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5期

《聲臨其境》:將冷門做成爆款

徐 晴
2018年08月03日09:2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聲臨其境》:將冷門做成爆款

  湖南衛視《聲臨其境》被評為“全網最具口碑指數電視綜藝”,成為當之無愧的爆款。其成功,取決於如下因素:題材選擇——不走流行,選擇冷門﹔操作路徑——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突圍方式——不與新媒體正面競爭,而是將其引為己用﹔創新立足點——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

  《聲臨其境》是湖南衛視2018年一季度播出的一檔純原創聲音魅力競演節目。每期節目有一個關於聲音的特定主題,呈現不同的聲音特點。每期節目有4位頂級演員或配音演員同台競技,進行3輪配音挑戰,包括“經典之聲”“魔力之聲”和“聲音劇”。

  節目播出以來,在影響力和口碑上成為當之無愧的爆款節目:微博閱讀量26.1億,網絡播放量14億,豆瓣評分8.3,96個新浪熱搜。3月12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文藝界別小組討論會上,政協委員張凱麗、呂煥斌等圍繞“新時期,繼續推進文藝繁榮”的主題各抒己見,《聲臨其境》得到了委員們的肯定。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三聯生活周刊等上百家媒體為節目點贊,稱《聲臨其境》是“實力派演員擔綱綜藝,吹來一股清風”﹔其火爆,是因為節目用聲音塑造角色、用聲音再現經典畫面,傳承了文藝工作者對藝術的追求。在4月底由艾曼數據、中國電視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娛大數據發布盛典上,《聲臨其境》被評為“2017∼2018最具全網口碑指數電視綜藝”。

  題材選擇:不走流行,選擇冷門

  創新從來都伴隨著孤獨和冷門:身為先行者的孤獨,題材領域的冷門。與之相對的是跟風和同質化:跟隨爆款的步伐,選擇流行的題材。兩種不同的取向,決定了節目創作的視野和格局。

  如果隻看到眼前利益,跟風自然是相對穩妥的選擇,因為市場已經被先行者開發,被市場接受的可能性相對全原創會大一些,所以10年前流行選秀節目時,各大電視台搶著上選秀節目﹔5年前親子節目火時,放眼望去各台全有明星帶著小孩去旅行的節目。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跟風也意味著放棄了創新的制高點,無論從影響力、市場佔有率上,都難以超越先行者。縱觀湖南衛視乃至全國排名靠前的各家電視台,真正贏得市場和口碑的,永遠是那些敢於吃螃蟹的先行者。

  值得自豪的是,我們這個團隊一直埋頭於原創,如《非常靠譜》《變形計》《一年級》《書香中國》以及剛剛結束的《聲臨其境》都是原創節目。在一般電視人眼中,這些原本都是非常冷門的節目創意,不過從播出效果來看,這些“冷門”節目都實現了熱播,《聲臨其境》更是做到了收視口碑雙豐收。

  為什麼我們喜歡從冷門即垂直領域尋找突破口?為什麼小眾題材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這還得從創新的源頭說起。

  冷門節目的最大難點和亮點,也恰恰是它的冷門。我們不大關心大家看過什麼,而是關心大家沒有看過什麼、可能會想看什麼。如果梳理這些年社會影響力大的節目,會發現有一個共同特點:以前大家沒看過,是新門類、新領域、新模式。就《聲臨其境》來講,它的成功基於兩點:一是立意高,屏讀經典(“屏幕”的“屏”,跟傳統的紙質閱讀不一樣,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的閱讀特點),脫胎於讀書晚會的朗讀劇環節,緊緊抓住了文化的熱點﹔二是節目帶有影視行業的揭秘性,我們看過很多影視作品,卻沒看過影視作品幕后的制作過程,特別是后期配音這個環節,我們把它搬上了舞台,並進行了電視加工和放大。

  從實際播出效果來看,這一嘗試無疑是成功的:除了收視率、收視份額11期連冠,還有更多跡象顯示這是一檔真正意義上的“爆款”節目。在線上,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台,無數“自來水”自發對節目展開解讀,節目相關熱詞持續高居熱搜榜首﹔在線下,“聲臨其境”成為一個新興的互動方式代名詞,在企業年會、親朋聚會等各種場合被頻頻提及。

  操作路徑: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聲臨其境》跟一般意義上綜藝節目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不是一個游戲,也不是請一幫演員去做與他們本身職業無關的事,而是呈現他們職業范圍內最拿手的事,本質上,他們是來進行藝術創作的。我們這個制作團隊同樣用匠心在創作。把一個環節變成一檔純原創的優質節目,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需要個人與團隊,甚至全頻道、全台的投入和支持。從創意到最終節目成型,光是方案就經歷了4次大的方向調整,修改了28版,目的是盡可能展現這些實力演員全情投入的幕后創作,讓他們在《聲臨其境》這個舞台上大放異彩。

  《聲臨其境》吸引了很多實力演員來參加,賽制規則也很簡單,每一期4位演員通過3個環節展開聲音競演,分別展現演員們對經典影視片段的台詞處理能力、聲音的可塑性以及舞台表演的綜合實力,每期由現場觀眾選出當期觀眾最喜歡的聲音,然后前9期的“聲音之王”參演最后的年度聲音大秀,決出本季“聲音之王”。整季節目最核心的看點還是才華橫溢的演員們之間的高手過招:他們在面對不同角色、不同情景時的聲音表現能力,能不能在短時間內用聲音帶觀眾入戲,就像這個節目的名字——聲臨其境,用聲音讀懂人心,震撼人心,溫暖人心。

  我們在邀請嘉賓時,注重的不是知名度,而是遵循表演創作本身的規律,那就是“戲比天大”,用專業、憑實力說話。我們相信聲音藝術本身的魅力,也相信觀眾的鑒賞能力。《聲臨其境》第二集播完后,就有自媒體和觀眾寫文章解讀台詞表演的技巧,干貨滿滿,不亞於戲劇名校的頂級台詞課,轉載率極高。於是第三集我們就請了專家來點評演員們的精彩表現。

  《聲臨其境》沒有刻意去營造人設,如果說有,那就是實力型人設,直白地說,就是展示演員們不為人知的真正實力,人設的根基建立在專業實力基礎上,譬如說趙立新、韓雪、朱亞文等等。趙立新在此前演過 20 多年的戲,可以說是資深老戲骨,但一直沒有大火過,在大眾視野裡屬於非常冷門的演員,但在《聲臨其境》的節目裡,他展示了一名演員令人驚訝的綜合實力,精湛的台詞能力,四國外語順手拈來以及身為實力演員的職業自信。這期節目播完后,他自己都感嘆,演了20多年戲沒火,沒想到在《聲臨其境》一夜之間火遍全國了。其實,如果不是有這20多年的積累,《聲臨其境》也沒辦法讓他大火。

  我們對《聲臨其境》的參演嘉賓進行過統計,在第一季全部40位表演者中,有21位拿過金鷹獎、華鼎獎、飛天獎、白玉蘭獎以及國際上表演行業獎項的最佳男女主角獎,換句話說,他們是這個行業裡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這個比例超過了整季嘉賓演員的50%。前兩天在戛納電視節上,我們看到了日本同行研發的一檔關於配音的綜藝模式,用喜劇演員,著重搞笑。電視節組委會的一位法國老太太對我說,她更喜歡《聲臨其境》,因為更高級、更大氣、更具藝術感。

  《聲臨其境》節目裡呈現的人物角色眾多,除了表演者,還有許多輔助類角色,他們也許不是節目裡最受矚目的人,但絕對是在各自領域最專業的一群人,譬如說主持人、點評專家、領聲團、擬音師、聲音大秀導演等等,其專業要求甚至可以用苛刻來形容。

  在主持人方面,策劃階段我們設想過非常多的人選,最后鎖定在王凱的身上,最主要的考慮就是他的履歷裡涵蓋了專業配音員和主持,在這兩個領域都是專家級,從錄制效果來看,他的完成度還是很高的。點評專家有專業院校的台詞教授,也有配音界頂級的從業者,他們將普通觀眾感性層面的“好”,破譯到理性專業的層面展開解讀,使得節目首先在細分領域擁有大批鐵粉,贏得了他們的口碑。

  領聲團是一個多年從事聲音工作的專業團隊,他們在節目裡的職責是幫助演員快速找到幕后配音的狀態。還有擬音師,這是一個極其細分的領域,在全國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屈指可數,他們為影視劇后期模擬制作各種聲音,這些聲音是對人聲對白的補充,對營造情境和環境至關重要。當然還有最后的聲音大秀導演,在最后一期甚至請到陳凱歌這樣的旗幟級電影導演加入,為的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最大程度保障節目的專業度和品質。

  節目創意也許冷門、垂直、小眾,嘉賓也許冷門,可這兩個冷門元素在一系列配套元素的加持下產生了疊加、放大效應,恰恰成就了熱門和獨家,也許這就是創新的神奇之處。

  融媒體突圍:與其正面競爭,不如為我所用

  近年來,中國正迎來一次巨大的移動互聯網普及和消費升級的浪潮。在文化消費領域,傳統電視節目雖然繼續保持主流地位,但國民擁有了除傳統電視以外海量的新媒體視頻消費選項。當下電視媒體的生存環境早已不是客廳熒屏的競爭,而是發展到要跟各種視頻網站APP、手機短視頻搶食蛋糕。清醒的電視人必然要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電視節目互聯網化,用互聯網的方式去與新媒體正面競爭,還是應該堅持走自己的路?我的答案是后者。

  電視媒體的特性跟網絡上熱門的新媒體視頻有太多不同,以己之短搏人之長,必然會失敗。但也絕不是簡單地對新媒體的攻城略地視而不見,繼續走原來的老路,而是應該將新媒體的套路引為己用。

  就《聲臨其境》來說,我們將新媒體引為己用的方式大概有這麼三種:

  播放端。今年我們跟視頻網站進行了版權合作,將節目的網絡播放從芒果TV延伸到了愛奇藝。我們知道電視台之間最核心的受眾是有一定差異的,芒果TV和其他視頻網站也有各自最核心的用戶,多了一個視頻網站播放渠道,節目也就多了一種影響更多人群的可能。

  精准互動端。《聲臨其境》的創意點是配音,所以今年也跟一個叫“配音秀”的APP有合作,這個APP創辦兩三年了,裡面聚集了眾多的配音愛好者,配音秀的配音達人有機會參加《聲臨其境》,《聲臨其境》的配音片段也成為了APP裡年輕人,甚至知名人士追捧的表演素材,比如著名演員羅家英就上傳了《大話西游》的粵語版配音。去年年底,很多單位、公司開年會,同學、朋友聚會的時候,都玩起了配音秀,《聲臨其境》受歡迎的程度再現了當年卡拉OK的熱潮。所以《聲臨其境》跟配音秀的合作可以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

  宣推端。從節目策劃之初,一直到節目播完至今,《聲臨其境》制作了海量的短視頻在各類網絡平台傳播,譬如在節目還在方案策劃階段,我們就制作了“致聲音天才”的一分鐘短視頻宣傳片,放在《聲臨其境》官方微博上,當時微博粉絲隻有一兩千,短短一天就產生了將近一萬的轉發、上千萬的閱讀量,為節目預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節目正式播出后,節目裡的經典配音片段、幕后花絮也形成海量的短視頻在各大平台傳播,很多在正片裡裝不下的內容,成為電視節目正片的補充,繼續發揮效能,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

  當然,傳統電視台和新媒體的融合還有很多可發掘的空間,在節目創作實踐中也會不斷產生新的可能。但無論怎樣融合,最核心的還是節目品質以及蘊含在節目中的情懷和正能量,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去談新舊媒體融合,無疑是舍本逐末。

  創新的立足點:“小大正”絕非一句口號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管理司高長力司長一直強調,今后廣播電視節目必須繼續遵循“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小大正”自主創新原則,這將成為今后電視節目創新的立足點。

  小成本。如今,電視節目制作最大的成本支出往往是流量藝人,越是當紅的、流量大的,片酬越是高得嚇人,但《聲臨其境》在節目立意上天然規避了這一點。我們操作的基本邏輯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配音表演還是相當具有專業度的,這件事不是那些隻有流量、沒有才華的明星可以玩轉的,所以請的嘉賓幾乎都是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很多年的實力派演員,而不是片酬高昂的當紅明星,節目模式已經決定了成本不會很高。

  大情懷,正能量。《聲臨其境》之所以能引起許多人共鳴,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選取的經典影視作品裡所飽含的情懷和正能量。《聲臨其境》節目選擇了大量經典藝術作品,演員們對每一場對白、每一句台詞、每一聲嘆息、每一次呼吸都用心創作,而不是單純地模仿和對口型,給觀眾以深深的震撼。譬如電影《董存瑞》裡的經典片段,演員周一圍在配音時一句堅定的“炸了它,掩護我”,把觀眾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而最后聲嘶力竭的吶喊——“為了新中國,前進”,則將英雄為了勝利舍身赴死的大義凜然刻畫得淋漓盡致。還有《集結號》《智取威虎山》等片段,都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節目的正能量還體現在演員對表演的信念、對藝術和節目的尊重上。雖然是實力派演員,每次錄制前,他們依然像小學生如臨大考一樣緊張,反復排練,比如韓雪會在台詞本上做筆記,寫得密密麻麻的﹔又比如張豐毅,到達現場的時候40度高燒病倒了,打點滴的同時,堅持在病床上苦練台詞。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戲比天大,作為一名老演員,就要起到表率作用。”他們的認真與執著令人感佩。

  魯迅在《且介亭雜集》中說:“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產生過許多植根於民族文化的經典文藝作品,這些作品裡蘊含了當下社會所稀缺的情懷和正能量,電視節目對這些經典文藝的破譯解讀還有許多空間。跟新媒體、短視頻相比,傳統電視節目因其較高的專業制作門檻,天然具備厚重文化內容的承載能力,也更有可能在這些領域做出“爆款”。本土電視人應利用自身優勢,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找到創新的突破口,創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

  (作者系湖南衛視徐晴工作室制作人、《聲臨其境》總導演)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