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電視台:讓民生新聞欄目更具競爭力【2】
二、城市電視台民生新聞欄目的探索與出路
既然城市電視台的民生新聞欄目的困境的成因既有內因、也有外因,那麼其破解之道也應內外結合,簡單地說,就是:對內,苦練內功,做出特色和個性﹔對外,穩定隊伍,積極與新媒體相融合。
城市電視台在穩定民生新聞的採編隊伍,加快與新媒體融合方面,目前已採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在“新聞立台”的指導思想下,更新選人用人機制,讓分配機制更多地向一線採編人員傾斜﹔逐步實現與新媒體平台的無縫融合與良性互動,捋順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善於利用網站、公眾號、APP來延伸節目內容,收納線索和反饋,打造以節目為中心的傳播矩陣,最大限度地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
但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媒體固然來勢洶洶,但“內容為王”依然是節目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打鐵還需自身硬,苦練內功,才是出路。要做有特色和有個性的民生新聞欄目,尋求發展之道,筆者認為當前應重點做好以下四條。
1.完善城市電視台的新聞採編與制作機制,合理調配資源,確定民生新聞欄目的錯位競爭格局,消彌日漸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城市電視台的新聞採集能力是有限的,合理配置資源決定著城市電視台節目的成敗。在視頻採集技術日趨便利化、完善化的今天,電視記者逐步從繁瑣的技術設備操作中解放出來,更有利於在採訪中獲取更多信息量。在這個背景下,發揮傳統媒體的整體資源優勢,加快“中央廚房”建設成為可能。簡單地說,就是將力量更多地向採編一線傾斜,全台成立總攬全局的新聞採編中心,根據新聞資源特性和新聞欄目定位,統籌安排採編人員。改變原先頻道制狀態下各家自成一體、重復採訪、重復播出但均感採訪力量不足的各自為戰的狀態,棄絕內部的惡性競爭、資源浪費。實現資源共享,全局運作,合理布局,分眾傳播,實現“點菜吃飯”。具體到民生新聞欄目上,就是要根據採編力量,合理進行節目布局,整合資源,錯位競爭。如蕪湖台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經過近年來的整合,最終確定為兩檔:新聞頻道的《第一看點》和生活頻道的《生活傳真》。《第一看點》主要面對文化程度較高的觀眾群,以策劃類的專題系列新聞為主,側重於節目的深度和評論風格﹔《生活傳真》主要面對普通市民,側重於生活化的新聞講述和大信息量的資訊服務。兩檔欄目各有重點,定位不同層次觀眾需要,最大限度地以民生新聞這一最具競爭力的新聞資源鎖定更多的本土受眾。有了錯位競爭的態勢,“中央廚房”的合理調配,記者可以根據不同欄目各個階段的策劃重點,對新聞資源進行開發和處理,形成不同的新聞產品以供不同欄目選用,以往一條新聞幾名記者同時上陣的情況不再出現,資源可以有更多的利用空間,稿件的自由度、數量及質量大幅提高,採編人員不再疲於奔命地維持著一條粗糙的新聞流水線,民生新聞欄目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也將得以緩解。
2.加大民生新聞評論力度,彰顯媒體個性,提升輿論引導力。著力打造新聞評論風格、以深度和個性化解讀為特色的新型民生新聞欄目。
欄目有聲音,新聞才有力量。民生新聞大多就事論事,很少對新聞事件發表評論,即便有些評論,要麼立場不明,要麼沒說到點子上。城市電視台在很多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話題上,是很有發言權的,但由於編導經驗缺乏、很難把握好尺度,往往評論觀點很含糊,屬於和稀泥的風格。時間長了,老百姓自然不會愛看。媒體是需要有自己個性的,就一個新聞事件,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必須合理合法,還要合乎社情和公義,這就需要編導既要很好地研讀法律政策、又要根據新聞事實據實發聲,把握好尺度,做到擲地有聲,態度鮮明,言簡意賅。長此以往,欄目的個性得以發揮,評論的風格得以彰顯。
由於民生話題對觀眾的吸引力,所以採取評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應該做到利用各種溝通方式、尤其是新媒體渠道,讓觀眾成為評論的主角。一是盡可能在新聞中採訪更多、更具代表性的市民,讓他們就採訪的新聞事實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評論﹔二是可以就某個比較集中報道的民生話題,邀請觀眾代表走進演播室直接與主持人交流與討論。這樣讓觀眾一吐為快,不僅使新聞內容更豐富、生動,說開說透,更讓觀眾參與了節目的流程,融入到節目裡,讓他們更加感到節目是為百姓發聲的,從而加大對節目的支持度。其次,民生新聞欄目應組建自己的評論員隊伍,邀請資深評論員針對每天熱點事件和重要新聞寫出短評,做到觀點獨到,語言犀利,表達直接。欄目既可以讓主持人成為評論主角,也可以專設評論嘉賓,現場對重點新聞及話題進行評點,嘉賓應具有鮮明個性,而其個性與欄目風格應該是合拍的。此外,欄目可以以滾動字幕、微話題討論等形式,將觀眾通過來電、微信、微博等發表的評論意見進行展示,讓欄目真正成為與觀眾溝通互動的有效平台。
在信息爆炸的自媒體時代,在新聞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新聞的競爭再也不僅僅是第一時間搶時效和先機的競爭,同時也是提供第一時間的解讀、第一時間評論的競爭。媒體要有自己的聲音,新聞要有力量,就要進一步拓展新聞時效性的內涵,加強評論,力爭做到觀點獨到、力透紙背,把評論作為自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把原先緊靠“熱線電話”一招鮮的節目著力打造成具有新聞評論風格、以深度和個性化解讀為特色的新型民生新聞欄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