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城市電視台:讓民生新聞欄目更具競爭力【3】

韓萬春,張  軍
2018年08月16日09:3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3.以“大民生”的理念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引領民生新聞的“微創新”,做大氣、高品質、富於人情溫暖的民生新聞欄目,讓民生新聞回歸真正的百姓生活。

民生新聞本身所具有的特質,決定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走進尋常百姓家。菜是一樣的菜,能夠把同樣的食材,烹制成不同的味道,常變常新,才是真功夫。做節目也是一樣,創新求變很重要,不然每天面對同質化的新聞,耐性再好的觀眾也會忍不住去調台。但民生新聞欄目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過持續的、有效的“微創新”來實現。與整體性的改版、徹頭徹尾的內容形式調整不同,“微創新”更側重於欄目品牌價值、內在風格與特色的保留,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逐步完善欄目的表現形式、內涵表達和品牌精神,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筆者認為應以“大民生”的理念和人文關懷的精神,來引領“微創新”的方向,以提升民生新聞欄目的品質和精神。

首先是民生新聞必須樹立“大民生”的理念。在城市台眾多的民生新聞欄目中,很多欄目的編輯思想並無整體規劃,對民生的理解也很狹隘,認為隻要和傳統時政新聞、會議新聞有區別就是民生新聞,一些奇聞異事、治安案件、交通肇事、家庭糾紛等一時成為欄目的“寵兒”,甚至有些新聞僅關注其低俗、獵奇的一面,而忽視了其它更重要的新聞價值。這也就導致很多民生新聞欄目格調不高,觀眾流失嚴重。應該說,以上各類新聞的確屬於民生范圍,但並非主流。真正的民生就是要切實關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熱線新聞中很多是市民的投訴、希望欄目曝光,但這僅僅是事件的表象。電視台的欄目就是要通過這些線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去採訪和督促有關部門解決,或者給出解決方案,包括對具有共性問題的處理等。這就要求電視人要具有“大民生”的眼光,把市民生活相關問題統統納入,就政府關心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做大策劃,不僅僅做調查,更要提出建設性意見。比如蕪湖台《第一看點》就開辟了一個子欄目《問政》,該子欄目每周都會派出記者走進社區,收集民情民意,征集他們對政府涉及民生的相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並形成新聞報道,在欄目及新媒體上播出與推送,效果非常好。比如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的問題,都是大家普遍關心的民生選題,對於這一類問題,記者要深入報道,詳細調查。這類選題老百姓願意看,職能部門也有話說。記者要抓住報道時機,把這類選題做大做透,而不是簡單地做條新聞,做一下政策解讀。圍繞這些內容進行深度報道和評論,成為關系到千家萬戶利益訴求的“大民生”新聞,才是有意義的,才能真正把話筒對准公眾,為廣大百姓說話。樹立“大民生”理念實質上是提升民生新聞品質的一種努力。

其次是要以鮮明的人文關懷來使民生新聞欄目“溫情化”,做富於人情味的節目,從情感上抓住觀眾。當前影響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瓶頸,很大程度上在於過分追求眼球效應帶來的商業利益而忽視了節目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尤其是對於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這個群體由於缺少表達自己權益訴求的機會或能力,他們的合法權益比一般人更需要得到關注。因此,民生新聞欄目應更多地去了解、反映他們的訴求和聲音,更多地運用媒體的影響力去維護他們的平等權益。這種關注不僅僅是簡單的同情和救助,更多的應該是以尊重的心態和平等的眼光,去展現他們的努力、生活、精神和追求,為他們創造機會、改善自身,以人性化的關懷讓新聞充滿溫情,這也正是媒體社會責任的體現。

在“大民生”理念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引領下,我們可以從節目形態入手,力求形式微創新﹔可以從視角和深度入手,力求內容微創新﹔還可以從拓展新媒體渠道入手,力求模式微創新。但創新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電視民生新聞,成為和觀眾之間“心有靈犀”,充滿人情味的,高品質的公共新聞,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還原給大眾一個真實而主流的社會民生圖像。

4.進一步強化民生新聞欄目的社會服務意識,滿足觀眾的資訊需求、幫忙需求和監督需求。

簡單地說,就是要把把觀眾當成用戶,把欄目看作產品,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為我們的收視群體著想,以人為本,充分發揮民生欄目的服務功能。這種服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層面的,比如節目的字幕、畫面設計,編排技巧與風格等都要照顧觀眾的收視習慣與方便﹔更重要的是欄目的發展思路上,要滿足觀眾在三個方面的需求:資訊方面、求助方面,以及新聞監督方面。

民生新聞欄目之所以長期以來受到市民觀眾的熱捧,根本原因在於其接地氣,關注的是市民身邊的大事小情,許多問題經過欄目的報道會很快得到反饋或解決,也更加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欄目提供的關於就醫、升學、求職、出行等方面的信息和資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於那些不善於利用新媒體查詢信息的觀眾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方便。現如今,很多城市電視台的民生新聞欄目注重發揮媒體的幫忙職能,利用上傳下達、橫向溝通的有效渠道,幫助市民解決實際問題,效果非常不錯。媒體監督更是民生新聞欄目取信於民的重要手段,觀眾提供的大部分新聞線索都涉及到媒體曝光,如何在滿足他們輿論監督方面的需求,同時也能與責任部門有效溝通,不僅治標而且治本地解決問題,成為民生欄目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應該說,觀眾這三個方面的需求,民生新聞欄目每天都會面對,但這個任務完成得如何,卻直接影響著他們對節目的評價。資訊服務是基本服務:人們經常看到,盡管很多新聞節目的時間很長,但節目信息量很少,很多民生新聞本身價值不大、事情也很簡單,但所佔篇幅卻很長。有的新聞甚至做成連續報道,畫面、文字不斷重復,但有效信息量卻少的可憐。這一方面與欄目人手不夠有關、需要填充節目時間,一方面與編輯把關不嚴有關,缺少資訊信息的收集。資訊服務是欄目的基本服務功能,尤其是一些實用資訊的編輯和播出,既要簡明扼要,又要全面實用,這就需要編導要有整體策劃意識,適當安排節目的資訊比重。新聞中的信息量就更是如此,必須要擠掉水分,留下“干貨”,嚴格把關那些“注水新聞”,否則觀眾既看不到多少有價值的東西,新聞編排的篇幅和余地又受到擠佔,捉襟見肘。幫忙服務是常規服務,也是拉近觀眾與欄目距離的有效措施,但如何做好卻大有不同。從根本上說,要求每一個編輯和記者都有真心為觀眾幫忙、替觀眾跑腿的意識,從心底為用戶真幫忙。在民生新聞中,求助和幫忙節目佔了很大比重,很多普通百姓遇到困難,無論大小,隻要無法解決,就想到給媒體打電話。雖然很多時候,媒體也有局限,但是對於這些需求都應妥為處理,尤其是對那些我們能夠幫忙解決,又能做成節目的求助,就要義無反顧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幫忙線索中,要注重選取那些有故事,能感人,可以觸動觀眾內心最柔軟的情感的採訪對象和事例,體現媒體的關注傾向、塑造媒體的公益形象,比如對人的關注,對生命的關注,對疾病和生死的關注,尤其是對弱勢群體,對婦女兒童的關注,應該成為節目幫忙報道的主要內容。蕪湖台的民生欄目《第一看點》中,就注重打造了幫忙活動的品牌—子欄目《圓夢》,該子欄目通過找尋需要幫助和圓夢的典型人物(重點是普通群眾、弱勢人群),發掘他們的情感及圓夢故事、追求,然后聯系愛心單位及人士進行扶助。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許多觀眾自發地加入到愛心救助隊伍中來,幫助困難群體圓夢,弘揚了良好的社會風氣。觀眾的新聞監督需求服務,是民生欄目的核心服務功能,這也是最能體現媒體個性的地方。在城市台的新聞運作實踐中,最需要提醒的就是把握好監督服務的度,態度需要鮮明、立場需要堅定,必須嚴守法律和政策的紅線,言之有據、評之有理,曝光類新聞必須有確鑿的事實依據,據實發聲。同時,理性的與相關當事方溝通,以事實說話、曝光監督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無論什麼樣的解決及結果,都應及時反饋給觀眾,做到有始有終,即便沒有滿意的結果,也必須要有相應的回復。尊重觀眾的這些需求,有效地滿足這些需求,需要我們切實把自己當成觀眾,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隻有這樣,節目才能也獲得他們真正地尊重。

三、讓城市電視台民生新聞欄目更具競爭力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民生新聞欄目依然是城市電視台發揮本土化優勢、直面嚴峻競爭態勢的立足之本。電視人所不斷思考的,就是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策劃水平、尋求各種創新表現方式,將民生新聞的巨大生命力轉化為電視媒體的持續影響力,讓城市電視台的民生新聞節目更具競爭力。這種競爭力的增強,首先取決於對節目核心制作原則“內容為王”堅持:盡管傳播渠道在不斷更新,新媒體更是以令人驚異的發展速度填充著人們的信息交流空間,但是高質量的民生新聞資訊、社會話題評論、深度連續報道等依然是奇缺的,而這些內容正是經過多年新聞工作實踐的城市電視媒體的優勢所在,優質內容提供者應該是城市電視台的准確定位。其次,城市台民生新聞的競爭力能否增強,還取決於能否降低內部損耗、形成高效協調合理配置的新聞採編機制:城市台的資源配置必須有所取舍,必須向優勢欄目傾斜,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否則就會導致長久以往無“鋼”可用的尷尬局面。在此基礎上,如果城市電視台能夠傾力於民生新聞欄目個性化深度評論風格的培養,“大民生”理念的形成和人文關懷的注入,以及受眾在資訊、幫忙、監督等方面需求的滿足,城市電視台應該會使原本就具有廣泛關注性和參與性的民生新聞欄目更加具有深厚的社會底蘊,更具影響力和關注度,更能深入人心,體現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在媒體競爭中展現自己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欣欣.城市台整體收視現狀:75%的頻道收視出現下滑,民生新聞成生命線[EB/OL].搜狐網,2017-07-15.

[2] 陳智星,楊玉嬌.地市台民生新聞欄目發展困境與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5(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