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的成因與消解【2】

王  芳,張冠文
2018年05月17日13:3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的影響

由於新聞報道傳播的社會性和廣泛程度,新聞報道中的地域標簽化現象影響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僅有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而且觸及認知影響和行為影響。

(一)正面影響

地域標簽化的現象帶來的消極影響諸多,但是在某些層面上,其正面影響是不可否認的。新聞報道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要求真實、簡練的新聞語言。首先,使用帶有地域標簽化的新聞標題或者新聞語言報道新聞時,能使新聞更簡練,使受眾更快接收理解,獲得共通的意義空間。特別是本地媒體對本地新聞的報道時,使用地方慣用語,利用地方特色。這是地方媒體的一大優勢。再者,在大量冗雜的信息中,受眾是沒有耐心一行行讀新聞,簡練易懂的新聞標題直接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地域標簽化的新聞報道更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其次,就傳播效果來說,由於新聞中的地域標簽大多屬於嘲弄該地域的語言,能夠擴大新聞報道的影響力。特別是附和時代潮流的標簽,更容易得到受眾的轉發和再次傳播。

(二)負面影響

在報道地方新聞時,地域標簽化的使用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在許多新聞報道中,標簽化的新聞標題和新聞語言帶有嘩眾取寵的意味,受眾趨之若鹜,無視新聞事實,由此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主要的負面影響從不同程度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標簽詞匯賦予不同的意義色彩。地域標簽化的新聞報道,從標簽詞面意義上來看,最直接的后果是對詞義的意義的演變,破壞了標簽化詞語原本的意思,賦予它更多的與地域形象或者新聞事件相關的意義。在中華悠久的語言文化中,原本是褒義詞的詞語,現如今卻演變為貶義詞﹔原本是貶義詞的詞語,卻被賦予調侃人的褒義詞。它們逐漸失去原本的含義,被賦予新的意義。究其緣由,主要是新聞媒體用詞不謹慎,習慣用標簽迎合受眾的品味,從而獲得受眾更多的關注。

2.不利於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性表達。所謂新聞報道,面向的受眾是十分廣泛的和復雜的,他們對地域標簽化的詞匯理解不同,從而影響對新聞事實的理解。受眾在讀取新聞時,往往利用已有的認知去理解新聞,而新聞媒體正是利用受眾的懶惰心理,使用地域標簽化的新聞標題或者新聞語言獲取共通的意義空間。地域標簽化的詞語往往是出於人們對地域認知的刻板印象。迎合人們的刻板印象雖然有利於獲得更多的受眾,但並不利於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表達。試想如果大多的新聞事實都在人們的預期之內,那麼從何而談新聞的“新”。

3.導致地域歧視的社會認知。新聞報道對地域報道長期帶有偏頗性的語言,不利於人們對不同地域形成真實客觀的認知,從而導致地域歧視的社會認知。不同地域的形象是由地域經濟、地域政治、地域文化和地域人口等錯綜復雜的因素決定的,當地政府通過宣傳打造地域特色,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在建設本地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尊重不同地域的發展,注重共贏的合作戰略。更深一層地說,大部分的受眾限於財力物力的條件,不可能去每一個地方親身經歷,隻能依賴新聞報道了解外部地區,所以新聞報道的態度往往會影響人們的地域認知。就事實而言,新聞報道對地域的報道偏負面,人們對該地域的認知也越負面。在地域新聞報道中,媒體過分提及地域背景,對待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態度,這些都助長了受眾對不同地域的不同的刻板印象,形成地域歧視。由於地域報道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失衡,一些地域信息不夠流通,若該地域出現一個負面消息,網民容易跟著輿論風向,發表不理性的言論,加深人們對該地域歧視的心理。毋庸置疑,每個地域都有好人和壞人,都有文明和不文明的現象,都有好環境和污染區。然而,帶有刻板印象的觀念滲入到新聞報道和新聞實踐中,或者在新聞標題中著重強調地域的意義符號,或者帶有偏見的新聞語言,以此招攬受眾。這些帶有地域標簽化的新聞報道一次次引起不同地域群體的罵戰和地域沖突。另一方面,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往往是新聞的第一發布者或者后續傳播者,他們在長久的認知局限和新聞渲染的環境影響下,對不同地域的新聞早就失去了公正客觀的接收態度和傳播思想,從而導致地域歧視。新聞報道應該真實客觀的反應事實,全面的報道。不應該以偏概全,利用地域標簽化圖報道之方便,導致人們對地域產生歧視的認知。

4.地域人群現實行為趨向標簽。新聞報道對地域標簽化的行為,會使該地域在潛移默化中趨向標簽,向與之趨近的方向逐漸發展。所謂標簽,是指人們透過與他人互動,產生的對自我形象的界定。他人的標簽對自我形象的界定產生重要的作用,每個人都會有非理性的認知,但隻有群體的行為被貼上“非理性的人群”的標簽,個體的實際行動中趨向非理性的行為。新聞報道有選擇性的把標簽貼到不同的地域中,用標簽表達新聞報道的態度,稍有偏頗,受眾就容易被報道誤導,以為自己隱藏在心裡的想法是群體所共有的,然后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趨向媒體塑造的行為。就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而言,許多父母為了支撐家裡的生活,去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給老人或者親戚朋友照顧。孩子的成長發育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不利於健全的心理成長。媒體在報道時,常常把地域背景情況特別強調,把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貼上“打架斗毆”和“孤獨孤僻”等標簽。孩子的思想不夠成熟,善於模仿。以至於農村地區的不良少年的案例屢見報頭。另外,一些媒體為博取受眾眼球,報道不良案件時會把地域情況放在新聞標題醒目的位置,然后把作案細節和作案手法都公諸於眾,致使一些潛在的犯罪分子模仿並犯罪。新聞媒體作為大眾獲取信息的媒介,理應客觀公正報道,一味地夸張某地域的不良現象、給地域貼標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地域人群的現實行為趨向標簽。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