得整個論壇交流沖突性強,缺乏理性的溝通與辯論,呈現出語言暴力特征,對網絡空間生態危害嚴重。為了構建和諧健康向上的網絡表達空間,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都必須加強,以切實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推進網絡空間的建設。

關鍵詞:語言暴力﹔網絡論壇﹔身份建構﹔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010-03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因而,必須加強網絡空間的治理和網絡內容的建設。網絡論壇是互聯網時代一種重要的交流平台,是網民討論熱點話題和事件,表達意見和觀點的重要場所,成為國家政府了解輿情的一個重要窗口。但由於網民不理性的立場表達,整個論壇語言存在很強的暴力性特征,因而對網絡論壇的語言暴力性進行探討有利於推動良好和諧論壇空間的建設。

一、網絡論壇中“立場”的沖突引發語言暴力

杜·波依斯認為立場是社會行為者以對話的方式,對同一客體進行評價,對主體進行定位,並且與其他主體建立離合聯系的行為[1]。網絡論壇通過樓主發帖,網民跟帖的方式對一些熱點話題或事件進行討論。在論壇裡,網民針對一個熱點事件或熱點話題發表不同看法,對事件或話題涉及的對象持不同的評價,也因此而形成不同的“立場”。不同的立場因為網民的多樣性為網絡語言暴力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據《中國第40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為主,佔整體的72.1%,其中20∼29歲所佔比例最高,在學歷結構上,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分別佔37.9%、25.5%。職業結構上以學生群體最高,佔24.8%,其次為個體戶、自由職業者,比例為20.9%。從上面的網民數據特征不難發現:在年齡和職業的層面,我國網民以年輕人為主體,網民在學歷結構上以中等學歷群體為主。這樣的網民主體在問題的討論和看法的表達上往往因感性高於理性、容易情緒化的特點造成立場的不同。

近年來,國家對網絡的管理和規范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后台實名制,發帖跟帖的審核、刪帖、關鍵字詞篩查等,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由於網絡交流的特殊性,不像現實中的日常交流。雖然可以通過IP或手機號、電子郵箱號登錄等方式進行真實身份的核實,但在具體的交流中,網絡中的網民相互並不知曉對方的真實身份,因而具有隱匿性特征。

網絡交流的隱匿性使得網民在網絡交流時形成匿名心理。社會學認為匿名心理“是在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下,人可能會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2]。由於以上因素,網民在網絡論壇裡表達不同意見或觀點辯駁時,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上容易表現出暴力性和沖突性。

網絡語言暴力是以網絡為媒介對他人或群體所進行身心上的傷害,包括謾罵、歧視、詆毀、藐視、嘲笑、騷擾、攻擊、侮辱、欺壓等行為[3]。呂聰認為,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具有三個特征:受害者范圍廣泛﹔缺乏組織性和結構性﹔受害范圍具有溢出性[4]。在網絡論壇的討論中,因身份關系的不同,網民不僅對話題或事件直接涉及的對象有語言暴力行為,網民之間也會因為意見不同而互懟攻擊謾罵,並會將語言暴力蔓延到與事件無直接關聯的人或者機構。這樣的語言暴力性表達既不能理性地反映民意,也不利於良好網絡精神空間的建設。

二、網絡論壇身份建構的暴力性

話語是“語言系統與社會環境的交匯點,是話語主體在一定的語境場中運用語言系統表達思想感情和實現意圖的社會實踐”[5]。網民對評價對象的褒貶、立場觀點的表達主要是通過身份建構來實現的。一般來說,交際者主動建構的身份是對“他人和自我的社會定位”[6]。陳新仁將“語境化的、語言使用者有意或無意選擇的自我或對方身份,以及說話人或作者在其話語中提及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的他者身份統稱為語用身份[7]。”建構的身份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固有的身份,如年齡、性別、職業等﹔第二,涉及個人品行、特質的個人身份,如品行高尚、卑鄙,能力高、低等﹔第三,關系身份,即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如丈夫、妻子、母親等。在網絡論壇的討論和交流過程中,由於網民之間無法知道相互之間的真實身份,這為網民隨意構建自己和他人的網絡身份提供了各種可能。網民對想要施加語言暴力的對象進行負面身份的建構,對贊同或同情的對象進行正面身份的建構,在負面身份的構建過程中,網民語言充滿暴力性特征。

網民進行身份建構的主要方式是稱謂語的選擇,下面以一個論壇熱點事件討論的案例稍作分析。2017年,某論壇一位網友發表了一則消息評論,評述了一則網絡視頻。視頻記載的是關於民警在制服一個中年婦女時,因為沖突,使得婦女抱著的小孩兒摔到地上的事情。這引起了網民的廣泛關注,截止寫作本文,點擊量38085,回復1757條。網民對事件中被摔到地上的小孩都持同情態度,因而對小孩的身份構建呈現出正面性,在稱謂語的選擇中主要使用了“娃、孩子、幼童、小小的孩子、幼兒、生命、人質”等。這些稱謂強化了其“幼小”、被無辜作為人質,作為生命體被忽視輕賤的身份特征,以此表達同情的立場。在該事件的討論中,對民警和婦女均有大多數網民持否定的立場,因而對他們的身份建構呈現出語言的暴力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