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8期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究

——以企鵝新媒體學院為例

方超 袁詩鵬 楊凱乘
2018年08月06日13:47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媒介融合的不斷推進,不僅對傳統的新聞傳播行業帶來了沖擊,更是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企鵝新媒體學院為代表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模式突破地域局限,打通新媒體全產業鏈,在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等多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如此探索對作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重鎮的新聞院系具有重要啟示,既要立足當地、放眼未來,又要積極改變傳統思維和擁抱時代革新,不斷推進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創新融合,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企鵝新媒體﹔人才培養

新媒體的發展消解了媒介間的壁壘,消融了傳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傳統媒體的艱難轉型與新媒體的狂飆突進,給整個新聞傳播界以巨大震動,而傳統的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業界標准之間更是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間隙。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S.Shyam Sundar指出,新聞傳播學課程必須緊緊跟上最新媒體技術的發展。①而現在,不僅是新聞課程需要跟上傳媒技術的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已經變得刻不容緩。本文所要探討的以企鵝新媒體學院為代表的新媒體人才培養新模式,正在成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成長的孵化器、加速器。

一、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急需轉變的背景

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當這些完全是理工科色彩的專業詞匯涌進媒體行業,不可避免地將媒體競爭的核心——對新聞傳播人才的競爭壓力導向新聞院系,所有這些皆預示著一場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迫在眉睫。

而全國各類新聞院系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改革也一直未停步,但是最終結果難以令人滿意。究其原因,或許可作如下解釋: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生態的變革是一場全行業的地震,任何一方的嘗試適應與改變的單獨行動終將難以奏效,作為人才培養重地的新聞傳播院校,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僅靠自身或與零星幾家媒體單位進行溝通合作,其實質效果必將大打折扣。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變革,勢必要整合全行業的力量進行協同探索,協商進步,打破學界與業界人才培養的壁壘,打通行業溝通協作的渠道。而以企鵝新媒體學院為代表的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正在為新聞院系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提供一種可能。

二、企鵝新媒體學院簡介

企鵝新媒體學院是騰訊為了解決新媒體人才培養困境,在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推進建設的線上線下多維度新媒體培訓平台,通過與所在地網信辦合作,同具有學科優勢的新聞傳播院校共建基地,來進行新媒體相關內容培訓,從而達到為業界挖掘人才、鍛煉人才、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目的。

三、企鵝新媒體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當前,我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主要有這樣幾個問題:“傳統的新聞教育理念同新媒體的發展不相適應﹔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新媒體傳播技術發展不相適應﹔專業設置與教學體系與新的傳媒體系不相適應﹔師資隊伍水平與新媒體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②而作為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狀態下出現的一種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模式,相比較於傳統培養模式所存在的問題,企鵝新媒體學院具有新媒體環境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維、新理念、新辦法。

(一)全國范圍聯動,全行業整合

遍布中國大陸的31個企鵝新媒體學院將極大打破新聞院系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地域性限制,改善區域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各地新聞院系在人才培養上的困境。此外,企鵝新媒體學院利用騰訊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源對學院學員提供新媒體內容培訓、創新創業項目扶持等一系列的跟蹤服務,在內部通過邀請行業專家、分享研究報告、搭建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互聯網時代最前沿的咨詢信息,於外部通過邀請各大高校師資、行業領袖等方式,實現行業整合、內外聯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提供給學生。

(二)權威機構對人才培養全程把控

企鵝新媒體學院以所在地的網信辦為指導單位,這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實習實踐中可能遭遇的種種不法陷阱,更能在新媒體的內容創作與運營上契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樹立良好的互聯網從業道德,塑造合格的互聯網媒體從業者。在當下社會矛盾多發、網絡輿論嘈雜的當下,這種從源頭進行的把控對培養合格的未來互聯網從業者至關重要。今日頭條旗下的多款APP陷入的輿論漩渦無不說明,在這個技術至上的互聯網時代,更要倡導對新媒體從業者的規范與指導,而企鵝新媒體學院則從源頭做起,由網信辦指導,聯合所在地高校完成對新媒體人才的孵化培養。

(三)突破單一模式 提供多樣化培訓

企鵝新媒體學院由所在地的合作高校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培養模式。在線上,企鵝新媒體學院為學生提供線上直播+社群語音的方式進行在線直播教學與培訓,而在線下,則提供線下沙龍+基地培訓的形式完成對學生的全方位培訓與輔導。在實習實踐環節,企鵝新媒體學院則通過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APP為學生提供線上新媒體內容實踐平台,以及與騰訊簽署協議的當地權威媒體機構與自媒體公司等線下實踐平台。此外,還結合不斷變化的互聯網發展形態與社會熱點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培訓課程與實習實踐機會,並通過線下的新媒體峰會實現學生對於新媒體從業的“成名的想象”,從而更好達到培訓新媒體人才、服務新媒體人才的目的。

(四)新模式推動學生創新創業

《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2013年秋季刊的社論指出,新聞傳播教育應加強創新和創業方面的教育,以吸引更多年輕人接受教育並進入數字時代的媒體行業。③既不落於現有模式的窠臼,又滿足學生、新聞院系與社會的需求,企鵝新媒體學院在一定程度上朝這個目標邁近了一步。在培訓層面,企鵝新媒體學院聯合新聞院系與權威媒體對學生進行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培訓,讓學生接觸到新媒體前沿信息,掌握包括內容創業與變現等知識。在實踐操作層面,企鵝新媒體學院則提供騰訊旗下的多種極具競爭力的實習平台以及當地權威媒體、自媒體的實習機會。在最后的創新創業扶持上,企鵝新媒體學院通過一系列的雙創項目,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激情,挖掘篩選新媒體人才。

四、企鵝新媒體學院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

(一)加強頂層設計以推動培養模式變革

在新媒體環境下,推動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最根本的是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從制度層面去掌控全局,統籌各方,從而推動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與美國的新聞院系充分掌握人才培養模式的自主權不同,從根本上看,中國的新聞院系人才培養模式修改、變更等除了需要面臨與其他學科相同的層層申報、嚴格審核把關外,更由於具有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從而在推動培養模式創新變革上面臨投鼠忌器的困境,而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又遭遇學科評估、科研任務等種種掣肘,但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成長成才所真正需要的並非這些。面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生態環境的巨變,要培養既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又具備新聞專業精神,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合格人才,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從制度層面通盤斟酌,以最大的魄力與勇氣破除制度藩籬,以推動培養模式變革。

(二)積極轉變思維方式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想觀察歷史的方向,重點在於要用哪種高度。”④同樣如此,積極轉變思維方式應該從認識到培養順應時代變化的“社會喉舌”重要性的戰略高度和積極擁抱互聯網的開放包容態度開始。新聞輿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大環境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它反映黨和政府的意志,報道社會百態與民生疾苦,而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眾聲嘈雜,傳統模式培養的新聞傳播人才難以適應,必須要轉變傳統思維方式,重視探索改革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更好發出黨和政府、人民的聲音。此外,新聞傳播學科作為反映社會、報道社會的應用特色鮮明的學科,積極擁抱和利用社會出現的新事物、新科技是其應有之義,而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更要有積極擁抱互聯網的開放包容態度,以更好培養適應社會變化,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新聞傳播人才。

(三)推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創新

新媒介環境呼喚新的新聞傳播人才,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新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界是社會敏感雷達探測器,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適應社會的需求。⑤在教學方式上,我國高等院校一直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的傾向,造成了學生一定程度上的“知”“行”分離,缺少一個系統性、理論性更強的科研實踐過程。⑥在這個萬物互聯、新媒體日新月異的時代,社會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准,企鵝新媒體學院就是騰訊為了培養未來的新媒體人才而推出的人才孵化器,它深刻反映了業界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既要求學生掌握新的理論前沿知識,又要有高質量的實踐經驗,如此之下,新聞院系推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創新迫在眉睫。

(四)建立利用好與所在地媒體的良好合作關系

企鵝新媒體學院在全國布局運作的新媒體孵化器模式給了新聞院系以啟發,企鵝新媒體學院的合作對象並非央媒或其他大型媒體機構,反而是與所在地最有實力的權威媒體建立合作關系。這反映了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媒體渠道下沉的重要性和媒體地方性、接近性的不可或缺,因此建立利用好與所在地媒體的良好合作關系將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新媒體發展的大環境下,新聞院系與所在地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地理文化上的接近優勢能讓新聞院系將理論與實踐創新更好融合,與所在地媒體共同探討傳統媒體轉型與發展新媒體的策略,而所有這些合作最終將為新聞院系探索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最佳的理論支撐與實踐平台,更好推進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革與社會的發展,傳統媒體的式微無法避免,新媒體洶涌發展的勢頭也將持續推進,但是作為媒體人才培養核心機制的新聞院系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不斷的探索革新。企鵝新媒體學院的模式是一種新媒體環境下的有益嘗試與探索,它給予新聞院系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是,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需要國家從制度層面統籌考慮全局,加強頂層設計,而新聞院系也不能被動適應社會的變化,而是要立足當地、放眼未來,積極改變傳統思維和擁抱時代革新,不斷推進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創新融合,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人才,也為新聞院系自身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注釋:

①匡文波,孫燕清.美國新媒體專業教育模式分析及對中國的借鑒[J].現代傳播,2010(8).

②段洪秀,周曉梅.基於大數據技術的傳媒人才互動培養的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0).

③師靜.傳媒轉型背景下的美國創新創業型新媒體人才培養[J].傳媒,2016(07).

④[以]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62.

⑤湯天甜,冉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改革研究——基於大數據背景[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

⑥楊明娜,宋君.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教學改革的困惑[J].當代傳播,2011(06).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