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城市電視台:讓民生新聞欄目更具競爭力

韓萬春,張  軍
2018年08月16日09:3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城市電視台的民生新聞欄目,既是保持住收視市場競爭地位的“王牌部隊”,也必須直面新媒體及傳統媒介之間競爭,自身發展逐漸故步自封、缺乏創新及收視、影響力雙下降的嚴峻現實。本文力圖從造成城市電視台民生新聞欄目困境的內部原因入手,通過以下措施尋求破解之道:完善城市電視台的新聞採編與制作機制,合理調配資源,開展錯位競爭﹔著力打造新聞評論風格、以深度和個性化解讀為特色的新型民生新聞欄目; 以“大民生”的理念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引領民生新聞的“微創新”,做大氣、高品質、富於人情溫暖的民生新聞節目﹔進一步強化民生新聞欄目的社會服務意識,滿足觀眾的資訊需求、幫忙需求和監督需求。

關鍵詞:城市電視台﹔民生新聞﹔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6-0088-04

從2000年左右興起的民生新聞欄目,一度成為了城市電視媒體擴大自身影響力的“殺手锏”。面對當前激烈競爭的環境,城市電視台以“民生新聞”為突破口,將其緊接地氣的特性,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訴求的服務風格充分發揮,從而在激烈的收視競爭中贏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些地方台的民生新聞欄目,影響力遠超當時熱門的綜藝品牌節目。《南京零距離》等節目更是成為現象級的城市民生新聞欄目,引起競相研究與模仿。筆者所在的蕪湖市廣播電視台(以下簡稱“蕪湖台”)首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生活傳真》,以完全生活化的內容、快速的新聞事件報道、完全脫離了傳統時政新聞的窠巢,引起了觀眾的極大收視熱情。2003年開播之后迅速成為蕪湖地區的品牌欄目,收視份額不斷上漲,收視率長期穩定在6.5以上,在與央視、衛視的主要品牌新聞欄目的競爭中完全不落下風,並由此帶動了整個頻道收視份額與影響力的提升,使得《生活傳真》成為蕪湖地區家喻戶曉的品牌媒介。

媒體競爭的態勢是不停變化的,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新聞網站、微信客戶端、公眾號,各種新聞及資訊交流的APP如雨后春筍,日新月異。在極大地方便人們交流與傳播信息的同時,也使得城市電視台的新聞欄目面臨著新的競爭壓力。民生類新聞資訊同樣是新媒體開拓市場的利器,而其傳播的時效性、不斷推出的創新形式又使得城市台新聞媒體處於相對被動的競爭地位。除此以外,即便是傳統媒體之間,無論是報紙、電台還是電視台,民生新聞已經成為常規武器,不再具有一經推出新欄目就具有的轟動效應,同質化、瑣碎化、淺層化等民生新聞欄目的弊端也逐步顯現。

對內面對發展日漸落入俗套的節目制作模式,對外直面新媒體採編新模式對城市台新聞節目的巨大沖擊,我們該如何做好自己的節目,讓民生新聞欄目更具競爭力,保持城市電視台在媒體競爭中的一席之地呢?

筆者通過分析城市電視台民生新聞欄目的現狀,來尋求這個問題的破解之道。

一、城市電視台民生新聞欄目的困境和競爭力下降的原因

不可否認,目前城市電視台的民生新聞欄目,相比較其它自辦節目而言,依然是當之無愧的收視大戶,欄目影響力仍然是整個頻道、甚至整個電視台對外拓展收視市場的“王牌部隊”。但是相較於十年前,不僅收視率有明顯程度的下滑,欄目的輻射能力與影響力也有相當程度的下降,廣告的承載力有限,欄目品牌價值逐步縮水。更為嚴峻的是新媒體對民生類新聞欄目的嚴重沖擊,如果民生欄目在新媒體的融入上不能全力以赴,善於利用其特性為己所用,民生類新聞欄目的生存與發展必將受到嚴重挫折。

據CSM媒介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的城市電視台75%的頻道出現收視下滑,在與央視組、衛視組頻道的競爭中,城市台隻保住了7.7%的收視份額,呈明顯下降趨勢[1]。而真正維持住城市台陣地的,還是集中在18:00-1900時段開播的民生類新聞欄目。維持住這段生命線,對城市電視媒體來說至關重要。

然而不爭的事實是,民生新聞欄目早已風光不再。收視率的下降是個很容易看到的問題。蕪湖台的《生活傳真》近年來也呈收視率與份額明顯下降的趨勢,2017年5月其收視率平均為3.96,而2016年同時段為5.06。該台2008年6月在新聞綜合頻道中新開播了民生新聞欄目《第一看點》,雖然最高峰時也達到2.0以上的收視率,但最近兩年下降明顯,2016年中期已降至1.0以下。民生新聞欄目面臨的嚴峻形勢可見一斑。實際上,這也是城市電視台具有共性的現象,盡管民生欄目依然是其“救命稻草”,但其收視下滑也帶動著城市電視台收視份額的總體縮水,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伴隨著收視率的下滑,是節目影響力與輻射能力的減弱,直接表現就是承載廣告的縮水,以及電視營銷推廣活動中品牌價值的降低。傳統媒體之間的競爭、新媒體的有效分流,加上民生類電視欄目越來越顯示出的故步自封、囿於套路的僵化模式,欄目的吸引力對於觀眾而言無論如何也難以保持,下降就成為必然的現象。

在導致民生電視新聞欄目困境的多重原因中,外因(傳統媒體之間和新媒體競爭)雖然很明顯,但長期以來城市電視台民生新聞欄目不重視節目的升級換代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概括起來,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1.民生新聞的題材同質化較為嚴重。同一地區,新聞題材和報道內容每天都重復出現,很多城市電視台開辦多個民生新聞欄目,民生欄目的扎堆出現,佔用了城市台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採編力量更加緊張。蕪湖台的民生新聞欄目,一度也達到過4~5個。為了搶收視率,很多欄目連播出的時間段都一樣,相同的題材,雷同的節目,有的觀眾根本區分不出是哪個頻道的節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重復,時間長了,觀眾也產生了厭倦和反感。對這類新聞漸漸失去了興趣,不僅浪費了新聞資源,也流失了觀眾。

2.很多民生新聞缺乏思想和深度,簡單的熱線+新聞模式,對“民生”含義理解的過份狹窄導致欄目定位上的不清晰。這集中表現在很多城市電視台的民生欄目中,大多數的新聞選題都是一些家長裡短的小事,給觀眾留下雞零狗碎和雞毛蒜皮的感覺,小車禍、小監控和小案件題材特別多,相同題材的事件幾乎每天都出現在屏幕上。很多編導嚴重依賴熱線電話,撿到籃裡都是菜,有什麼報什麼,不管新聞有無價值、也不管傾向是否正確。缺乏必要的新聞策劃意識、發掘新聞內涵的眼光。加上很多欄目制片人認為“民生”就等於社會新聞,隻要是家長裡短、吵嘴打架等內容就樂此不疲,缺乏有意識地去尋找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去組織和挖掘內容,隻知道就事論事,這樣就造成了兩個結果:一是新聞總體上缺乏策劃與整體安排,顯得雜亂無章,二是欄目沒有深度,沒有思想,因過分關注一些家庭情感話題、奇聞異事而顯示出低俗化的氣氛。

3.缺乏嚴格的節目運作機制、人員素質成為瓶頸。很多城市電視台缺乏嚴格的節目運作機制,採編模式依然沿用的是傳統的時政新聞制作方式,隻不過將內容換成了民生新聞而已。記者、編輯之間溝通機制缺乏,編輯的策劃思路和記者的採訪實際之間很多時候是完全脫節的,這就導致編輯節目成了“有什麼吃什麼”,沒有“點菜”程序,節目自然就沒有話題性和整體性,策劃性更是很少體現,觀眾看久了就會覺得千篇一律,有些有話題性、想多了解的新聞卻沒有展開說,有些沒什麼話題性的新聞偏偏又很啰嗦,不關注觀眾興趣點、隨波逐流的節目就像沒有思想的行人,散漫而無預期,吸引力自然下降。其它的機制,包括快速的審發稿機制、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節目包裝與推廣機制也不如人意,更為掣肘的是城市台的民生新聞採編人員素質成為制約節目水平提升的主要瓶頸因素。很多城市台都存在著新聞採編人員流失嚴重的現象,這同樣是媒體競爭在人才資源市場的正常反映。民生新聞欄目既需要充滿朝氣、干勁十足的一線記者,也需要具有一定新聞眼光、善於策劃與節目創新的資深編輯。但這兩類人才正是城市電視台既缺乏又不斷流失的,如何穩定和建設一支成熟而穩定的採編隊伍同樣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