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動畫電影與動畫角色塑造研究
摘要:從1937開始,在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帶領下,形形色色的動畫角色為迪士尼打下了半壁江山,成就了一座恢弘的卡通王國。在動畫電影的創作歷程中,迪士尼一方面在以包容的姿態不斷為動畫角色增添新的元素,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另一方面,在創作的策略上仍蘊含著一定的規律性,從而形成自身專屬的風格魅力。自此,以迪士尼影業為代表的動畫電影在影視領域中佔據了一定的市場,備受關注。
關鍵詞:迪士尼動畫﹔發展歷程﹔角色塑造﹔造型研究
一、迪士尼動畫王國的發展歷程
(一)開創時期(1937-1942):世界動畫的新篇章
從1937年到1942年,這五年是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開創時期,也是迪士尼動畫飛速發展的時期,影片受到不同年齡層次人們的喜愛。迪士尼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是首次使用多層次攝影機拍攝的動畫片。這在動畫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其改變了動畫作為電影娛樂性附屬的定位。這一階段迪士尼創作的動畫電影以神話、童話等題材為主,情節緊湊,色彩絢麗,角色富有童趣。《木偶奇遇記》《小飛象》《小鹿斑比》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二)過渡時期(1943-1949):戰爭陰影下的維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動畫電影的商業發行和制作管道,迪士尼動畫也極大地受到了戰爭影響。在題材上,迪士尼電影刻意增添與軍事、政治相關的元素。而類型上,由於員工應征入伍與片場的軍事利用,作品多為合輯動畫,如《為我譜上樂章》《旋律時光》等。
(三)黃金時期(1950-1967):名利雙收的動畫之王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因為在創作與經營上的成功,迪士尼動畫電影進入了“黃金時期”。這段時間裡迪士尼影業在創作數量上顯著增長,總共拍攝了9部動畫電影。其中,既有像影片《歡樂滿人間》這樣榮獲5項奧斯卡獎項的口碑佳作,也有如《森林王子》獲得2.06億美元的票房冠軍影片。
(四)蕭條時期(1968-1988):墨守成規二十年
這段時期由於沃爾特·迪士尼的逝世,迪士尼公司內部為爭奪控制權而紛爭不斷,導致動畫電影的創作陷入困境。這二十年裡,迪士尼影業創作影視作品11部,在形式與題材上均沒有很大的突破。“改編”及“真人+動畫”的形式依舊是熒幕上的主力軍,如《狐狸與獵犬》《奧麗華歷險記》《妙妙探》等,但影片影響力卻極大降低。
(五)再度繁榮(1989-2000):推陳出新的大突破
1989年《小美人魚》的誕生,讓迪士尼動畫電影重回巔峰。影片成功地將劇情和音樂緊密相連,通過歌舞形式為迪士尼動畫添加了新生命。此外,不論是首部3D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還是《泰山》中的CG“景深效果”技術,抑或是運用IMAX制作的《幻想曲2000》,迪士尼在影片的制作技術層面一直都有新的突破。
(六)轉型期(2001-至今):三維領域的佼佼者
面對夢工廠、華納、20世紀福克斯等強大的競爭對手,迪士尼影業一家獨大的局面已不再。然而,迪士尼仍舊保持著強勁勢頭。在產量上,迪士尼每年都會有兩到三部動畫電影問世,佔據著數量優勢﹔而在質量上,與皮克斯聯手進入了三維動畫時代,電腦動畫的技術優勢,給迪士尼動畫電影帶來了頗高的成就。《失落的王國》《怪物電力公司》《海底總動員》《尋夢環游記》都是這一階段的優秀代表作品。
二、迪士尼動畫影業的獨特風格
(一)角色塑造:鮮明的立體展示
迪士尼動畫電影角色雖然數不勝數,但是不管主角、配角還是跑龍套的群演,都帶有閃光點。在迪士尼動畫的六類特點中(如圖1),通過觀眾認可度的排序可以發現,性格鮮明位居首位。影片角色的鮮明性格是動畫角色最有魅力的地方,其在觀眾心中佔據著主要地位並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迪士尼動畫最為突出的特點。
圖1關於“迪士尼動畫角色特點”的統計
數據來源:disney.cn(2018)
按角色的原型來看,迪士尼影片裡以動物為原型的角色,通常會被賦予美觀、可愛的造型。其中,既有像《瘋狂動物城》中的兔朱迪、狐尼克等“動物化的人”型角色,也有如《獅子王》中辛巴拉菲奇這類“擬人化的動物”。無論影片角色屬於哪一類型,迪士尼都可將人與動物的特性進行完美融合,在真實的基礎上又加以一定的夸張成分。同時人物型角色既忠於人物原型,保留了人物特點,又在外觀、肢體、對白等方面增加了動畫特征。
(二)視覺呈現:無處不在的夸張
“夸張”,是迪士尼在塑造角色時最常採用的手段之一。其或是體現在變幻莫測的外形改動上,或是濃墨重彩的細節之處。迪士尼動畫電影中時常會通過角色的眼睛、鼻子、耳朵的變化來彰顯角色的面部變化,也可以是借助拉伸、壓縮肢體來夸大角色的處境,根據劇情轉變而不斷改變。例如影片《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既可以折疊、壓扁裝進一個小小的箱子裡,也可以像氣球般充氣膨脹、漏氣干癟﹔穿上裝甲是強壯剽悍的戰士,脫下來又立馬恢復圓潤肥胖的身材。
(三)創作風格:令人捧腹的幽默
娛樂性一直都是動畫電影的一大特點,也是迪士尼最為看重的元素。迪士尼影業旨在為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帶去歡樂,不論是通過搞笑的言語、滑稽的造型,還是怪誕的音效。這些元素的融入成功塑造了影片角色的幽默形象,使得動畫片變得老少皆宜。如《阿拉丁》中機智、頑皮的猴子阿布,《獅子王》裡喋喋不休的丁滿,《怪物電力公司》裡造型怪異的大眼仔等。這些角色無論在外形特征還是性格特點上,都帶給觀眾輕鬆愉悅的視聽享受。
(四)色彩搭配:不失純真的華麗
由於動畫創作中的虛擬與隨意,動畫角色的色彩搭配有著極大的自由度。其不完全遵循現實,可以充分通過色調的明暗冷暖對角色進行美化與重塑。迪士尼往往會給動畫角色添加“兒童化”的點綴,使其形成卡通畫般的既視感。明亮和柔和的顏色佔據角色的主體部分,同時由繽紛的次級顏色進行搭配,總體上多樣但又不顯雜亂,帶給觀眾一種舒適感。以《怪獸電力公司》中的蘇利文為例,身為以恐嚇為生的怪獸,他的形象並沒顯得丑陋骯臟。淺藍色的毛發加上紫色斑點,反倒讓蘇利文與毛絨玩具更相似。顏色對角色形象的美化不僅提升了角色的可愛程度,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充實的視覺觀感。
(五)主題寓意:寓教於樂的內涵
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沒有因其動畫片的形式而使其所想表達的主題受到限制。在其動畫片裡嬉笑雜耍的情節背后,觀眾總能體會到比卡通形象更為成熟的內涵,既能娛樂兒童,又能感動成人。迪士尼對主題的甄選十分寬泛,觀眾既能看到《獅子王》中的成長與拯救,領略到《海底總動員》中的親情與責任,還能感受到《瘋狂動物城》的平等與包容。從情感到社會,迪士尼動畫電影的內涵覆蓋方方面面,就像是導演設計的一顆顆彩蛋,隱藏在形形色色的場景畫面下,靜待觀眾細細挖掘體會。
6.音樂運用:旋律與表演的融合
將歌舞與動畫相融合,是迪士尼一直沿用至今的經典手法。不論是《小美人魚》中的艾莉兒,還是《冰雪奇緣》中的艾莎女王,都有一副動聽的歌喉,為平鋪直敘的故事添加了動聽的一筆。在影視藝術中,音樂一直都與畫面相輔相成。迪士尼動畫中的歌舞情節即為角色表演進行二次拓寬,進一步使角色形象化。同時,歌舞情節伴隨著優美旋律,也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