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颜值”与“言值”:《人民日报》评论版改版初探
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全新改版,正式迈进“全彩印时代”。作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改版后的评论版“内外兼修”,“上线”近一月来亮点纷呈,围绕“把全彩印时代的人民日报办出新水平”的目标,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用新思想新语言新形象,为报纸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做出了新贡献。
论据可视化,让观点产品更鲜活
1月2日,改版后的评论版首次亮相,即以4幅色彩绚丽的新闻图片惊艳读者——图片多了、版面美了,是读者对改版后评论版的第一印象。不过,对于作为思想纸、观点纸的评论版而言,图片不仅仅意味着“美颜模式”,更是会说话的论据,是为为观点服务的。
新闻图片的加盟,将原来需要用文字描述的论据,转化为简洁的视觉语言及图片说明,提升了观点“纯度”。比如,1月8日《坐上高铁 离梦想更近》,以及1月14日《架起合作的桥 打造和平之海》两篇文章,将成雅铁路、杭州至黄山高铁开通,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开展环球访问、“盐城”号护卫舰抵达利马索尔港等新闻信息直接用图片呈现,在评论中省去了文字赘述,让观点表达更纯粹。
相比于文字,可视化论据给予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显著增加评论的信息含量和细节张力。比如,1月22日,“评论员观察”《为太空探索镌刻更多中国贡献》和跑口记者写作的《接力,向星辰大海出发》两篇评论,共同聚焦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宏大主题,而配图选用了科研人员庆祝嫦娥四号降落成功的现场花絮——攥握双手的紧张、凝视屏幕的期待、笑容满面的欣喜,诸多情绪和氛围细节,都在科研人员群像中透露,并作为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这组评论的细节表现力加分不少。
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新闻画面融会贯通,使评论气象更开阔,极大延展了评论的纵深感。无论是缤纷的“中国色彩”,还是生动的“时代表情”,这些来自不同时空场景的视觉片段打破地域界限,融汇于同一版面空间,由点及面地铺开一幅“奔跑中国”的壮丽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气象扑面而来。而且,在这种多维度论据的支撑下,评论的论证也更显立体全面,观点也更具说服力。
聚焦普通人,做党心民心黏合剂
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肯定人民日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而且提出“让人民日报离人民更近,做到人民日报为人民”的殷切期望。
研读改版近一月的评论版,让人感到可喜的变化之一,就是显著增加了普通群众在人民日报版面的“出镜频率”,评论话语离人民更近了。截至1月27日,改版后的评论版共使用新闻照片17幅,其中展现各行各业群众形象的就达14幅。现在的评论版,宛如一本精彩的“百姓相册”,用图文并茂的评论语言,书写中国人平凡的伟大。
把镜头对准平凡面孔,奋斗者成为主角。烈日下飞檐走壁的电力工人、心系祖国科研的航天人、带头脱贫致富的苗族姑娘、感受丰收喜悦的农民、清理河道的河长和志愿者、极限条件下坚持训练的部队官兵……新时代奋斗者频频亮相评论版,其中不乏人物特写。在影像与文字的交融中,无数奋斗者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时代奔腾的大江大河。
让评论走进基层一线,提升评论员“四力”。改版近一个月,评论版“现场评论”明显增加。走访了北京通州、江苏太湖、浙江德清等地的河湖长,根据现场所得提炼出“河长制,关键在‘河长’治”等醒目观点;在四川凉山,深夜采访忙碌的扶贫干部;在河南信阳,踏上革命先烈的“志仁小道”……走出去的评论员,以脚力激荡笔力、以眼力提升脑力,让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成为改版之后的一个亮点。
焕新生产线,几对关系仍需厘清
改版的本质是新闻生产流程和机制的变革。版面视觉效果的变化只是其表,背后是全彩印时代重新锻造的评论生产线。这一转变过程,涉及多对关系的处理,也给探索中的评论版留下了更多创新空间。
处理好图片与文字的关系。新闻图片的加入,给传统评论生产流程带来很大变化。一方面,文字选题之外,增加了图片选题环节,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创作精力,也对评论员融媒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评论版已经刊登的照片中,既有无人机航拍作品,也有评论员自己拍摄的作品。如1月4日《春风一来 花就会开》的两幅配图中,有一幅就是评论员自己根据评论主题拍摄的,传递着“评论员在现场”的信号。目前评论版的图片主要从各大图片库选择,人民视觉、新华社都是重要图片稿源。今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图片稿源的自主性、原创性,评论员“拍摄+写作”的生产模式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同时需要建立与图片内容供应方的合作机制,甚至逐步发展自己的摄影作者队伍。另一方面,图片作为一种“变量”,使版面的不可控因素增加。不仅需要与其他版面加强用图问题的沟通协调,更要考虑图片风格与评论内容、版面基调的整体关系,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处理好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改版之后的评论版增加了醒目的提要栏,突出展示精华内容,是对浅阅读时代读报需求的自觉适应,成为版面的点睛之笔。提要栏的设置,对于版面而言,增加了版面表现形式;对于编辑而言,增加了对评论“金句”的提炼摘编环节,这是做加法。但另一方面,提要栏占据了一定份额的版面空间,直接导致版面的文字容量平均减少800—1000字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单篇评论篇幅,这又需要做减法。如何在精简容量内保持观点“含金量”,有赖于更精准深厚的编辑功力。
处理好老品牌与新形态的关系。据评论部的同志介绍,评论版改版后,提出“加强现场评论”“做大‘大家谈’”等改进思路。2019年初,改版后的评论版继续强化评论现场感,推出“我与河长面对面”系列现场评论,派出评论员分赴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深入采访调研,共同探讨河长制的制度创新与完善,并结合新的版面形象配发现场照片。1月22日,改版后的“大家谈”栏目也“换装登场”,结合彩色提要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谓“素以为绚,绘事后素”,观点内容始终是评论版的底色,优质品牌栏目更是版面优化的基础。今后,《人民日报》评论版如何让老品牌以新姿态出现,用新形象包装老栏目,构建审美与思想的有机体,值得期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