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的成因與消解【3】

王  芳,張冠文
2018年05月17日13:3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四、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的消解策略

新時代背景對新聞傳播提出要求,“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隨著網絡和自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聞媒介如何健康傳播、如何正確引導輿論的思考越來越多地被新聞界所提及。特別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的傳播者,沒有得到驗証真實性的新聞充斥網絡。例如新聞炒作、策劃新聞事件、虛假報道、有償新聞等行為越來越常見,其中“地域標簽化”作為典型的新聞報道的不正之風,應該如何解決呢?

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問題的解決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離不開社會經濟歷史條件的改善,離不開社會階層心理的疏導。同時,地域標簽化的新聞報道直接原因是由媒體的不負責任。作為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媒介,媒體理應承擔責任,及時遏止對地域標簽化的報道。

(一)提高新聞人的專業素養

新聞報道中對地域貼上偏頗性的標簽,是新聞記者和編輯為了獲得更多的受眾關注使用的寫作手段,可以反映出新聞記者和編輯的專業素養的缺失。新聞報道理應是反應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不應摻雜記者和編輯個人的立場或經濟因素。可在新聞實踐中,記者和編輯作為新聞報道的“把關人”,由於刻板印象,選取利於報道的地域標簽,迎合受眾,致使新聞報道缺乏客觀真實性。所以從主觀角度出發,加強新聞人的專業素養是十分迫切的。

(二)倡導受眾建立理性的認知意識

媒體報道的失真失實,從本質上來說,是受眾非理性的認知助長了新聞報道的不真實傳播。受眾對傳播的非理性認知離不開其媒介素養的缺失,對於受眾而言,如果想從冗雜的信息中吸取有效信息,必須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對信息的選擇能力、判斷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評價能力、創造生產能力以及思辨反應能力。陳曉慧認為媒介素養就是強調一種能力,一種在與各式各樣的媒介接觸時所必須具備的對媒介信息能夠獲取、選擇、分析、評價、制造以及對其進行解讀的能力[3]。網絡和自媒體的盛行,普通大眾從信息的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他們的受教育層度和媒介素養層度是不同的,一旦缺乏理性的認知,使非理性的輿論充斥網絡,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對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針對“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開展的媒介素質教育主要目標在於讓受眾具備選擇和辨別有效信息和創造真實客觀的傳播內容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在紛雜的網絡環境中健康傳播。從報道新聞的客觀真實性來看,新聞工作者應該把握好新聞的客觀真實性,不應給受眾營造“后真相”的傳播環境,批判吸引受眾眼球的地域標簽化的新聞,從而助於受眾建立理性的認知意識。

五、結 語

自媒體時代,不良信息的傳播很容易影響受眾、煽動輿論,所以對新聞傳播的把控不能僅僅倡導道德上的自律,同時應該從法律制度抓起。公開公正的監督,為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持和法律依據。首先,啟用嚴格的大眾監督機制。新聞媒體的報道是否公平公正,需要大眾的監督,新聞媒體一旦對地域報道出現惡意的標簽化的行為時,受眾可以採取必要的理性的行為督促媒體改善報道。事實上,由於自媒體的發展許多受眾已經脫離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成為新聞事件的第一傳播源。但受眾由於專業能力的限制,需要媒體發揮“把關人”的作用。再者,制定新聞監督法律制度。至今為止,中國沒有建立新聞法,新聞界長期呼吁建立新聞法,隻因為法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工作者起著約束作用,所以制定一部懲罰不當新聞行為的法律顯得尤為重要。如盡快建立新聞法,現實中許多因為新聞報道發生的爭議則有法可依,新聞媒體的發展會更加規范有序。

參考文獻:

[1] 鄭雅寧,范玉吉.法制新聞報道中的"泛標簽化"[J].新聞戰線,2016(23):59-62.

[2] 引自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的致辭,2017-10-18.

[3] 陳曉慧,王曉來,張博.美國媒介素養定義的演變和會議主題的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2(7):19-22.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