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新媒體航天報道的內容與形式創新

——以微博對神舟十一號的報道為例

陳  迪
2018年05月17日13:5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新媒體擁有的互動性、整合性等特征對科技新聞的發展提出了挑戰,航天新聞作為科技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亟待脫離艱深嚴肅的框架以適應新媒體受眾的口味。新媒體的航天報道在內容與形式上均發生了變化,以微博對神舟十一號的報道為例,內容上人文性、大眾性明顯,並著力於知識科普﹔形式上圖文頻聯合,並大力使用新媒介技術。但創新背后仍存在碎片化、臨時化、誤讀危機等問題。

關鍵詞:航天報道﹔新媒體﹔神舟十一號﹔內容與形式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129-03

一、引 言

中華民族的航天夢由來已久,我國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經過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科技新聞中的航天新聞也成為了媒體爭先關注的話題和焦點。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的一年,是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各媒體紛紛將“航天報道”列為年度報道宏觀規劃的重要板塊。在此期間,微博等各大新媒體平台憑借生動的報道內容與對新媒介技術的運用,表現尤為搶眼。

航天新聞屬於科技新聞的范疇,傳統媒體時代,航天報道由於涉及政治、經濟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大都屬於嚴肅的硬新聞報道,重大的航天事件會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向全社會報道與傳播。如今,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的發展將航天報道推上了新台階,新媒體的互動性、整合性等特征對航天報道來說既是機會,又是挑戰[1]。本文以神舟十一號發射期間,微博這一代表性的新媒體平台對其進行的報道與傳播為例,探討新媒體的航天報道在內容與形式方面出現的變化與創新,同時提出存在的問題。

二、報道內容的變化

在報道內容方面,長久以來,由於專業性強、內容嚴肅枯燥等原因,科技新聞在媒體上始終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受眾對此類新聞的關注度也不高[2]。新媒體時代,由於媒介環境和受眾需求的不同,科技新聞尤其是航天新聞的報道在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人文關懷

舊時的航天新聞以艱深嚴肅的報道內容為特點,報道重點在於航天事業的成就與貢獻。而新媒體上的航天新聞已然開始著重體現人文關懷,強調航天事業背后的人的付出與貢獻,以微博對神舟十一號的相關報道為例,有關航天員與工作人員的勞作和付出的報道數量可觀。以“神舟十一號”為關鍵詞在“@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中搜索,可發現其中贊美航天員的相關微博佔比很高,例如,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當天,“@人民日報”的一則微博以《他們,實現中國飛天夢!致敬航天英雄!》為標題,表達了對航天員的贊美與祝福﹔另外,“歡迎回家”“為你們自豪”“接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回家”等關鍵詞和短語亦頻繁出現,來體現對航天員的人文關懷。除了航天員,新媒體對幕后工作人員的報道也不容忽視,例如“@央視新聞”微博中的“是他們,為神舟飛船撐起‘保護傘’!”“他們,是守望中國‘神舟’的人”等報道,對航天幕后工作者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引導受眾了解科技成就背后的耕耘者。

(二)著力知識科普

2015年9月,中國科學發布了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在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中,高達92.7%的公民通過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互聯網已經成為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3]。在此背景下,作為民眾接近、了解科技知識的重要渠道,新媒體的知識科普類航天報道量也呈增長趨勢。以微博對神舟十一號的報道為例,在“@央視新聞”微博中以“神州十一”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得到71條微博(截至2016年12月30日),除去5條不直接相關的微博,余下的66條微博中就有14條是知識科普類微博,可見知識科普是航天新聞報道內容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除了文字類報道,微博還採用直播等新形式進行知識科普,讓受眾“身臨其境”般地觀看神舟十一號的發射與運作。

(三)通俗化風格與專業化內容相結合

科技新聞、航天新聞的專業性濃厚,如何將蘊含重大意義的科技事件通過大眾媒介得以通俗化解讀,這是科技新聞報道須首要解決的問題[4]。而新媒體的互動性、大眾性等特點使它成為了航天新聞平民化、通俗化傳播的主要陣地,新媒體中的航天報道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而是抓住場景、細節、個性特別是某些具體內容進行報道,表現為更生動、更有人情味的新聞風格。另外,專業化的新聞內容通過通俗的風格報道出來,更有助於普通民眾對科技新聞內容的理解。以微博對神舟十一號的報道為例,主要體現為報道語言或是敘事風格的通俗易懂。例如“@央視新聞”微博的一則報道《慈母傾情為神箭》將一名已為人母的火箭設計師也比喻為神十一的“母親”,作為神十一火箭發射的總指揮,她在火箭發射工作的兩個月內隻能通過手機與自己的孩子聯系,“除了指揮火箭之外,通過手機‘遙控’孩子的母親”這樣通俗白話的敘事方式能夠讓受眾迅速理解新聞信息,並且也能夠有效提升受眾的好奇心和興趣﹔再例如,“@央視新聞”微博的一則新聞介紹了天宮二號自帶“自拍杆”,這個“自拍杆”實際上是在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飛行時被釋放出來進行拍攝的一顆名為“伴星一號”的小衛星,使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自拍杆”進行修辭,極大地拉近了民眾與航天事業之間的距離,航天報道通俗化的同時,專業化的航天科技內容就隨之廣為大眾所了解。

(四)情感性語言與互動性形式相輝映

首先,新媒體的航天報道的語言極富情感,傾向使用蘊含正向情感的文字傳播主流價值觀,做到新聞媒體為國家建設服務。例如,微博對神舟十一號的相關報道中有許多是對中國航天精神的強調,這類報道也大多帶有贊美與期許的感情傾向,“為中國航空點贊”“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等字眼無疑是對我國航天事業的一種有益宣傳,有助於增強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對這類微博進行觀察又會發現,受眾樂意通過評論、轉發等形式進行互動,“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祝願中國更強盛!”“厲害了,我的國”等評論不勝枚舉,他們借新媒體來表達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真誠贊美與美好期待,這在傳統大眾媒體中是無法實現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