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的成因與消解

王  芳,張冠文
2018年05月17日13:3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新聞報道的實際操作中,地域標簽化的新聞報道違背新聞報道客觀真實性原則,無視地域特色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把人們淺薄表面的認識強加給不同的地域群體。本文從經濟歷史條件的制約、新聞報道的求同趨向和受眾非理性的認知等方面分析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現象的形成原因。闡釋了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現象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后從提高新聞人的專業素養、倡導受眾建立理性的認知意識和聯動多方位的新聞監督制度三個方面建議,為解決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聞報道﹔地域標簽化﹔標簽化﹔媒體責任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038-03

一、引 言

新聞報道是指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要遵從客觀真實的原則。受眾通過新聞了解社會動態,並且與自身發生聯動關系。然而,經濟社會的發展、新聞報道的競爭、新媒體的發展等因素都慢慢改變新聞報道的價值觀念和方式方法。特別是在自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都可以是消息的傳播者,沒有得到驗証真實性的新聞充斥網絡。例如新聞炒作、策劃新聞事件、虛假報道、有償新聞等行為越來越常見,其中“地域標簽化”就是新聞報道不正之風比較典型的一個。鄭雅寧認為地域標簽化指的是利用不同地區之間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的發展差異,賦予某個地區一種固定化的特征,促使公眾形成對該地區內的所有人、所有事的刻板印象[1]。地域標簽化的新聞報道無視地域特色的多元性,忽視個體之間的差異,把人們淺薄表面的認識強加給不同的地域群體。用簡單的幾個詞匯概括某個地域的特色和人群,以求在新聞報道中與受眾獲得共鳴,從而達到更迅速的傳播和獲得更廣泛的新聞效果。久而久之,受眾對不同的地域形成更加深刻的刻板印象,在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差異。地域標簽化將個人的行為上升為地域集體的行為,將個人的性格上升為地獄的集體的特色,不僅反映了不同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凸顯了人們認知的局限性。針對新聞報道“地域標簽化”問題提出的對策,有利於改善媒體報道環境,報道方式方法,從而營造更加和諧的社會傳播。對於處在快速發展和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來說,公正客觀的新聞傳播如何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有利於打破人們長期的認識局限、緩解社會危機和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的成因

為什麼媒體在報道地方新聞時帶有地域標簽呢?其中的緣由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給新聞報道的演繹給予條件,同時主觀因素是媒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新聞報道變相演繹,從而為個體的經濟利益服務。

(一)客觀經濟歷史條件的制約

從客觀經濟歷史條件來看,不同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不同的,就國內不同地域經濟環境而言,比如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其經濟發展速度為世界人們驚嘆,如今已發展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它擁有優厚的先天發展條件。另一方面,不同地區,人們的教育水平和認知水平也是有一定的差距,不同地域人們的教育程度大體趨同,在認知方面難免會趨向某一方面,這也是不可忽視的客觀條件因素。

(二)新聞報道的求同趨向

從媒體的角度來看,其新聞價值觀和報道意圖影響新聞報道的內容。在新聞傳播實踐中,新聞媒體為了使新聞獲得更多的效益,往往會在新聞報道中傾向某一傳播方向,利用新聞議程設置的方法獲得更多的關注。一方面,新聞報道與政治求同的趨向造成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的現象。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媒體必須發揮公眾話語權的作用,對傳播信息的過濾和篩選。當不良社會事件發生時,新聞報道不得不考慮事件給社會造成的影響,在傳播事實和維護社會公眾利益之間權衡。媒體不能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為了防止由於權威信息流通受阻,某些地方小道媒體和網民不經事實調查,任憑個體直覺猜測和刻板印象,隨意傳播信息。從而更不利於公眾利益,導致權威媒體信息缺失。在網絡的快速傳播環境下,新聞事件引起廣泛的輿論討論,使新聞報道與地域標簽化現象循環影響彼此。另一方面,新聞報道與受眾求同的趨向造成新聞報道中地域標簽化的現象。新聞媒體想要發展得更好,就要獲得受眾的更多的注意,由此吸引廣告贊助。所以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的關注,媒體隻有專注新聞報道,抓取受眾閱讀習慣和閱讀心理,迎合受眾的口味,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某些地方媒體在報道本地新聞時,往往採用具有優越感的詞匯﹔而在報道外地新聞時,時常選材狹隘,用醒目的標題突出地域特點,引人注意。

(三)受眾受非理性的認知支配

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不同地域的群體都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某一地域發生新聞事件時,可以迅速在微博微信傳播,傳播者往往是普通的群眾,他們的認知水平普遍不高,對新聞事件的求實渠道不夠,造成對事件認識片面、不客觀的結果。認知水平不足的受眾對於官方媒體發布的消息,往往持非理性的認知態度,把對現實的消極態度泄憤到新聞事件的報道對象上,在網絡上肆意傳播非理性的話語。例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過小偷,在媒體報道的中提到某地域有大量小偷時,受眾會在潛意識裡把之前遇到的小偷歸為新聞報道的地域人群,並在現實生活中對該地域人群持有懼怕和歧視心理,從而受眾在認知和行為上加劇新聞報道中的地域標簽化問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