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地方廣播的差異及發展策略【2】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三、地方廣播發展策略
“融媒體”時代,在網絡信息技術、數字化的推動下,形式多樣的新媒體百花齊放,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使既有的格局悄然發生變化。“我們制作什麼,受眾便接受什麼”的時代已蕩然無存,從而轉變為“受眾本位”。地方廣播若想發展長遠,在中央和新興媒體中夾縫生存尋求突破,就應迎合受眾喜好不斷創新,找到特色化發展道路,從而做到“適者生存。”
1.本土化:地方廣播發展的根本性策略。“內容為王”已成為“融媒體”時代的普遍共識。地方廣播發展的根本在於內容:明確的節目定位、高質量的節目內容、滿足於受眾需要,才能使地方廣播突破所限,全力發展。站在傳播學的角度來看,一家媒體之所以能夠生存並發揮最大的傳播效果,地域性和接近性是影響其發展重要因素之一。受眾受其生活環境因素影響,對本土政治、經濟、文化擁有更大的興趣,同時存在潛在熱情參與的可能。本土文化的傳播以本土聽眾為主要受眾群,傳播有關本土的內容會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情感認同感,從而增強受眾粘性,提高地方廣播的收聽率。從國內各省市級廣播發展概況來看,地方本土化發展不是權益之策,而是根本性策略。例如:2015年起,廣東廣播電視台南方生活開始舉辦微粵語大賽,正因為切合廣東地區的語言習慣,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因此收獲數十萬受眾同時在線收聽的理想成績。同時《粵韻晨曲》《粵韻飄馨》等節目廣受聽眾喜愛,在收聽率和市場佔有率中始終獨佔鰲頭。
2.專業化:頻率定位更加清晰。信息數量龐大,若想面面俱到全部傳遞給受眾是無法留下深刻印象、無法辦出特色的。因此應根據本地、本台的實際情況,集中優勢力量發展自己的專業化、特色化節目並長期性、連續性播出,形成本台的專業特色,從而脫穎而出。廣播頻率專業化、類型化是廣播媒體發展的基本方向,面對新媒體的擠壓和受眾市場的細分,廣播頻率正在從大綜合向專業化、類型化演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的加快,特別是家庭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以交通廣播、汽車廣播為代表的類型化廣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廣播頻率邁入類型化發展新階段,實現了廣播從“媒體本位”到“聽眾本位”再到“目標聽眾定位的主流化”的轉變,頻率定位更加清晰准確,廣播發展由欄目品牌化進入頻率品牌化發展時期。例如:廣東人善於經商,對經濟信息需求量大,於是廣東廣播便基於這一條件形成財富專業化型廣播;東北人性格豪爽、開朗偏愛文藝、綜藝節目,遼寧廣播便基於這一條件從而形成了故事性、喜劇性(東北二人轉、方言故事)為主的品牌特色。
3.創新多樣化:地方廣播永葆活力的源泉。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新興媒體已經深刻改變人們生活、接收信息的方式方法,對傳統廣播造成極大沖擊。若傳統地方廣播始終墨守成規,停留在傳統單一的節目定位、傳播方式上,極有可能被社會所淘汰。因此要在節目類型、形式、傳播方式及手段等方面實行創新,並保持多樣化形態。單一的節目類型和形式所造成的結果及受眾群是有限的,所以地方廣播在打造專業化品牌的同時,要開展多樣化內容發展。傳播方式及手段單一則會局限信息傳遞的廣泛性,同樣造成受眾面的局限。在“融媒體”的背景下,應與新興媒體結合,使受眾高程度參與到廣播節目中來。廣東南方生活廣播舉辦的“微粵語大賽”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與新興媒體的完美融合。在傳統廣播實時直播比賽情況之外,還利用新媒體實行微信、微博的線上報名及投票,使得大量受眾參與到節目中來,從而增加收聽率和吸引力,使得該節目大獲成功。遼寧之聲成為全省覆蓋面最廣的廣播媒體之一,就是採用先進的“中央廚房”理念,同時將廣播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做到“直播服務場景化”、“點播節目插件化”和“廣播互動立體化。”
參考文獻:
[1] 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商光鋒,孫寶超.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品牌節目——淺談城市本土化策略[J].今傳媒,2013(4).
[3] 申啟武,張天.廣播媒體:在融合發展中穩步前行[J].新聞戰線[J].2016(3).
[4] 佟光.遼寧聲音,民生情懷——遼寧廣播電視台遼寧之聲打造新型廣播實踐[J].記者搖籃,2017(02):3-7.
[5] 趙丹丹.融合與變革:中國交通廣播的發展之路——以遼寧交通廣播電台(FM97.5)為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5.
[6] 梁毓琳,蔡奕璇.中國廣播收聽市場綜述[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