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5期

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再現與凝視

趙佳佳
2018年06月28日14:2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互聯網社會的發展,私人領域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公共空間,導致公私領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消失。本文以“網絡空間”為研究對象,借鑒“公共領域”理論考察了公私領域的界限,借鑒“對話理論”,從網絡技術,對話向獨白的轉變,個人空間的開放等三方面探討了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動因,結合“內爆理論”指出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的現實影響,即傳播儀式觀的消解,公私邊界的過度內爆以及網絡空間中符號的異化。

關鍵詞:網絡空間﹔私人領域﹔傳播儀式觀﹔內爆﹔符號異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051-03

網絡社會的出現重塑了哈貝馬斯的經典公共領域理論,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不斷向公共空間靠攏,造成了公私領域界限的日益模糊,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如傳播儀式觀的日益消解造成了公眾的非理性狂歡,公私邊界的過度內爆造成了意義的消亡,網絡空間中符號的異化使人們成為符號的奴隸等。為了給網絡空間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促進其成為哈貝馬斯理想的公共領域,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

一、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限的考察

(一)網絡空間重塑下的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這個概念,最早由哈貝馬斯提出,他將公共領域界定為“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1]。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哈貝馬斯並未預見到網絡媒介的興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網絡媒介深刻改變我們交往方式的同時也在重塑著經典的公共領域。法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認為:“社會空間既不是客體也不是主體,既是真實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實在的又是隱喻的。”[2]網絡空間作為一種虛擬的社會空間既有傳統社會空間的特點,又有它較為獨特的特征。它脫離了對實體空間的依賴,使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在這一空間中進行實時的交流,網絡空間憑借這一特征對公共領域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二)網絡空間下私人領域的瓦解

哈貝馬斯認為私人領域主要是指個人私域,即個人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領域。個人的感情生活,個人的丑聞以及個人的肖像等都屬於私人領域,私人在這一領域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和隱私權。而網絡社會的發展使得這些本隻能在小域場進行有限人際傳播的事件展現在公共空間中,這些事件的曝光是主動與被動的結合。各種熱衷於炒作和“秀”自己的人物都是主動的曝光,而諸如明星私生活尤其是丑聞的公共化則多數是被動的。這些霸屏的明星八卦很顯然都屬於私人領域,而所謂“屏”則是各種網絡平台,屬於共享的資源,公共的空間。這些現象無疑証明私人領域正在向公共領域滲透並不斷被瓦解。

(三)公私領域界限的日益模糊化

哈貝馬斯關於公私領域的界定中公私領域是有明確的界限的,但在互聯網時代,公共領域的私人化和私人領域的公開化使這個界線已變得越來越模糊。網絡空間這一社會領域的同一性要求抹殺了一切個體的差異,使公共和私人兩個領域的界限日益消失。公共的事務既可以私人化,私人化的事物也可以分離,傳播到公共領域中,因此公私領域是沒有絕對的界限的。阿倫特在其著作中曾對私人領域的擴張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思,並主張保護公共領域,筆者尤為贊同阿倫特的獨到見解。

二、私人領域公共化的動因探析

(一)網絡技術為私人領域公共化提供了技術支持

加拿大學者英尼斯最早從媒介技術的角度考察了空間與社會的關系,認為任何特定的傳播媒介都有其偏向,任何社會中的媒介,都會左右社會組織形態和人際結合方式,傳播技術在所有技術中居於核心地位[3]。網絡自帶融合傳媒的特點,既可以作為大眾傳媒的平台,也可以作為人際傳播的平台,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分別帶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特質,二者在網絡空間內互相融合。在網絡空間,網民可以自由轉換身份和空間,這種轉換具有隨意性,網民上一秒還在談論公共事務,下一秒就可能在談論家長裡短。普通市民往往更多關注與自己利益相關的部分,私人事件每天都在發生,網絡成為一種發泄平台。2017年9月12日,李某某在微博上晒出一段文字,痛斥某某騙其錢財和感情的事件,隨后各大微博大號也都對其進行了轉發和評論,普通市民也紛紛在微博這一公共空間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一事件本是個人情感與糾紛,屬於私人領域的事件,正是憑借因為網絡平台迅速發酵,成為全國大多數人知曉的事件。私人領域的事件大肆地公共化佔用了寶貴的公共資源,也導致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二)獨白促成了私人領域的公開化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王怡紅在《得一門而入—對話研究及其方法指向》一文中探討了對話研究的思想源起、本質屬性和構成理論主要概念之間聯系等問題,提出對話“它強調整體的,而非片斷的﹔對話的,而非獨白的交流方式。同時,對話研究關心人類傳播中的差異與對立。”[4]獨白概念正是從對話概念中得出的,它是與對話相對立的,對話蘊含著相互應答的意思,而獨白則是自言堂,獨白者不能回應他人,可以自己隨便說,也可能得不到任何回應,但隻要他喜歡他可以一直說下去。

正如對話要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中,獨白也要發生在一定的空間。網絡空間是一個公開的空間,在這個公共的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與內容都是顯現的,而獨白者在這一空間中帶有“霸權”的特質,他可以完全不必顧忌他人,把私人的東西強行暴露到公共空間。盡管這種暴露可能帶有某種目的,如借助網絡進行輿論施壓,想要成名或者彰顯個性等,但其性質都是獨白的。獨白者不僅僅指發布者,還包括評論者,評論者通常會將在公共空間看到的內容同自身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使網絡空間成為一個私人生活公開,發泄的大平台。

(三)個人空間的開放是私人領域公開化的催化劑

網絡的發展使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絡空間的一份子,他們可以自主選擇想要展示的內容,不再受媒體的擺布。在網絡空間中每個人都能構建“個人空間”來展示自己,但這個“個人空間”不僅是為了自娛自樂,而是為了讓普通的大眾去點擊,去閱讀,收看,評論,轉發,而點擊,評論,閱讀和收看的數據是衡量他們私人空間成功與否的標志。

事實上“個人空間”由於其開放性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公共空間,在這一空間中充斥著大量私人的內容。而這些私人空間中的內容之所以被受眾所接受和歡迎與受眾集體的“窺私欲”是有極大關系的。心理學者蘇小波說“隻要人格還沒有成熟,人們就還會熱衷於窺探別人的隱私﹔隻要還有欲望被深深壓抑的人,就會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別人隱私,借著別人隱私宣泄自身欲望﹔隻要人性還存在這缺陷,窺探隱私的喜好,就永遠不會結束。”[5]在斗魚、戰旗等視頻直播平台上很多人靠挑逗網友有等不雅方式來引發關注,甚至更夸張的還有的直播其露骨程度令人汗顏,但很少有人在互聯網上對這一現象進行抨擊,更多的則是“求資源”,“求網盤”的評論。網絡空間由於其私密性使得很多網友說出生活中絕不會說出的話語,在網友“留下種子”的齊聲歡呼中這些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登堂入室的窺私則成為可以堂而皇之的狂歡式娛樂。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