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各界人士送祝福
把民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個走到哪裡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國人,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為之奮斗的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也是中華兒女安身立命之所。作為《人民日報》的老作者和老讀者,願《人民日報》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譜寫新時代新篇章!
——張豈之(思想史家、西北大學原校長)
近幾十年來我國美術事業的繁榮是與《人民日報》的支持和推進分不開的。藝術家們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或傍依民族傳統或借鑒外來文化進行藝術創新的杰出成果,都在第一時間受到《人民日報》的熱情關注和大力傳播。在引領先進藝術思潮和提倡純正藝術品格方面,《人民日報》不遺余力地進行宣傳,激勵藝術家們為社會為人民貢獻高質量的作品。美術界同仁們深深感謝為《人民日報》編輯、出版和發行辛勤工作的朋友們!
衷心祝賀《人民日報》七十華誕,祝願《人民日報》越辦越好!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近年來,《人民日報》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與呼,影響甚大。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文化是科技文化的靈魂,對於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而言,都不可或缺。欣逢《人民日報》七十華誕,祝願《人民日報》為弘揚中華文化、實現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樓宇烈(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說起來是三十九年前的事了。1979年的夏天,我正寄居在貴州貓跳河畔紅岩電站的石頭房子裡,從早至晚地埋頭創作長篇小說《蹉跎歲月》,這是一對男女知青沖破“血統論”的樊籠,在插隊歲月中經受風霜雨雪磨煉逐漸成長的故事。電站上幾位年長的職工,聽說我正在寫的是這麼一個故事,不無擔心地說這樣的題材能寫嗎?這是要冒風險的呀!他們的話說得我猶猶豫豫起來。恰在這時候,一個老職工從辦公室拿來一張《人民日報》,指著一整版系統地從理論上批判“血統論”的文章道:這下你可以放心大膽地寫啦!我抓過報紙,幾乎是一口氣把近萬字的理論文章讀完了!對於我來說,這一天的《人民日報》,猶如一場及時雨般那麼金貴!
——葉 辛(中國作協副主席)
《人民日報》居然七十歲了!在孩子們眼中,七十歲是爺爺奶奶輩的年紀,但報紙不是人生,正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一樣,報紙每天都年輕,如露珠,如嵐氣,如雲霞,一份屬於人民的報紙,注定在七十歲生日時,應該擁有年輕的心態,年輕的祝福,當然還有年輕的未來。不為別的,隻因為她擁有兩個響亮而庄重的字:人民。
——高洪波(中國作協副主席)
《人民日報》是中國新聞領域當之無愧的排頭兵,也是推動國家前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人民日報》高度關注文化事業發展,幾代記者關於文物保護的報道對推動文物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廣大讀者進一步了解文化遺產保護者及其所奉獻的事業。
值此《人民日報》七十華誕之際,祝她在大幅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方面創造更多輝煌業績。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院長)
小時候,讀《人民日報》需要機遇:位於昭烏達報社大門口的閱報欄每周一才展示《人民日報》。我識字早並喜歡讀字多的報紙。每周一從南箭亭子家屬院走到報社閱報欄,欣欣然讀報。那時五六歲,覺得好遠啊。因為個子小,隻讀到版面的下半截,根據個人理解與上半截聯成一體,但這也溝通了我與國家與世界的聯系,得知好多地名以及聞所未聞的世界各地的消息,不禁揣想:世界好大,但《人民日報》是怎麼知道這些事情的呢?
這些年,我給《人民日報》的“大地”副刊寫過一些稿子,寫祖國大地的神奇風貌,亦欣欣然。我看到額爾古納、罕山、西拉沐淪河等家鄉的名字從我筆下出現在《人民日報》的版面時,生出“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的感慨。時值《人民日報》七十華誕,祝她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朴實的文風,更年輕的姿態在中國和世界的目光中矯健前行!
——鮑爾吉·原野(遼寧省作協副主席)
三十多年前,我在一個不通公路的偏僻山鄉當小學教師,毎周一次,驛道上的馱隊會送來給養。除了生活必需品,還有一樣重要的物品——《人民日報》。我們會第一時間打開那個綠色郵包,如飢似渴地從已經過期的報紙上獲取外面世界的消息,以此証明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與外部世界相互遺忘的地方。沒拿到報紙的人會要求手裡有報紙的人大聲讀出那些消息。
我曾經是《人民日報》的義務朗讀者。雄辯的社論,重大的事件,華美的文學。
很難想象,我們今天會進入這樣一種信息極為充裕的時代,自己對信息也不再那麼飢渴。即便如此,《人民日報》和她派生的紙媒與網媒仍是我可靠的信息來源。
謹祝她更豐富,更堅定,更持久,更有活力!
——阿 來(四川省作協主席)
2016年,為配合杭州G20宣傳,有關領導敦促我寫一本介紹杭州的書。這對我是一次冒險之旅,盡管我對這個城市有感情,有關注,甚至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但一個長於虛構冥想的人,要對一個具體的城市作真實的記錄,哪怕僅限於一方的報告,我感到我還遠遠不夠。在至少閱讀了七八十本跟杭州相關的書籍后,我鼓足勇氣出發了,最后落成了一本十五萬字的書稿。當我把一萬多字的開篇《最美是杭州》寄給《人民日報》時,心裡是忐忑的。感謝《人民日報》成全了一個城市的美好期待和我個人的榮幸之旅,至今想來仍然心存感激和榮幸。
祝福《人民日報》!祝福中國人民!
——麥 家(浙江省作協主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