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5期

張藝謀電影敘事的“詩意”策略【2】

——以《山楂樹之戀》為例

李超
2018年06月28日14:1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聲音敘事的“詩意”功能

通著名匈牙利電影評論家貝拉·巴拉茲在談論有聲電影時曾提出這樣的觀點:聲音是電影的有機組成,而不是僅僅使電影開口說話,聲音在電影中應該佔有“藝術創作”的地位。可見,聲音與畫面的有機配合會給電影作品增加獨特的魅力。聲音既對影片劇情的發展、情感的流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能給觀眾帶來“現場感”。電影聲音元素一般包括配樂、評論、旁白、音響等。黑澤明曾說:“當我給影片加入聲音時,是我最興奮的時刻……在這時候,我不禁顫抖。”以下我們將重點對《山楂樹之戀》裡的聲音進行分析,重點從電影配樂、結尾插曲《山楂樹》展開思考,探討電影的“詩意性”。

(一)電影配樂特點的分析

電影配樂包含了主題音樂和背景音樂。主題音樂是一部片子的核心音樂,它通常配合影片的主題思想、內容和情感,進而起到深化電影敘事的作用。在《山楂樹之戀》的片頭,古箏朴實、溫和的音韻與空鏡頭所呈現的山水的畫面相互交織,慢慢拉開的老三與靜秋第一相遇的帷幕。古箏單純的聲音,像兩個人之間純潔的愛情一樣。當歡歡和靜秋去叫老三來自己家吃飯,我們看到配合這歡樂場景的是遠處工地上的工友們在風琴伴奏下所演唱的蘇聯名曲《山楂樹》,迎合著鳥兒歡快的叫聲,歌聲在山谷中回蕩,襯托這兩人愛情的懵懂與甜蜜。隨著兩人戀愛的升溫,如兩人騎自行車,同床共枕,以及在醫院因老三重病而相擁相泣,也都嘗試通過音樂來烘托氣氛。可以說《山楂樹之戀》的主題音樂為配合男女主人翁之間純潔的愛情,始終傳遞著一種輕盈、唯美、素雅的調子。

電影的背景音樂通常是指通過畫內音或者畫外音的方式來配合情節的發展、情感的流露,以達到氣氛烘托的效果。於是我們看到在《山楂樹之戀》開場淡雅音樂結束之后,即傳來的遠處一輛大客車引擎的轟鳴聲,驅趕著稍前的寧靜。這同樣也預示著靜秋與老三愛情的坎坷與艱辛。隨著故事情節的繼續推進,靜秋媽媽的出現,對二人愛情的阻撓,伴隨這一場景的碗缸相互碰撞的聲響,破舊木門發出的吱呀柔和的聲響與訂信封所發出的尖銳的敲打聲之間的相互碰撞。這則進一步暗示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這些背景音樂不僅能夠引入故事情節,暗示了人物心理,更能打破影片僅有人聲的單調,各種雜亂聲音下凸顯男女主人公愛情在社會、家庭等各種阻撓背后的堅貞與不離不棄。

(二)插曲《山楂樹》的解析

蘇聯名曲《山楂樹》創作於1957年,旋律跌宕之間,透露著強烈的烏拉爾風格——優雅、純淨、浪漫。歌曲,細致刻畫了一個姑娘在山楂樹下幸福的煩惱,她要在兩個工廠男青年裡選擇一個更適合她的。這首歌作為影片唯一的一首插曲,在影片中推動者靜秋與老三的情感發展,也將觀眾感情推向了高潮。

影片開頭的《山楂樹》是老三用手風琴拉奏的。手風琴十分適合拉淡泊、素雅、優美的旋律,也是蘇聯歌曲時常採用的伴奏樂器。靜秋第一次與他見面,就是追隨《山楂樹》的手風琴聲找到的,並為“他”這個人所“捕獲”。這樣的相識場景,為影片平添的幾分詩意。

結尾當老三遺骨被埋葬在山楂樹下時,影片中再次響起這首歌曲,整個曲子幾乎全部清唱,並點綴著幾滴琴鍵聲,干淨純粹,從而將影片純淨、感人的氛圍渲染到了極致。影片也正是憑借這首插曲加深了觀眾對男女主人公唯美愛情的理解。總之,影片中“音樂和劇情已經融為一體,我們自然也會出情入理地把它們作為一個藝術表現的單位給予一個完整的審美享受,這時候往往會‘聽不到’音樂,應該說這種‘聽不到’是最理想的效果。”張藝謀導演正是通過音樂與劇情、畫面的完全融合,從而將老三與靜秋“純潔”的愛情進行著進一步的映襯,深化著電影敘事的“詩意”內涵。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